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144章 落到如今的下场

第0144章 落到如今的下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144§ 落到如今的下场

    《英雄记》:……初平中,春,奋武将军公孙瓒陈兵于经。自任冀州牧袁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钜鹿郡守司马直速报于征北将军董先,时先锋部曲院校祭酒田晏与桃山书院古文祭酒卢植,齐劝曰:昔越王伐齐。误信齐言,致越溃散,朝服于楚。苏代劝赵王,赵伐燕,利于秦,故赵止战。以此谏先,宁观鹬蚌相争,以防渔人获利。先从晏、植之言,令南匈奴仆从二旅与黑山师坚守漳水西各城,不与绍、瓒争。……

    九月,上黄下白的蚩尤星出现于二十八宿的角宿、亢宿之南,长十余丈。

    占辞说:

    “蚩尤旗出现,是王者征伐四方的征兆。”

    太史称,这是朝廷栋梁大臣将死的天象。

    首先让占辞得以应验的便是益州。

    州牧刘焉。

    他有四子。

    长子刘范为左中郎将。

    次子刘诞任治书御史。

    三子刘璋为奉车都尉。

    三人皆随刘协居长安。

    唯别部司马刘瑁,因病随刘焉入主益州。

    三子在朝为质,所以刘焉选择两不相帮。

    既不与关东一起讨伐董卓。

    也不遵从朝廷诏令。

    为实现这个目的,他还需有个合理借口。

    于是让汉中郡守祝广假装反叛朝廷。

    并且让祝广要切断谷阁,杀害朝廷使者。

    祝广无奈,只能遵从。

    他假装断绝入蜀谷道,并扣押招摇而过的董卓使者。

    先锋军左军师郭嘉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削弱刘焉的机会。

    于是他说服犍为郡守任岐和从事陈超。

    以刘焉身为刘氏宗亲,却不为刘氏朝廷出力为由,举兵反叛。

    任岐自称将军,与从事陈超一起,以犍为一郡反叛。

    但很不幸,任岐和陈超被击破。

    另一方面,董卓也因为刘焉不愿遵守朝廷诏令。

    一边因为种劭当初曾阻拦自己,被降为议郎。

    现在刚好让他出任益州刺史,去和刘焉较真。

    还安排光勋赵谦潜入益州,说服校尉贾龙,反对刘焉。

    但刘焉雇佣青羌出战,很快击败贾龙。

    而跟随贾龙反叛的临邛长李权,也未能幸免。

    唯有豪右王咸,因郭嘉提前示警,逃过一劫。

    而李权之子李福,则被隐匿牂牁且兰私矿内。

    从此他们二个只能依靠董氏郭嘉来保全族人。

    虽然任岐与贾龙起兵,一定程度上削弱刘焉。

    但却也给刘焉排除异己,统一内部的机会。

    连续挫败两场反叛。

    令益州牧刘焉膨胀。

    他想起董扶所说的。

    益州有天子气一事。

    更加坚定确认自己有天子之相。

    于是开始制造与天子一样的车舆。

    如此越制,让荆州刘表很不高兴。

    他也想借此机会进入益州。

    因此上书朝廷:

    “刘焉在益州处处僭越,就像当初子夏在西河模仿仲尼一样。”

    子夏名叫卜商,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孔子去世后,他便在西河开班授学。

    刘表以此暗示,刘焉有不臣之举。

    而刘焉也不甘示弱。

    他派赵韪屯兵驻扎朐忍大小石城,用以威慑防备刘表。

    十月,初一,壬戌。

    董卓先诬卫尉张温和袁术有来往。

    随后改称这蚩尤旗现,应有所指。

    按太史之言,需诛大臣以安天象。

    刚好处死前太尉张温,以应天象。

    最后董卓让人将张温拖到市集上。

    用鞭子将他活活打死。

    张温与董卓素有仇怨。

    当初西征时,就搞得很不愉快。

    甚至当时张温的下属孙坚。

    还曾谏言要诛杀董卓。

    可惜张温不能用其言。

    否则也不至于落到如今的下场。

    张温的死,令长安朝廷人心不安。

    其实在董卓主持朝廷的这段时间里。

    在司隶校尉宣璠的配合下。

    董卓让人用严酷的法令。

    执行残忍的酷刑。

    制造多起冤假错案。

    造成上千冤枉就死的人。

    这让黔首庶民无法安心。

    他们人人自危。

    生怕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虽然民怨已经沸腾。

    但董卓觉得乱世当用重典。

    因此还是继续凭借权势为非作歹。

    这让身为董卓智囊的左中郎将蔡邕开始怀念在灵丘当书院祭酒的那十年。

    当时潜心修史,编撰书籍,整理文稿。

    年年桃花盛开,年年有所进展。

    不知是否还能回去?

