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山水咸宁 > 第36章 甄教授白副省长秀水采摘鲜桃 大裁军高小军考军校不成复员

第36章 甄教授白副省长秀水采摘鲜桃 大裁军高小军考军校不成复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秦岭北麓咸宁县境内终南山下秀水镇及靠山的村庄,十年后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西京城鲜桃生产、农业观光基地,名扬全国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高小兵一行来到了秀水村刘成才家的桃园这一次买桃不如关系。桃子首先是果农种植桃树的果实,其次才是集市上的商品。身在城市里的人,不知道桃树开花结果的过程,来到农村如同孙悟空刚进了蟠桃园。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成熟的鲜桃,身临其境看得他们眼花缭乱,那个欣喜跃跃欲试的心情自不用说。

    人再熟,有些话也要说在事先。刘成才父母笑容可掬,高小兵和他们不失时机地谈价钱。他不担心刘成才父母坐地抬价,而是害怕他们看在亲戚面子上给他们便宜。刘成才父母看高小兵一脸真诚,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女人和颜悦色地看着男人,男人厚道地说:“你们从西京城大老远跑过来采摘,省得我摘也省得我跑路沿街叫卖,那就一斤比市面上便宜两毛钱,你看怎样?”高小兵说:“两毛钱太多,便宜一毛钱就行了。你给大家讲一讲摘桃应注意的事项,避免摘桃不当损伤了桃树。做个示范,我们各人摘各人的,过了秤最后一块算账。”刘成才父亲说:“行,桃基本上都熟了,你们挑个大颜色红的摘,味道保证都不会错。”

    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了,端着盆子提着篮子,看上哪个摘哪个,相互协作。赖文彬自然要和李向前梁利民雷小荣一组,他们都有农村生活经验,摘桃是行家里手不用人教;刘成才和蒋大成钟老师白映雪一组,照顾两位老师和高小兵漂亮的城市女朋友。高小兵则陪着甄教授白副省长与刘成才父母走在一起。他知道甄教授白副省长重点不在摘桃,而是借摘桃了解刘成才家桃园的经营情况以及秀水村镇的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

    高小兵没有介绍,刘成才父母并不知道甄教授白副省长等人的真实身份,以为他们都是高小兵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因而说话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刘成才父亲把高处个大色鲜成熟的桃子摘下来递给甄教授和白副省长,满怀喜悦地介绍起来他的桃园:“秀水村这地方靠山邻水,夏季光照强雨水充足适合种桃不适合栽苹果树。农业合作社那会,蒲忠智在秀水镇大峪河滩上栽苹果树,我村的人没有跟风,而是栽了桃树。桃树在秀水村的栽种时间很久很久了,我太爷我爷那一辈秀水村就栽桃。生产队上,我大哥也就是高小兵他大舅是护林员,和我侄子刘成仁一块搞实验站培育新品种,务出来的桃特别好吃,在咸宁县西京城远近闻名。八二年实行包产到户,土地分到一家一户,桃园也分了,我大哥挡也挡不住。一家一户分到几棵桃树没法经管,就把树砍了种粮食。我家桃园是刘成仁最先从农学院引进的新品种,当时没人愿意栽,成仁动员我,我就栽了这一亩试验。随后,成仁又做其他人工作。他上了农学院,有文化眼光远,村民都知道他为大伙谋划,信得过他。我大哥家和其他几户村民也栽了桃树,估计明年才能挂果。”

    甄教授和白副省长同时记住了“刘成仁”这个名字。甄教授回家后给省政协写了一份《扩大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提案;白副省长此后到咸宁县视察工作,点名刘成仁陪同。咸宁县主要领导眼见白副省长重视刘成仁,心里也明白刘成仁工作务实作风优良,不久提名他做为咸宁县农业副县长的候选人。秀水镇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桃树,带动终南山下农业和旅游发展,这是后话。谁能料想,就是这一次普通的桃园采摘,改变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子,一个乡镇的生产模式,也改变了生活其中人民的观念和命运。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山风徐徐,月亮和星星悄悄地升上了终南山,夜色朦胧。时间不早了,众人采摘结束,一一过了秤,各人采摘的鲜桃多少斤加在一起算了总斤两。按照事先的约定,高小兵付钱的时候,董健夫抢在前头,塞给刘成才母亲一叠人民币。高小兵急忙喊“妗子”,想着让刘成才母亲收他的钱,把梁利民的钱退给梁利民。刘成才母亲和其他人说话没听见高小兵的呼喊,收了梁利民的钱。高小兵上前把他的钱递给董健夫母亲,刘成才母亲不收,为难地说:“够了够了,收一个人的钱都多了,怎么还能收两个人的钱?”高小兵不知道她是不明白还是故意装糊涂,刘成才笑着对高小兵说:“谁给钱都是给,账是明的,你们回去了细算,别让我妈费脑子,把账算错了就不好了!”

