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135章 要置我于何地呀

第0135章 要置我于何地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135§ 要置我于何地呀

    《北汉书·诸私属传》:……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值先主任职征北将军兼并州牧,亲至东城。登门延揽。时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漠北兵强马壮,又有并州新政,民富械利,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先主先行,令扬州军管旅教员莫戌护送肃等北上。肃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行。时州郡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戌由此佩服肃之言行。……

    董卓屠颍川。

    传得沸沸扬扬。

    司隶河内人,犹为害怕。

    司马朗几经周折。

    终于回到家乡。

    他立刻与族中父老说:

    “董卓暴虐,会被天下视为仇敌。”

    “到时为报仇,忠义之士将会齐聚司隶。”

    “河内与京师境壤相接,雒阳东有成皋,北有大河,到时若不得进,必会停于此。”

    “河内乃是四战之地,难以自安,不如趁现在道路还算通畅。”

    “全族老小,东到黎阳。黎阳那里有营兵,监营谒者赵威孙,在乡里有姻亲关系。”

    “他统兵马,足以为我们作主。若日后有变,再慢慢观望也未晚。”

    但父老恋旧,没啥人愿意跟随。

    只有赵咨带着全家与司马朗一同前往黎阳。

    这赵咨明识汉家典籍,见识过人。

    但却是位看透不说透的好好先生。

    一副奉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性子。

    但随着粮食欠缺。

    无论是酸枣,还是河内。

    无论是荥阳,还是陈留。

    因为讨伐董卓的诸侯间矛盾越来越突出。

    大家无法取得统一。

    于是纵兵钞掠,黔首百姓死者甚多。

    只有先锋军驻守的轵县、沁水、共县与山阳四县。

    背靠太行。

    一切如常。

    也因此每日都有众多避难者由此北上。

    其中有一人,名叫常林。

    话说王匡以五百强弩起兵河内。

    与袁绍合流讨伐董卓。

    所需钱粮无数。

    这下难住王匡了。

    于是王匡派郡学诸生。

    到下属县乡里聚。

    去寻找官掾史佐等吏员及庶民的过失。

    一旦发现,立即拘押,然后审判定罪。

    让他们拿出钱财或粮食,用于赎罪。

    而县一旦延误期限,动辄要灭其宗族。

    这令众人不敢造次,只能乖乖听从。

    王匡以此立威,却让黔首怨声载道。

    常林的家人也陷此劫。

    他的叔父因为打了宾客几个巴掌。

    结果被王匡所派的诸生告了一状。

    王匡得知大怒,把他关进狱中问罪。

    整个河内常氏宗族都诚惶诚恐。

    不知道这下要被责罚多少钱粮。

    而且也不知道能否救出常林叔父。

    这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

    “王府君凭着文武高才,到我们河内郡当郡守。”

    “河内郡山河相绕土地辽阔,庶民富足,又有很多贤才,可以任用。”

    “如今国家年幼,逆贼董卓,盘踞京师,祸及天下,英杰义士为之震怒。”

    “这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

    “但如果想要诛逆贼董卓,匡扶朝廷,那便要使天下智士归附,豪杰响应,才能共同平息暴乱。”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这三条能同时具备,那不是可以战无不胜了吗?”

    “但如果府君对黔首没有恩德,所任之士,又不是贤才,那么将自取灭亡。”

    “如何谈得上去匡扶朝廷,树立功名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接着常林把叔父被关押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胡母彪立即写信责备王匡。

    而王匡也就从善如流。

    把常林的叔父给放了。

    于是河内常氏便迁居上党避乱。

    上党陈、冯二氏,乃是旧族冠冕。

    常氏族人住的地方。

    正紧挨着上党陈氏。

    与陈、冯关系良好。

    有北上就有南下。

    比如河内温县司马芝。

    表字子华。

    他便带着老母亲南下。

    想到荆州躲避战乱。

    这时正巧在鲁阳山遇到贼寇。

    一起赶路的人都丢弃老弱妇孺者逃走。

    只有司马芝坐在那里守护着老母亲。

    贼人来到之后,把刀放在司马芝脖子上。

    司马芝跪头磕头:

    “我母亲年纪老了,以后只能拜托各位了!”