    正想着,蔡邕便接到董先遣人送来的口信。

    想接蔡邕、蔡谷、蔡睦等人北上。

    蔡邕接信,经过商议,自然同意。

    只是该如何行事呢?

    董先信上并未说明。

    按董先的意思,只是先行探明口风。

    毕竟这事如果被人发现,可大可小。

    往大了说,意图背叛董卓。

    往小了说,只是走亲访友。

    只有两方都意愿,才能顺利成行。

    再说荀彧的侄子荀攸。

    他正被关在董卓的大牢里。

    身为朝廷内对抗董卓的智囊团。

    王允自然会给予照顾。

    张温之死,韩馥让州,袁绍入主冀州。

    这不,有人送了口信给他。

    言及荀彧率宗族投奔曹操。

    荀攸不由有些疑惑。

    当初不是率宗族北上投靠韩冀州吗?

    就算韩冀州不堪辅佐。

    那也该改投盟主袁本初呀!

    荀氏的王佐之才,如何会选择尚为白身的阉宦之孙曹操呢?

    要知道曹操这行奋武将军位,只是由袁绍所表,朝廷并未认可。

    这天下也并非只有曹操可选。

    比如并州牧董先。

    就让王允很头痛。

    不要说这董先是蔡邕的女婿。

    就说并州每年给朝廷的供奉。

    不仅沿途扯旗高呼:奉诏上献。

    而且仅拿着草原肉干、奶酪、皮靴、皮袋外加壮阳肉苁蓉。

    便要来换取朝廷给的资费。

    关键上面还盖有相国大印。

    这可是整整四万石的铜呀!

    如今关东与朝廷董卓为敌。

    朝廷税费根本收不上来。

    董卓改铸五分小钱。

    重量只有五铢钱的一半。

    本想重启经济。

    只不过玩崩了。

    实际上,每当经济出现问题后,朝廷就改铸货币,也不稀奇。

    这并不是董卓首创。

    新朝王莽闹得比董卓还凶。

    要知道,汉承秦制。

    市面最开始用的是秦半两。

    但很多东西用不到秦半两。

    于是高祖刘邦改铸榆荚钱。

    榆荚钱法定重三铢。

    是重十二铢的秦半两的四分之一。

    但汉初未禁私铸货币。

    导致榆荚钱越铸越小。

    有的甚至不到一铢重。

    于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吕后开始铸造八铢钱。

    意图用来挽回经济危局。

    但八铢钱价值还是过高。

    对普通的小额贸易不便。

    于是吕后又改铸五分钱。

    五分钱顾名思义,就是五分之一两。

    文帝刘恒也来添乱。

    他改铸四铢钱,又称汉半两。

    但因未曾禁止私铸货币。

    这使商贾有利可图。

    他们让人从钱上锉下铜屑,重新铸造。

    结果汉半两被越锉越薄。

    再次通货膨胀。

    直到武帝改革币制,新铸五铢钱。

    并且打击假币、收回市面上旧币。

    这才让形形色色的货币退出流通。

    要知道汉武帝的五铢钱。

    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起,一直用到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才陆续被开皇五铢所替代。

    总共流通近七百年。

    钱币代表朝廷的信誉。

    这董卓五分小钱。

    就如同董卓把控的朝廷。

    已无半点诚信可言。

    比如董卓改铸的五分小钱。

    上面没有纹理,也无文字。

    钱周和孔洞也无轮廓。

    同时并未打磨加工。

    新钱粗糙不堪。

    为了铸钱,还让人把所有含铜的物品砸坏。

    结果换来钱币贬值,物价飞涨。

    一斛谷竟要卖数十万钱。

    统领朝中内外大小事务的王允,本就为此焦头烂额。

    再看董先拿着北境特产前来要钱。

    不由更添烦恼。

    这不是收债是什么?

    真不愧为讨债州牧!