    刘成才母亲数了数塞给她的人民币,十张十块的面值,一共一百元。刘成才父亲急忙说:“给多了,给的都是整钱,没有零钱给你们找,怎么办?”董健夫说:“好办!不用找了,这钱你们先全部收下,你家桃好,过几天我们还会再来买,有桃你给我们留下,多出来的钱做为下一次买桃的订金!”董健夫这样说了,高小兵知道他用心良苦,想在白副省长甄教授李向前面前表现,不好拂他的面子,也就任由刘成才母亲收了梁利民的钱。他把从咸宁饭馆带来的三份白糖交给刘成才的父亲,解释说:“舅,天热,给你家和我两个舅家每家拿了几斤白糖。天黑了,时间太晚了,我就不到我两个舅家去了,你抽空给他们捎过去,说我来过了。”刘成才的父母异口同声:“话给你捎到,村里过会到家里来!”

    离开了秀水村,三辆汽车从砂石路的环山路上行驶到柏油路的樊杜路上,高家庄就在前方。高家和李家在高家庄居住地势最高的高杨坡上,远远地可以看见坡上的灯光。很快到了家门口了,李向前和高小兵本来都有回高家庄的想法。李向前想到天色已晚,人多回去兴师动众,白副省长忙了一天,就和高小兵商量,把两袋桃放在高二村新风皮鞋厂门房,给看门的高骡子交代了一下,直接下了咸宁镇。终南山下月明星稀,咸宁县里灯火阑珊。过了红旗手表厂,到了咸宁镇,董健夫想请大家在文化街吃夜市。李向前看着白副省长和甄教授,两位领导都没有心思吃饭,高小兵便说:“时间晚了不方便,改天你请也行!”董健夫失望地说:“改天,就不是文化街吃夜市了,要吃就上西京城东大街。”甄教授和白副省长微笑着,李向前说:“有的是机会。”

    于是,兵分两路,赖文彬送董健夫雷小荣回家,李向前高小兵进西京城送甄教授和白副省长。路过师大路,看见咸宁饭馆还没有关门,高小兵麻利地把给厨师和服务员买的桃卸下来搬到店里,又迅速地上了师父蒋大成的车。他悄悄地对白映雪说:“我和甄教授钟老师一块回交大,晚上不回咸宁饭馆了。你和白叔叔一起回家住,在家里住几天。”白映雪不满地说:“明天早上起来,爸爸妈妈去上班,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在,你到我家来陪我?”谁知高小兵却说:“我在交大还有些事情要办,小华姐说二哥这一两天就从新疆复员回西京城了!”白映雪一听兴奋地说:“二哥要回来,咱们到火车站去接他。那我明天去学校找你,你不许一个人行动……”

    高小兵的二哥高小军复员退伍了。离开部队,坐了三天三夜火车,他于第四天上午到达西京火车站。这一次,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给家里和丈人家买了一点新疆特产之外,他没有过多的行李。三伏天天太热,妻子周小华怀有身孕,因此上他没有让她到火车站接他,也没有让她告诉高小兵他所坐班次火车到达西京城的具体时间,约定他自己坐公交车去师大路咸宁饭馆会面,然后一起回高家庄。