    贼人回应道:

    “这是个孝子呀,杀了他不义。”

    司马芝因此幸免于难。

    于是他用一辆鹿车,载着老母亲南下。

    继续自己的行程。

    颍川惨事,震惊朝野。

    令各方胆寒。

    消息传到九江东城。

    身在东城的董先借此面见鲁肃的祖母。

    在事实面前。

    鲁肃祖母被说动了。

    两人这才谈到一半。

    鲁肃祖母便让人把鲁肃叫来参与商谈。

    董先说:

    “当今朝廷如大厦将倾,四方纷乱不已。”

    “我已取并州、北上塞外,覆灭扶余,这天下良马之地,我已据其二。”

    “如今我有意成就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得知东城鲁氏有贤良?特来邀请!”

    鲁肃未满弱冠,但却也有自己的看法:

    “过去高祖忠心想尊崇义帝,光武曾追随更始帝,而两人最后均无所成。”

    “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赤眉杀害更始。”

    “如今董卓,犹如项羽和赤眉。”

    “明公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

    “以鲁肃私见,这朝廷已不可复兴,这董卓也无法一下子就能除掉。”

    “为明公考虑,不如立足并州,窥视河北,以观天下形势变幻。”

    “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

    “因为中原正是多事之秋。”

    “明公正好趁此变局,剿除宵小。”

    “伺机右出太行,包揽幽冀,尽占大河以北,然后进吞司隶,深入汉中,左收凉益。”

    “到时便可称帝建号,以便夺取天下。”

    “这才是可以与高祖相提并论的大业啊!”

    董先听了,不由腹诽。

    不得不说。

    这小子。

    没有受儒学影响。

    这天下大乱刚起。

    就敢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

    这是要置我于何地呀?

    莫非这是在试探于我?

    不过。

    我喜欢!

    于是董先离席。

    面对比自己还小几岁的鲁肃拱手鞠躬九十度。

    谦逊地说:

    “我如今只想尽一己之力,希望辅佐正统刘氏,救助天下黔首而已。”

    “你所说的,眼下并非我所能及!”

    “但郎君看法,与众不同,于我有所裨益。”

    “灵丘有桃山书院,郎君可有意北上入学?”

    “北行之事,你与祖母皆无需担心。”

    “桃山书院,有全科华佗,内科张机,还有药学李四。足可照顾祖母健康。”

    “东城土地,也不用担心。只需带上家中财物契券。”

    “我保证,他日返回故乡,你契券有的,一亩不少!”

    鲁肃和他祖母并没有当场答应。

    开玩笑。

    这是要背井离乡。

    而且还有家族中人。

    又岂是一时可以下决定的。

    潜夫论中有:

    “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

    “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董先相信自己已经尽力消除鲁氏祖孙的迁徙疑虑。

    比如让健康上,水土不服。

    比如财物上,让他们带上财物契券。

    并承诺返乡时,按契券,分文不少。

    再比如鲁肃的成长进步上。

    直接推荐到桃山书院学习。

    说实话。

    守江必守淮,这淮水两岸,可是日后战争争夺的焦点。

    生活在此,东城鲁氏是在刀口起舞,早晚要择人而投。

    所以董先也不着急。

    他安心地在东城住下,等待董氏的回复。

    过了数天。

    鲁肃终于有了答案。

    愿意北上。

    并向董先赠送两囷米。

    一囷三千斛。

    一共六千斛。

    这可不是小数目呀。

    可见东城鲁氏的底蕴。

    不过这些东西搬走也不容易。

    还不如卖个人情。

    董先也不客气。

    当场让扬州军管旅莫戌接受。

    并用于驻守大别山的平乱旅。

    而鲁肃及族人北上,也交由莫戌安排。

    至于董先,他们要先行一步。

    前往朐县。

    那里还有徐州巨富麋氏麋竺在等着他。

    董先一行将从东城北上,到钟离登船。

    然后沿淮水东进。

    到淮浦转游水北上。

    直到朐县。

    这又是要一千多里。

    他并不知道鲁肃这一行北上之行颇为不易。

    后来听莫戌汇报。

    董先这才知道。

    鲁肃因为一行三百余人,车马一路数里,声势颇巨。

    竟然令州郡不安。

    于是让骑兵跟随。

    所幸鲁肃有一手好弓马。

    令骑兵不战自退。

    再说说荥阳失败的曹操。

    他此刻也在扬州募兵。

    因为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的关系不错。

    所以他们领着一路招揽的部曲千余人和陈温一起去募兵。

    在庐江募得二千。

    然后又到丹阳,得到丹阳郡守周昕的协助。

    又募得数千。

    随后带着这支队伍,到龙亢会合。

    但这时又发生了另一件事。

    关东讨伐董卓联盟没粮草了。

    近二十万人。

    天天无所事事。

    只知道高谈阔论,吃喝玩乐。

    这不就坐吃山空了吗?

    初平元年,六月。

    董卓挟颍川大胜。

    向各方派出劝降队伍。

    朝廷的劝降分队有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

    由阴修赴南阳,劝降袁术。

    由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赴河内,劝降袁绍。

    由韩融赴冀州,拉拢冀州牧韩馥。

    董卓很清楚。

    阴修是袁绍阵营很多人的举主。

    分量够。

    而胡母班是八厨之一,算是与党人有渊源。

    再加吴修和王瑰。

    用来劝说袁绍,应该也有几分把握。

    而韩融是韩馥的族叔。

    这韩馥甚为重视宗族。

    应该也有一些制造内部混乱的机会。

    这所谓的关东联盟。

    不就是北靠冀州,中靠兖豫青徐,南靠荆州吗?

    在李儒的操作下。

    北路冀州。

    摇摆不定的韩馥和关东联盟貌合神离。

    南路荆州。

    如今荆州刺史王叡让长沙郡守孙坚,讨伐京师前先要讨伐武陵郡守曹寅。

    中路兖、豫、青、徐。

    青州刺史焦和为黄巾余贼所困,成天卜巫占卦,自顾不暇。

    而徐州刺史陶谦,已经主动向朝廷上供,表示愿意服从天子令。

    至于兖豫联军。

    自从搞定并州刺史董先后。

    兖豫联军无一战之力。

    飞熊军东出,便能击杀豫州刺史孔伷,已是明证。

    如今他们十数万人坐吃山空,军中无粮,开始内乱。

    他们只能纵兵为贼,祸乱兖豫。

    这时如果再说服冀州牧韩馥不给他们供粮。

    那战胜他们就指日可待了。

    董卓打着一手好算盘。

    偏偏敌方阵营还有好队友。

    与此同时兖州刺史刘岱因为粮草供应不上,怪罪于冀州牧韩馥。

    于是给韩馥的从事刘子惠写了一封信。

    信中这么说的:

    “董卓无道,所以天下英杰义士要一起攻打他。”

    “他早晚要死,不足为忧。”

    “但董卓死后。”

    “该怎么办呢?”

    “到时一定要回师讨伐韩馥。”

    “他明明拥有强有力的军队。”

    “却不愿出力。”

    “这就是在帮助凶逆。”

    “哪里可以这么放过他呢?”

    “到时你们怎么办?”

    “为了宗族家人。”

    “可要事先想好出路呀!”

