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115章 这样做最为稳妥

第0115章 这样做最为稳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115§ 这样做最为稳妥

    《董阿虎传》:……中平六年,八月,庚午,张让、段圭等宦者劫少帝及陈留王幸北宫德阳殿。前将军董卓弟奉车都尉董旻说何进部曲将吴匡、张璋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匡、璋转投旻。让、圭等复劫少帝、陈留王,步出谷门,走小平津。尚书卢植追让、圭,夜驰河上,河南尹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闵贡随植后。植、贡相逼,诸宦投河死。董阿虎于北邙拜郭嘉为先锋军左军师,意在西南。……

    中平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庚午。

    雨一夜未停。

    董先一夜未眠。

    张宁也是辗转难眠。

    她还在想着蔡琰跟她透露的消息。

    明年将和董先大婚。

    她表面祝福。

    但内心却很痛苦。

    古人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按理父亲张角已经将她许配给董先了。

    并以收服太平道信徒的黄绢符旨为嫁妆。

    可偏偏这一切并没有透露给董先。

    而董先还以为这是张角在履行对赌天下的赌约。

    张宁真的很痛苦。

    她虽然表现得很坚强。

    也很大方。

    但如浮萍的生活,将在何时结束?

    看着董先和蔡琰。

    她必须不露声色。

    压抑内心的渴望。

    还不能表现出来。

    这让她更加痛苦。

    她还在榻上翻着。

    听到董先来敲门。

    “圣姑,可否方便?”

    “先有一言,不吐不快。”

    张宁听了董先的话,不由烦恼全消。

    父亲认定的人,自己陪同赴任平城。

    她也觉得不错。

    如今有话和自己说。

    那些糟糕的情绪,一扫而空。

    张宁抓紧整理了一下。

    尽量让自己展示出女性的魅力。

    董先很有耐心。

    他在屋外空地等着。

    打着一把竹骨油纸伞。

    如今阴雨连绵。

    百工堂的竹骨油纸伞比起斗笠簔衣更加方便。

    张宁拉开屋门,躲进伞下。

    伞面不大。

    两人紧挨着。

    一时间竟有些暧昧。

    董先深吸一口气。

    鼻尖传来温柔的气息。

    而张宁也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

    她红着脸,轻声问道:

    “少主找我何事?”

    董先定下心神:

    “我已任命奉孝为先锋军左军师,接下来将让他赴益州。”

    “但奉孝身边还需有人督促,防止他嗜酒成性。”

    “另外,听闻益州有五斗米道,其道法与太平道略同。”

    “我以为,圣姑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与之针锋相对。”

    “本着盛世上山清修,乱世下山安民的道家精髓。”

    “将他们逐个收编,直至全盘接管,并入太平道下。”

    “此事,旁人做不合适,我首先想到你。”

    “此事对令尊致太平大业,也颇有助益。”

    “望圣姑能予以考虑!”

    “若有所需人手,尽可告知,我定一并应允。”

    “另我手中有一份五斗米道的情报,已交奉孝。”

    “到时可向他要来参考一二。”

    张宁听了,不由有些失望。

    公事!

    唉!

    浪费了雨天同撑一把伞的氛围了。

    可既然董先提到了这是父亲张角的大业。

    自己自然无法拒绝。

    可就这么答应,好像也不太合理。

    至少,至少,要为自己争取一些机会。

    于是张宁撅着嘴,有些害羞。

    又有些扭捏。

    红着脸问:

    “少主,若是我答应你去做此事,不知将来有何奖赏?”

    董先听了,想了想:

    “若是成功,将来致太平大业得偿所愿。”

    “只要太平道不讹人取财,不藏污纳垢,不作奸犯科,不违反法纪,不叛逆生事。”

    “我愿在朝中为太平道留下一席。”

    “可参议政事。”

    “并将太平道列为国教。”

    “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先人祭祀,皆用国教。”

    这可是相当大的报答了。

    太平道为国教。

    那太平道的贤师岂不就是国师。

    还可参议政事。

    这正是张角一生的追求呀。

    可张宁要的答案可不是这样的。

    她继续问:

    “还有呢?”

    董先不解,这有些贪心了哦。

    可参议政事,还正名为国教。

    这还不够吗?还想要什么呢?

    董先有些猜不透。

    他紧盯着张宁看。

    张宁也抬头望着董先。

    董先八尺一寸。

    张宁七尺有余。

    两人身高合适。

    张宁内心翻腾。

    脸愈来愈红。

    她轻声问道:

    “到时,我可否请你完成我阿翁的遣言?”

    啥,张角还有遣言?

    董先不知道。

    没人告诉他。

    “令尊的遣言,可与我有关?”

    “若是有关,又不违背我做人的原则宗旨,我定当履行!”

    张宁听了,细声说道:

    “当年我阿翁把黄绢符旨交给我时,曾有嘱托。”

    “这也是为何需要由我持黄绢符旨去收降信徒,才能让赌约生效的原因。”

    然后张宁停顿了一下,有些扭捏不安,用更加低细的声音说道:

    “我与黄绢符旨,乃是缺一不可的!”

    董先听了,觉得有些奇怪。

    这黄绢符旨,我只看过一次。

    看完之后,就交给你了。

    我可没拿哦。

    再说了。

    这收降太平道信徒之事,也一直是由你负责的。

    我并没有干涉呀。

    你与黄绢,从未分离,何来缺一不可的说法呢?