    同样焦头烂额的还有袁绍。

    这幽州降虏校尉公孙伯圭。

    最近突然开始发疯。

    开启他的王者征战。

    理由竟是从弟公孙越受袁术之令跟随孙坚征战。

    结果被袁绍所表的豫州刺史周喁部曲用箭射杀。

    公孙瓒为弟复仇,将罪怪到袁绍身上。

    他疏文袁绍十罪,准备讨伐袁绍。

    疏表中提到:

    下臣听说,昔日,三皇之一的伏羲,君臣有道,提倡礼仪以教化人民,设置刑法以禁暴止乱。

    而袁绍身犯十罪,愧对天子恩赏。

    袁绍罪一,依仗先人,受封高爵,职位显赫。但其本性顽劣,奢靡淫乱,为人浅薄。司隶校尉任上,正逢朝廷危难,太后何氏秉持朝政,大将军何进辅佐。袁绍不能举荐正直,贬斥邪恶,反而以谄佞,阿谀何氏兄妹,建言招来逆贼董卓,使汉室社稷倾覆。更纵使执金吾丁原焚烧孟津,祸乱河内,令董卓在朝中作乱。

    袁绍罪二,逆贼董卓,不守臣礼,妄行废立,并劫帝为质。袁绍不能建言献策,为君分忧,反而辞官弃节,仓皇逃亡,玷污爵位,背弃人主,妄为人臣。

    袁绍罪三,袁绍渤海郡守任上,暗中调集兵马,准备讨伐董卓,却不告知父兄,致使太傅一门被逆贼董卓杀害,实为不孝不仁。

    袁绍罪四,袁绍就任盟主,举兵以来,历经两年,文不能安定政局,武不能为国赴难。一心只想扩充势力,培植党羽,只愿做些筹集粮饷等不急之事,还纵兵欺压劫掠黔首,令亲者痛,仇者快。令天下有志之士都摇头叹息。

    袁绍罪五,身为渤海郡守,袁绍逼迫冀州牧韩馥,以下犯上,侵夺冀州,有失臣礼。甚至矫制君命,私刻金印,此为谋逆。每当袁绍有所图谋,便会以锦囊密封文书,谎称诏命。这是在效仿王莽篡汉的伎俩。其狼子野心,所作所为,必将祸及天下。

    袁绍罪六,袁绍每有行动,便令术士观察妖祥,以钱贿赂,欢宴聚会,再约定日期,一起攻略郡县,如此以众凌寡之行,背离朝廷大臣所为!

    袁绍罪七,袁绍与原虎牙都尉刘勋共同举兵,而刘勋多次立功,结果袁绍以小忿,滥施淫威,杀害刘勋,信用邪佞,以逞其无道,是为不义。

    袁绍罪八,袁绍出于贪婪,向州郡富户索取钱财,钱财若未备齐,袁绍便令人杀害夺财,比如前甘陵相姚贡,正是因此死于袁绍手下。

    袁绍罪九,春秋大义,子以母贵,袁绍生母仅为贱妾,地位卑贱,但袁绍却位高权重,享受荣华富贵,却只有苟且、僭越之心,并无谦卑退让之义,实为不悌。

    袁绍罪十,长沙郡守孙坚,代理豫州刺史,讨伐董卓,清扫重建皇陵宗庙,竭尽忠诚,功勋卓著。但袁绍却派人断绝他的粮草,致使孙坚不能清剿残贼,是为不忠。

    从前周室羸弱衰败,天子被迫迁都,诸侯叛离。

    于是齐桓公在柯亭会盟,晋文公组织践土之会。

    以此讨伐荆楚,指责楚国不向王室进贡菁、茅。

    以此讨伐曹、卫二国,谴责诸侯不能尊奉王室。

    下臣身份微贱,虽无先贤之名,但下臣蒙受朝廷厚恩,肩负重任。

    愿率义军,讨伐逆贼袁绍。

    在此与诸将、义士,誓师。

    期望大功告成,捷报频传。

    能重续齐桓、晋文之忠义。

    李儒建议,可以以此加封公孙瓒,怂恿他,拉拢他,让他代表朝廷,出兵讨伐袁绍。

    于是董卓加封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并封蓟侯。

    从讨虏校尉,越过中郎将,直升奋武将军。

    从都亭侯,越过乡侯,直升蓟县候。

    这可是连升两级。

    最关键在玄机在于,用的是曹操的奋武将军名号。

    不得不说李儒、董卓这手玩得漂亮。

    玩和漂亮的还有董氏赌坊的局头。

    去年凭借各地赌坊的时势赌局又为董先赚了十几亿。

    而年底到了,局头又接到董先的锦囊了。

    锦囊里很简单:

    一,董卓,年中必死!

    二,天下,仍然不安!