    列车到站,高小军一手提着一个提包出了站。他穿着去掉领章的军人夏季套装,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格外醒目。西京城夏季的天气比新疆热,明晃晃的太阳,偌大的火车站广场没有树荫的遮掩。空气仿佛凝固了,一丝丝的风都不刮,闷热闷热的,浑身冒虚汗。他以部队出操的步伐和速度找到了三路汽车站,在站牌下的法国梧桐树荫里等了一会儿,3路公交车来了,他两手提着提包上了车。3路公交车的售票员用西京话喊着:“上来的人买票了,上来的人买票了。”

    高小军在新疆戍边四年,家乡话他听着特别亲切。他连队所在城市的人大多也讲陕西话,在地域辽阔的新疆,不论是南疆还是北疆,陕西话比普通话还流行。他不知道,新疆流行陕西话,而西京城八十年代却流行起来河南话。河南话和陕西话一听就是两个地方的话,西京城的河南话有些京油子的味道。在西京城说河南话的人多是解放前后迁移到西京城的人,老西京人说的还是地道的西京话。外来户说西京话多少有些醋溜普通话的味道,讲醋溜西京话的人好像故意要把城里人和农村人区分开来,以显示他们才是城里人,老西京反而成了农村人。八十年代西京城东西南北流行河南话,个中原因就是在街道上混的闲人说的都是河南话,非河南人说西京河南话用以吓唬欺负老实人时方便。

    3路公交车从西京城火车站开往南郊师大路,穿过笔直的解放路向西一拐,西京城的白菜心新城广场、西华门有站;向南一拐,过最繁华的钟楼南门,端直向南过了另外一个商业区省军区小寨,再向南两3站就是终点站师大路了。八十年代,师大路南面还是一片炊烟袅袅的村庄和茂盛的庄稼地,没有遮挡视野开阔,放眼望去,远远地就能看见咸宁县境内的终南山和少陵原,高家庄就在终南山少陵原的方向。

    我回来了,高小军近乡情怯。高小军近乡情怯,心情颇不平静。他当兵四年,在连队是一个文艺骨干,经常代表连队参加部队文艺汇演,取得了一系列荣誉,连长和指导员许诺推荐他上军校。谁知,到了关键时刻赶上了全国裁军,他所在的部队被撤销番号,干部转业战士复员,他因此彻底失去了机会上憧憬已久的军校。希望破灭了,高小军失望到了极点,想到大哥高小民在丈人李满仓村支书杨振新等人的帮扶下,成了村上的农机组组长,企业的汽车司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弟弟高小兵考上了西京城最好的大学交通大学前程似锦,还结识了西京城高干的独生女儿有了靠山,而他当兵四年军校没上成一事无成前途渺茫,感觉无颜见辛苦了大半生的父母和怀有身孕的妻子。

    高小军心思重重,故事到了这里,需要起底一下高勤俭的家底。少陵原畔的高家庄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村庄。虽然西京城是十三朝古都,樊杜川“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曾经繁华一时,高家庄毕竟在樊杜川的最东南,离西京城远,除了唐朝“牛李党争”的牛僧孺和他隋朝的八世祖牛弘在此居住读书有文献记载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提及的了。高家也不是村里的什么名门望族,清末“回乱”相继“闹白狼”后,逃荒来了一批难民填充其中。什么时候有了高家庄,没有人能说得清。高家庄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也就上百年。

    高家庄高姓人居住在高家庄居住地势最高的高杨坡上,高杨坡上不止高杨两姓人家,还有李家金家等几户人家。要说人丁兴旺有钱有势,高家庄还要数杨家第一。杨家家族大,居族住在高家庄大庙的西侧,形成了一条街人称“杨家街”。杨家街多是财东,解放前有钱有地,解放后子弟多在外工作。

    高勤俭的父亲高掌柜是高杨坡上高姓人家同一班辈中的老大哥,十来户高姓男丁中他最年长。解放前他的职业是尹镇益善堂大药房的大掌柜。高掌柜官名叫作高耀辉,同父异母弟兄三人,他和二弟高耀廷是一个母亲,三弟高克己和两个妹妹是一个母亲。高耀辉读过几年私塾,双手能打算盘,二弟高耀廷三弟高克己比他读的书多,一个在西京城干事,一个在咸宁县教书。高家在耕读传家的高家庄,相比产业兴盛子弟读书多的杨金李徐白几家大户属于中等人家,房子不大,地亩也不多。高耀辉虽然是益善堂大掌柜,但产业不是高家的,益善堂东家是尹镇的开明士绅吴旭儒,他只是一个职业经纪人。他性格温良,在大掌柜任上兢兢业业童叟无欺,东家信任他顾客尊敬他,日子过得倒也安稳。