    刘子惠为示清白,信未开启便上交韩馥。

    韩馥看着信,开始怪刘子惠。

    要不是当初刘子惠说服自己。

    自己也不至于到今天这般田地。

    弄得里外不是人。

    他越想越生气。

    于是想把刘子惠杀了。

    耿武等其他从事见状,急忙一起下跪。

    为刘子惠求情。

    韩馥这才改变主意。

    让刘子惠身穿囚犯的赭衣,去门口打扫府寺。

    而那边朝廷劝降分队也到了各地。

    袁氏兄弟高喊为袁氏五十余口和豫州刺史孔伷报仇的口号。

    要把人家杀了。

    这韩馥对袁绍等关东讨伐联盟已起戒心。

    再加上他是韩融的族侄。

    韩馥以粮食为要挟。

    韩融才幸免于难。

    但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一个是郭图、钟繇、荀彧、张礼、杜祐、荀攸的举主阴修。

    恰恰这些人都是拥护袁绍的人。

    结果落在袁术手里。

    而另一个则是与山阳度尚、东平张邈一样轻财赴义,振济人士的八厨胡母班。

    而且袁绍特别不留情面。

    这胡母班可是王匡的妹夫呀。

    袁绍竟然让王匡下手。

    胡母班死前写信留给王匡:

    “自古以来,就没有诸侯举兵征伐京师的。”

    “刘向传说掷鼠忌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贵重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有天子的京师呢?”

    “董卓身处京师,以天子为掩护。主幼居于禁中,如何讨伐?”

    “我与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都受天子诏命。”

    “出使安抚关东诸郡,虽然我们也不满董卓,但表面上仍要奉行王命。”

    “但你却将我拘于狱中,打算杀我泄恨,这是何等悖逆无道的举动?”

    “我和董卓并无关系?为何要与他共同承担罪恶的后果?”

    “你们自称关东义士,却张开虎狼之口,吐出蛇之毒信,因为痛恨董卓,而要迁怒于我。”

    “这有何道理?又是何等残酷呀!”

    “死是不幸的遭遇,但我却羞为被你们所害。”

    “如果死后有灵,我当向苍天控诉。”

    “与你结为姻亲,究竟是祸是福?”

    “今日我总算明白了。”

    “过去我们因为姻亲结成一体,如今因为董卓结成血仇。”

    “我的两个子女也是你的外甥,我死之后,希望你不要让他们看到我的尸骨。”

    王匡得书后,抱着外甥大哭。

    但却改不了,胡母班死于狱中的结果。

    而胡母班的亲属也因此怨恨王匡。

    想为胡母班报仇。

    韩融得免。

    但其余人皆死。

    这令讨伐董卓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缝。

    同为八厨。

    张邈率先有异议。

    这袁绍身为盟主之后。

    越来越太自以为是了。

    有本事去找董卓报仇呀。

    好歹我还派了卫兹随同曹操,与董卓的徐荣打了一场。

    你们成日龟缩河内,却不敢出动算怎么回事?