    局头看完记在心里。

    并将锦囊内容焚毁。

    然后带着小潘璋,开始筹划来年的赌局。

    要知道,这赌局一开,又将是一年。

    局头如今早就沉浸在这每年十几亿的项目之中。

    做自己喜欢的事。

    把自己喜欢的事做成事业。

    这是董先给他的机会。

    钱不钱的已经无所谓。

    光是那一成的收入就让他资产富足。

    而有了朝廷支持。

    公孙瓒更加肆无忌惮。

    他让从弟公孙范率先以渤海郡反叛袁绍。

    随后挟石门山大胜与白马公孙之威一路南下。

    光明正大地要求冀州各郡县倒戈。

    所经之地,多有献城投诚之辈。

    比如清河季雍便以鄃城投降公孙瓒。

    除此之外,公孙瓒还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

    并更换了各个郡县的守令长。

    比如他任命师弟刘备、张飞为平原相、别部司马。

    分别统领幽州乌桓骑兵。

    让刘备和张飞协助田楷夺取青州。

    当时的郡民刘平,对公孙瓒任命刘备非常不满。

    不满在刘备治下。

    于是收买刺客刺杀刘备。

    但刘备礼贤下士,待人甚厚。

    刺客不忍行刺。

    于是把真相告诉刘备。

    说完这才离开。

    刘备也并未追责。

    当时有人趁乱抢劫。

    刘备带着张飞,巡察治安。

    照顾穷困。

    并没有身为平原国相而高高在上。

    反而同席而坐,同簋而食。

    表现得平易近人。

    也招揽了不少民心。

    许多无处可去的人,也因此投奔刘备。

    袁绍得知,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

    他派朱灵出战。

    朱灵,字文博,甘陵鄃人。

    是员猛将。

    当他派兵前往家乡鄃县时。

    公孙瓒也派兵马到鄃城协助季雍守城。

    但朱灵亲人还在城中。

    于是公孙瓒兵马将朱灵亲人绑在城头。

    想以此诱降朱灵。

    当朱灵看见亲人时,不由大哭,但却目光坚定:

    “大丈夫为人效力,岂会再顾全家室呢!”

    说完边哭边带人攻城。

    一众士卒皆被其感动。

    于是奋力出战,攻陷鄃城。

    并生擒季雍。

    但不幸的是。

    朱灵的一家都被季雍和公孙瓒的兵马杀害了。

    另外还有青州刺史焦和。

    他响应袁绍号召,带着臧洪抵制公孙瓒所任命的刺史田楷。

    无奈公孙瓒有刘备和张飞支持。

    焦和不敌田楷,命丧战场。

    于是青州再次出现三方争夺的局面。

    有袁绍上表的臧洪接任青州刺史。

    有徐州牧陶谦支持的北海相孔融。

    还有公孙瓒支持的田楷在青州活动。

    北边战事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南边的战事自然也不能落下。

    尤其公孙瓒与袁术还有较好的关系。

    袁术立足南阳,早就决定要拿下整个荆州。

    南阳人口虽有数百万。

    但由于袁术奢靡,征敛无度,导致黔首庶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为了配合公孙瓒,也为了给袁绍压力,更是为了拿下荆州。