    高家庄解放前的风云人物是高杨坡上的杨稷山,日本人轰炸西京城,他把开通巷小学从西京城西门迁移到了百里之外的高家庄,延揽杨家街几户财东家上了新学堂的子弟从教,教授新学启蒙心智造福一方。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仿兴教寺大雄宝殿修建高家庄大庙的戏楼,高家庄从此有了一四七的集市,和尹镇三六九和樊杜二五八的集市并驾齐驱,方圆十里八乡的子弟都来高家庄读书。十里高家庄从此焕然一新,韩国救国军流亡支队、西藏保育小学等一批机构纷纷就近迁移到了不远的樊杜川,咸宁县樊杜川俨然成了西京城抗日的大后方。

    高家庄以大庙分为村东和村西,村东两个村村西两个村,四个自然村聚族而居。从东到西朱堡子、杨湾、李拐、何道、王场、高杨坡、杨家街、徐南头、孟家贬、黄家楼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连在一起。大庙是中轴线。村东有东庵村西有西庵,供奉着土地爷和其他神仙,整个村子近山傍原临河,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看上去山水咸宁岁月静好。

    高掌柜的日子美中不足之处是妻子生的一双儿女未成年双双夭亡。陈氏脾气大性情急躁,不成年的儿女夭亡之后,她再也生养不出来,到处求神问医无济于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高掌柜年过五旬,干着急没办法,想从同门兄弟的儿子中抱养一个,奈何年龄都太小不合适。他二弟高耀廷和媳妇只生了一个女子,和他三弟高克己同岁。高耀廷毕竟上过新学思想开明在西京城干事,把女子当儿子养,供给她从小和他三大高克己一块上学读书。高掌柜受到启发,下决心过继离高家庄五里的三角坡一户人家的二儿子当养子顶门立户,陈氏不爱他视为己出,供给他上学,手把手教写毛笔字打算盘,给他盖房娶媳妇,这就是如今的高勤俭刘淑贞两口子。

    高掌柜过继勤俭当儿子,没少受同门不明事理人的气和白眼。勤俭从小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和刘淑贞结婚后还受族人歧视。高掌柜命中无儿,养子勤俭和媳妇刘淑贞结婚后,头一胎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高小民,以后又生了二儿子高小军、三儿子高小兵。高勤俭刘淑贞给高掌柜争气,三个儿子也为他两口子争气,从小身体好不得病个子高学习成绩优异,成长的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勤劳朴实的高勤俭刘淑贞夫妇三个儿子,高小军是老二。老大高小军初中毕业那年,一个部队的团长来咸宁县接新兵,到了高家庄初级中学看上了身高体健英俊稳重的高小民,对校长和班主任说:“这娃心疼,把他招收了给我当警卫员。”高小民高兴得放学回家说了部队首长的话,陈老太太高勤俭夫妇别提有多高兴了。体检和文化课都合格,政审通过不了,高家成分是小土地出租,高小民与参军失之交臂,隔壁和他同岁的贫农子弟高二毛参军入伍了。他哥高大毛是复转军人,在高二大队当民兵连长,也是造反派头子。

    当兵没当成,其他家境好的同学上了高中,高中整天闹革命,高家负担重高小民选择回乡务农。每天早上不论刮风下雨,天不明他就起来了,绞水扫院子后,出了院门坐在街门外的石头上看书。高杨坡起来早的人还有队长李富裕。李富裕从东头朝西头走,心里盘算生产队一天的生产任务。看见浓眉大眼的高小民,高小民嘴乖有眼色,恭恭敬敬地按照高杨坡上的班辈把李富裕叫“爷”。李富裕安排农活,高小民干活动脑子细发舍得出力从不偷懒,男女社员都看在眼里,慢慢的李富裕很喜欢他,给他的工分和男劳大人一样,旁人也无所挑剔。