    况且人家胡母班也没少为党人出钱出力。

    结果兔死狗烹,过河拆桥。

    与张邈关系不错的王匡、韩馥也是如此。

    他们开始心疼自己的那些钱粮是喂了狗。

    于是开始经常减扣军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今兵马已动,但无粮草。

    这下严重影响了关东联军。

    他们为了能吃饱。

    开始为贼。

    为祸兖豫二州。

    影响最大的还要算已经募兵到龙亢的曹操。

    好不容易募了兵。

    结果却没等到军粮。

    结果军心涣散,夜里营啸炸营。

    还火烧曹操营帐。

    曹操带人硬生生杀了几十个人,这才冲出营地。

    但这么一来。

    辛辛苦苦到扬州等地招募的兵马都跑了。

    仅剩当初跟随自己,从荥阳徐荣军队铁蹄下逃出来的那数百人了。

    但曹操不气馁。

    他决定,就地在沛国募兵。

    接下来曹操奔走在铚与建平二县。

    重新募得千人。

    七月三日,辛丑。

    在王允的建议下。

    董卓同意。

    朝廷任命光禄大夫种拂为司空。

    这种拂就是当初阻止董卓进兵雒阳的谏议大夫种邵的父亲。

    另外还有一大批人事任命。

    比如让赵岐为太仆。

    黄琬转任司隶校尉。

    司徒王允还秘密跟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荀攸、何颙等人共同谋划。

    想要一举诛杀董卓。

    他们上书让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郡守。

    想一起率兵从武关出发,以讨伐袁术的名义,分兵征讨董卓。

    然后护送天子回雒阳。

    而董卓觉得这样部署有问题加以制止。

    于是王允改征士孙瑞进京师长安担任尚书仆射,杨瓒则改任尚书。

    长安王允在布局用人。

    益州汉中也在郭嘉和张宁的布局之中。

    他们进一步扩大战果。

    首先是张宁的半匹黄道。

    任命了阎圃、杨任等人为君师。

    杨白、杨昂、杨帛、李休等人为祭酒。

    协助自己管理半匹黄道。

    而郭嘉则让益州军管旅旅教员莫卯出手。

    以利收买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李虎和李管、种玉等七姓夷王首领,合股经营。

    并签署盟约。

    这些外族部落长期受所谓的儒士歧视。

    这时却被董氏集团的人平等相待。

    他们也不矫揉造作。

    痛痛快快地答应下来。

    至于陈调和赵嵩。

    则充当祝广治理汉中的左膀右臂。

    继续为汉中效力。

    眼下他们还不宜明面投向董先。

    所以表面上还是归属刘焉。

    一明一暗。

    一商一官。

    进展顺利。

    接下来郭嘉将会参考董先给的锦囊。

    继续下一步动作。

    比如在且兰和建伶,寻找火石矿。

    比如到巴郡临江,策反甘宁、沈弥、娄发、严颜。

    比如拉拢蜀郡张氏的张松、张任。

    另外还要和贾龙、赵韪搞好关系。

    而董先一行人终于来到徐州东海朐县。

    他们先视察了朐县的港口码头盐场船坊等情况。

    在东海麋氏这棵大树下。

    朐县运作一切正常。

    看着朐县港口聚拢准备北上或南下的人那么多。

    董先很有成就感。

    一来证明各部分人都在按自己的布置,转移安置相关人员。

    二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

    董先不想打扰黄海营的正常运作秩序。

    他选择悄悄的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作为此行的重点。

    麋氏家主麋竺。

    董先就不能回避了。

    麋氏庄园。

    果然华丽无比。

    背靠朐山,面朝大海。

    真的是妥妥的古代豪宅。

    说来麋氏这处豪宅还是与董氏东海在朐山的避难土楼坞堡同时兴建的。

    当初因为买卖马驴大赚一笔。

    麋竺不仅亲自派人送人到灵丘。

    还有想与董氏结为邻居的意思。

    所以无论是董先的港口码头盐场,还是避难土楼坞堡。

    无论是综合经营场所,还是合股物流队。

    这麋竺都是全力支持全力配合全力协助。

    要不这种鸟不拉屎的偏僻郊地。

    怎么会值得他耗费巨资兴建庄园呢

    这种地方最多只能算是旅游胜地。

    因为朐山西山侧,朐县城池。

    秦始皇三十五年曾立石海上。

    以为秦之东门。

    也仅此而已。

    但董先今日的成就,也可证明麋竺是有眼光的。

    要不是陶谦先任徐州刺史,先来征辟麋竺。

    说不定这麋竺就会举家投奔董先了。

    但麋氏在东海,在朐县的家业,也无法说放掉就放掉。

    所以麋竺才让弟弟麋芳和妹妹麋贞北上。

    而自己留在东海,响应陶谦征辟,经营徐州。

    如今董先亲自前来朐县。

    来的目的应该是很明显的。

    只是麋竺该如何应对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