    袁术早就让孙坚准备,南下进攻刘表。

    孙坚将豫州战场移交给袁术。

    自己率兵南下进攻刘表。

    袁术带兵进攻九江。

    九江郡守周昂尽力抵抗。

    看到次兄周昂被攻打。

    周喁便派兵前往相助。

    但无奈袁术兵马众多。

    周喁、周昂不敌败退。

    豫州、九江落入袁术之手。

    豫州战场的胜利。

    让袁术更加狂妄。

    于是他让孙坚抓紧收复荆州。

    孙坚出征荆州。

    刘表得知后。

    便派遣部将江夏郡守黄祖率兵在章陵和南阳之间布设防线。

    用来阻击孙坚。

    但孙坚是谁。

    这可是连董卓都佩服的人呀。

    只见他头带赤帻。

    身先士卒。

    孙坚军见主帅如此,士气高涨。

    打得刘表军节节败退。

    黄祖不敌,只能退守襄阳。

    于是孙坚率兵越过汉水。

    继续追击黄祖。

    直至包围襄阳。

    刘表见孙坚围攻襄阳。

    他严令部将闭门坚守。

    但入夜时分。

    刘表暗中下令。

    让黄祖悄悄出城。

    一来收拢兵马,准备还击。

    二来与城中将士,形成犄角,令孙坚无法兼顾。

    但谁知孙坚有勇有谋。

    他暗中派人尾随。

    并设下伏兵。

    黄祖收拢兵马后,率兵返回襄阳。

    走在半路之上。

    突遇孙坚伏兵。

    孙坚伏击黄祖。

    黄祖不敌,只好再次败退。

    并逃窜到襄阳岘山之中。

    襄阳刘表得知黄祖再败。

    不能不理。

    这可是江夏黄氏的宗族代表。

    于是刘表派吕公带兵前往援救黄祖。

    但孙坚早有防备。

    他先围困襄阳,放走黄祖。

    于半路阻击黄祖。

    如今再次故计重施。

    围困黄祖,放出吕公。

    于半途之上,再次阻击吕公。

    他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出刘表城中之兵。

    集合自己优势兵力,逐渐削弱刘表的力量。

    防止刘表集合全部军力。

    到时自己兵寡,不能占据优势。

    孙坚阻击吕公。

    吕公也很无奈。

    只能责怪自己。

    救人心切,这才中伏。

    但也无奈,只好退入山中。

    孙坚哪肯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他乘胜追击。

    但山中林密。

    孙坚兵力有限。

    只能分散搜寻。

    孙坚更是只率亲兵数人。

    独自搜索一路。

    可是孙坚哪里知道。

    黄祖吕公早已合兵。

    他们于要道设置伏兵。

    隐于山中竹林之中。

    准备用暗箭伏杀孙坚。

    初平三年,正月初七,丙申。

    可怜孙坚,身中数箭,头盔掉落,数石灌顶,脑浆迸裂。

    一生骁勇的乌程侯、长沙郡守、袁术上表的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孙坚。

    竟死在黄祖和吕公的暗箭、石头之下。

    未免有些窝囊。

    但却无法抱怨。

    这就是战场。

    你死我活的战场。

    你不小心,你不注意,你中了埋伏,你便要丧命。

    敌人不会为你悲哀,不会心慈手软。

    慈不掌兵、义不经商、善不为吏、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此为人性,亦是安身立命的经验总结。

    一旦为敌,不死不休。

    这就是现实。

    孙坚一死,士气顿消。

    孙坚的侄子孙贲见势不妙。

    为避免山中黄祖吕公与襄阳刘表夹击。

    于是只能率孙坚部属撤离荆州战场。

    他们一路逃往豫州,投奔袁术。

    袁术一声叹息。

    一边责怪孙坚鲁莽,岂能不顾安危,亲冒矢石。

    一边口嫌体正,全数接收孙坚兵马。

    同时上表,任命孙贲为新任的豫州刺史。

    让孙贲接任孙坚之位,以收服孙坚部属。

    南边袁术一胜一败。

    北边袁绍虽然也有胜有负。

    但他却在界桥一战成名。

    历史上的界桥之战。

    如约而至。

    公孙瓒挟渤海、青州之胜。

    率兵进驻安平郡经县界桥北侧。

    钜鹿郡守司马直得到消息,急忙向董先通报现场局势。

    董先得报。

    召集灵丘众人商议。

    有人提议帮助公孙瓒。

    毕竟他与主公董先有师兄弟的关系。

    而且吞并幽州,有共同的敌人刘虞。

    有人提议帮助袁绍。

    因为主公董先曾歃血为盟,袁绍正是盟主。

    盟主有难,而不帮,是为不义。

    按当初的盟誓。

    谁违背盟约,不但自身性命难保,还会祸及子嗣宗族。

    并有皇天和祖宗监督!

    不得不说,这两方的建议都有道理。

    与一方联合,削弱另一方。

    说到底,也是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和利益。

    并无不可呀。

    但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田晏,他从纯军事的角度指出。

    眼下董氏集团的优势明显,与各方均能维持最低和平。

    而麾下各单位新式装备的制造和配备,也需一些时间。

    一旦战事开启,那如何结束,便不取决于自己一方了。

    因此此时不卷入冲突。

    便是最佳选择。

    昔日越国想要攻打齐国。

    齐王派人游说。

    说攻打楚国,会为越国带来更多的好处。

    于是越国听从齐国的话,前去攻打楚国。

    但却大败而归。

    而楚国趁机占领吴国旧地,并向东分解越国。

    越国就此分崩离析,各贵族争相为王,或自立为君,并各自臣服楚国。

    如今攻打公孙瓒或袁绍。

    就像越国一样,会让自己陷入危机。

    并将自己变为其中一方的仇敌。

    反而让另一方有可乘之机。

    将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些都不利于自身发展。

    卢植也给出自己的意见。

    他以赵王要攻打燕国,谋士苏代为燕国而劝阻赵王,防止被秦国坐收渔人之利的故事,劝阻董先。

    面对两位军事领域专家的谏言。

    董先很明显是听进去了。

    但要怎么做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