    高小民做人聪明,高勤俭尤其喜欢。星期天他回高家庄给分门另住单独吃饭的母亲陈老太太送生活费,抽空把父亲高掌柜手把手教他的珠算,九规加减乘除,狮子滚绣球统统地传授给大儿子。高小民学得很认真也很用心,一个礼拜学会了九规加减乘除,又一个礼拜学会了狮子滚绣球。高勤俭喜出望外,大儿子的机灵令生产队的会计出纳刮目相看,和他同龄的年轻人也自叹不如。高小民在生产队干了一年农活,学会了犁地播种割麦积基子碾场捞稻子等技能。革命依然在闹,生产还在继续。抓革命促生产,高家庄公社除了种粮食还搞副业,以工促农在西京城成立了长虹运输队。农闲时高二大队青壮劳力在城北大白杨102库用人力架子车运输物资,搞副业人称“拉铁”。包干活,大头给集体上交记工分分口粮,一个大劳力人勤劳了一天能给自己挣一块钱。高小民坐不住了,他和父母一商量,向队长李富裕提出要求,要进西京城去拉铁挣钱,有了积蓄将来好娶媳妇,李富裕看他老成的样子欣然同意。

    高二大队运输队出纳上了年纪,年老体衰在外生活不便,李富裕向大队长杨振新推荐高小民。高小民和大队长杨振新的儿子杨建设从小是同学关系好。杨建设初中毕业上了高中,礼拜天从学校回来还找高小民谝。杨振新看着高小民和儿子一起长大,知道他胜任出纳这工作,自然同意高小民进城拉铁。安排高家庄大队会计和运输队老出纳培训高小民。高小民学得快,灵人不用细教,对照教学看账本,两天后就背起铺盖卷,搭高杨坡东头公社农机站李满仓开的汽车,顺路进西京城走马上任拉铁去了。

    高杨坡一队李姓人家住在东头,高姓人家住在西头。隔着一条上原的路是二队,杨姓人家住在东边,金姓住在西边。高杨坡是高家庄居住地势最高的地方,解放前二队杨坡砖包崖处有一座庙,大和尚妙化师,小和尚广为,师徒二人熬膏药治毒疮药到病除。相传这座庙是唐朝某个宰相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名字叫作三相祠。高杨二坡当年的能行人是大队大队长杨振新,一队队长李富裕,还有一个手眼通天的人就是公社农机站的汽车司机李满仓。

    李满仓年轻时为躲避拉壮丁,跑出去参加了解放军,随部队进军甘肃宁夏青海,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共产党员李满仓,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返乡支援家乡建设,成为高家庄公社第一个汽车司机。他掌握着方向盘,走州过县能买到便宜货和紧俏物资,家境殷实日子过得滋润。大女儿李红梅和高小民同龄,初中毕业和杨振新的儿子杨建设一样在尹镇上高中。高杨二坡高家同族歧视高勤俭刘淑贞夫妇,李满仓和队长李富裕看重他两口子勤劳简朴会教育娃家里人丁兴旺。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满仓注意起了茁壮成长懂事稳重的高小民。

    十七八岁的高小民进西京城在长宏运输队拉铁当出纳,他个子高骨架大,有人问:“多大了?“他不说他十七而说他:“十八了。”长宏队开有灶,饮食均匀,高小民和他叫爷或爸的青壮劳力每天一样外出拉铁,回来记账,浑身有劲,干劲十足,半年下来人胖了个子也长高了,皮肤白里透红,粗布衣裳穿在他茁壮成长的身上也遮盖不了他健美的青春。除了给生产队上交的部分,他手头有了些许活钱。快过年了,回高家庄给大队报账,给祖母陈老太太买了一点吃食,回家吃过饭,二弟三弟上学去了,悄悄要交给母亲。

    刘淑贞按捺住兴奋说:“你年龄还小,正在长身体,在外头每天挣够生产队的工分就够了,不敢贪多,出大力把你挣了就划不来了。你的钱你留着吃好些,灶上饭不好了就下馆子增加一些油水。”高小民微笑着说:“妈,外头比咱屋里吃的好,吃的是白米细面,顿顿都炒菜,隔几天还有肉,够好了,我不用在饭馆吃饭。”刘淑贞相信大儿子说的是真话,她说:“够吃,吃的还差不多,那你就把活钱攒着以后给你娶媳妇。”高小民说:“长宏队住的是大宿舍,人多手杂我把钱没地方放,总不能和公家的钱放在一块吧,害怕到时候说不清?钱交给你,你跟俺爸给咱屋相端着盖房置办家当,你跟老二老三也吃好点。”刘淑贞听出大儿子门户观念很强,由衷地高兴,她收了大儿子的钱说:“我替你攒着,积少成多,过一两年攒多了,盖两间厦子给你好说媳妇。”

    高小民说:“我还不到二十岁,说媳妇有些早。”刘淑贞说:“你抽空到你爸单位去,你爷俩一块进商场给你瞅着买一身成衣或者扯布做一身衣服,过年你回来时要穿一身新的。”高小民说:“等我下个月把钱攒下来再说!”刘淑贞说:“甭等下个月了,你回城了就去找你爸,天气冷了穿新衣裳暖和。”说着把大儿子上交给她的钱退还给他说:“你把你的钱拿着去找你爸,不够了让他给你添些,趁早把新衣服买了穿上,年轻人在城市里不能穿得太寒酸,甭让城里人看不起咱农村人!”

    老大高小民开始挣钱补贴家用了,十三岁的老二高小军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八岁的老三高小兵上了小学一年级。在学校老师和乡党眼里,高家三兄弟都很聪明,高小军比他大哥高小民活跃,他参加了学校的文艺队,多次在小学大庙戏楼上演批资斗修的节目,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尤其善于饰演妇女和老婆。一出场不说话,光表情就逗得人哄堂大笑,戏台下高小兵的同学都知道他是他们班长的二哥。善于表演的高小军拥有一个“二老婆”的绰号,在高家庄家喻户晓。高小兵被邻居大队某个同学家下午叫到家里去写作业,家长不认识他父母却知道他大哥高小民和二哥高小军。经常有人说:“原来你是“二老婆”高小军他兄弟,你大哥是高小民,你是老三啊?”

    高小兵仔细琢磨过二哥高小军节目中扮演的老婆形象,穿着斜襟衣裳戴着黑色帽子,拄着拐杖迈着小脚,这分明就是他家奶奶陈老太太。他不敢把这一发现告诉其他人,怕别人开他更大的玩笑,内心里反倒佩服二哥高小军的模仿,不仅装得像,他的行头穿的就是奶奶的衣服、戴的是奶奶的帽子、拄的是奶奶的拐杖;演的也像,模仿奶奶日常的神态表情说话的口气惟妙惟肖。

    高小民在长宏队当了两年出纳拉了两年铁,账务清清如水,人也长得浓眉大眼身强力健,大队书记杨振新和其他大队干部都看在眼里,交口称赞。高二大队第一生产队买了手扶拖拉机,社员们都想着队长李富裕会让他大儿子李学习开,谁知李富裕把高小民从长宏队要了回来当拖拉机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东风吹,战鼓擂,上了高中的高小军依然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他代表学校到处参加文艺汇演,临近的大队、公社、区和县都去过,也进过西京城。高小军的视野一点点大了起来,他看到了高家庄之外的天和地人和事,回到家里绘声绘色地给奶奶讲,给母亲讲,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弟弟高小兵讲。一门心思想扑在文艺表演上的高小军没有把文化课放在心上,他幻想着凭他的文艺特长上工农兵大学。风云变幻形势变化得很快,拨乱反正从教育开始,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推荐积极分子上工农兵大学的政策取消了。高小军始料未及,硬着头皮参加高考,自然落榜了。和他一起名落孙山的还有同一个大队、从小爱画画、长大了爱给人画像的同学魏平娃。魏平娃考家门口樊杜川的西京美术学院,也是文化课不过关,寻人走后门也无济于事,没有谁敢收魏平娃他爸的钱和东西,坏了制度和组织纪律。

    魏平娃和高小军一对难兄难弟灰溜溜地回乡务农,他们考上大学的同学意气风发地进了西京城。魏平娃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娃,其他的都是姐和妹子,他爸他妈最疼他,他爸在咸宁县商业系统工作,到了退休年龄。魏平娃考不上大学,刚好可以顶替他爸参加工作,不用在生产队上工,比高小军幸运多了。

    高小军像高家林一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秋季赶上了搬包谷割稻子,和男劳妇女一起早出晚归,一个礼拜下来,皮肤晒黑了手也磨出了水泡。队长李富裕想照顾他,说:“你干活不如你大哥有技巧,给大伙表演一段节目活跃一下气氛,缓口气。”高小军不理解李富裕的好意,以为他取笑他,倔强地闷着头干活。大队落实中央政策,高杨坡的右派分子杨善俗恢复了原来的工作,回到了西京美术学院继续当老师,他老婆和三个孩子随后也把户口转了出去。生产队当年没收伪高二甲长地主李和尚家多余的房产和家具,也折价退赔给了李和尚的后人。

    世事要变了,六十多岁的墙头草高彦宏闷着头干活,嘴里嘟嘟囔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喃喃自语含混不清。他是高家门里高掌柜高耀辉的堂弟,按班辈高小军把他叫爷。高彦宏当小伙子时,没少嘲笑大哥高耀辉过继高勤俭当儿,歧视高勤俭刘淑贞夫妇最明显。谁料他媳妇给他生了一窝窝女子,一个个不愿意招女婿嚷着要嫁出去了。高彦宏万般无奈,只好学大哥高耀辉给他也过继了坡下徐南头徐家的大儿子当养子。高彦宏的儿子高正安和高小民同岁,个子没有高小民高,学习没有高小民好,模样也没有高小民长得端正。更可气的是高小军不把他叫爸,养子高正安还一个劲跟着高小民尻子跑,一点规矩都没有。高彦宏教训养子高正安说不下,打又不敢打,害怕养子跑回徐家不回来了。养子高正安顶嘴说:“不是我一个人爱跟小民耍,杨书记他儿杨建设李队长他儿李学习,坡上坡下和我一般大的娃们的,谁都爱跟小民耍,我不跟他耍跟谁耍?”高彦宏气急败坏地说:“按班辈你是他爸他是你侄子,他把你叫爸没有?”养子高正安说:“俺俩一般大,他把我叫爸我嫌怪。”

    高彦宏寻到高勤俭家,刘淑贞陪着笑脸问:“彦宏爸你有啥事?”高彦宏抽着眼袋说:“你小民从来不把正安叫爸!”刘淑贞二话没说,把高小民叫到高彦宏面前说:“正安是你彦宏爷的儿,按班辈你把他叫爸呢!”高小民不情愿地说,:“记住了。”此后,高小民见了高正安要把他叫爸,高正安不让,高小民就把他叫“碎先”。

    秋收冬播,公社农机站的五十五大拖拉机在少陵原上播种小麦,高小军跟着几个把式学技术,紧张的农业生产他渐渐地适应了,干活也学了一些门道。李富裕从大队开会回来,问高小军:“想不想参军?”高小军说:“想,想的很。”李富裕说:“那你回家和你爸你妈商量,看他们愿不愿让你去,你现在可是屋里一个挣工分的劳力!”高小军说:“我爸我妈要是让我去,我去得成,富裕爷?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家的成分,当年我大哥就因为我家不是贫农参军政审没有通过。”李富裕说:“上头有文件,今年征兵不讲成分了,讲政治面貌讲文化程度,只要年满十八岁,文化程度初中毕业都可以报名参军,体检合格就算合格,你是高中毕业,够参军的条件。”

    高小军听了这话,又仔细地看了李富裕的表情,不像说耍笑戏弄他,高兴得不得了。忍着内心的激动,好不容易等到天黑放工,回到家里,母亲在案板上擀面,他在灶火底下烧锅,迫不及待地说了队长李富裕的原话,刘淑贞听了也是喜出望外。做好饭,她端着饭碗出了街门外,来到东头空空树底下,生产队的社员聚集在一起吃饭,听李富裕李满仓交替说时事新闻。刘淑贞端着饭碗从西头来到东头,李富裕李满仓都注意到了她的反常。刘淑贞见人多,和几个妇女说着闲话,饭吃完了就回家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