    看到董先目光有些狐疑。

    但张宁没空跟董先闹。

    她恢复正常,继续道:

    “这趟我与郭左军师一同游历董氏各地。”

    “一路我也说服了不少黄巾同袍。”

    “比如青州徐和、司马俱、丛钱、王营、李条、张饶。”

    “扬州陈败、万秉和豫州黄邵等人。”

    “原先他们想回乡举事自立。”

    “这几年下来,他们也确实举事了。”

    “但人多费粮,无保障。情况也不怎么好。”

    “所以这次游历,他们也有心想要归附董氏。”

    董先听了,不由大喜。

    果然这好事都是成双成对的。

    张宁见董先高兴。

    自己也高兴。

    于是她接着说:

    “我与和他们通过气了,到时只要有人持黄绢符旨去收编他们。”

    “他们便可改换旗帜跟随。”

    说完,张宁有些脸红。

    她从怀中掏出还带有体温和香气的黄绢符旨。

    这份父亲给她的遗物。

    一直以来都在她的怀中。

    如今她郑重地交给董先。

    并细声说道:

    “进贤,我交给你了!”

    语气略显暧昧。

    张宁说完,脸更红了。

    然后头一扭,跑回了自己的屋子。

    这时蔡琰前来。

    正好看到张宁满脸通红跑回自己的屋子。

    而董先一手撑着油纸伞,一手拿着黄绢。

    正兀自发呆。

    女性独有的敏感。

    再加上之前张宁大大方方地到董家沟与董先一起守孝。

    还有听闻董先就任平城令之时。

    张宁也大大方方要求一同前往。

    种种过往。

    蔡琰明白了。

    但她啥也没说。

    啥也没做。

    默默转身。

    回到自己的小屋。

    她也需要整理一下。

    她也想要一个人静静。

    董先发愣片刻。

    收起黄绢符旨。

    但他脑中还在想着张宁的那句。

    带着暧昧的话语:

    进贤,我交给你了!

    第一,直呼董先的表字。

    这之前从来没有。

    第二,我交给你了。

    这意义双关。

    可以指这份黄绢符旨。

    如果结合之前的那句。

    我与黄绢符旨,乃是缺一不可!

    这意思相当明显。

    董先有些尴尬。

    自己后知后觉了。

    还想把郭嘉和她配在一起。

    这不是典型的拉郎配吗。

    还是月老乱点鸳鸯谱呀。

    莫非,这便是张角的遗言。

    该怎么办呢?

    旖旎的早晨。

    在董先、张宁之间拉开一天的序幕。

    但对蔡琰和大多数人来说。

    八月二十七日,庚午。

    并不是那么让人高兴。

    比如张让和段圭。

    他们被困宫中。

    无计可施。

    只好带着手中的王牌。

    刘辩和刘协。

    还有数十人。

    一起步行逃走。

    一行人从谷门出。

    正巧见到黑山师部属正在搬运武库。

    有来有往,每刻钟就有数百人之多。

    张让、段圭和刘辩、刘协从未想过今天的谷门如此热闹。

    而且所见之人,有着赤黄色执金吾缇骑着装的人,正在往来取水。

    想必是为救火而去。

    但还有更多的是穿着执戟营士这种普通服饰的人。

    而且还有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装满弓弩箭矢的人出入。

    这让宦者们有些害怕。

    他们知道执金吾丁原已经是何进的人。

    而何进已经被宦者所杀。

    这往来的人会不会是丁原正在武装前来增援的外部人马呢。

    这意图很明显。

    自然是要对付宦者啦。

    所以张让、段圭等宦者不敢太引人注目。

    只想低调通过。

    他们有些忐忑。

    这刘辩毕竟是天子。

    着装就不一样。

    虽然事出匆忙,并未带齐天子物品。

    但被有心人看见,也是一眼就能认出异样的。

    再说一行数十人,如此匆忙,怎么说也低调不起来。

    很快的,他们的异常情况被王政安排维持秩序的人见着了。

    他看见这数十人虽然穿着不凡。

    但却很狼狈。

    而且刻意低调。

    不想惹事的样子。

    完全没有贵人的仪态。

    于是维持秩序的人壮着胆子,对着他们大呼小叫。

    让他们不要挡住取水救火的道路。

    张让等宦者听了,连忙按照王政手下的指挥行事。

    他们押着刘辩和刘协。

    匆匆出了谷门。

    守卫谷门的士卒,只知道谷城门候已经批准执金吾的行动。

    并未收到有贵人经过的通知。

    纵使见到张让、段圭这些人与常人表现不同。

    虽心有疑虑。

    但见王政的执金吾别部敢对人家大呼小叫。

    于是也就不当回事了。

    谁没事找事呀。

    再说城内烟火四起。

    谁想添乱呢?

    万一走水救援不及时。

    这执金吾把责任归到城门校尉这边。

    那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给自己若来事端吗?

    谷城门守卫们都不约而同,颇有默契地将视线转向一边。

    队伍中的刘辩和刘协倒是想要示警求救。

    但马上被张让和段圭一人一个,捂住口鼻。

    刘辩十四,养在道观。

    虽位处至尊。

    但即位以来。

    皆是唯母命是从。

    可母亲何太后已从阁道跳下。

    如今自己身边只有这些宦者。

    自己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不敢声张。

    但相对刘辩的软弱。

    刘协就有上位者的气度。

    他不愿就此屈从宦者的裹胁。

    他想大喊,想手脚并用踢打宦者。

    甚至还想咬捂住自己口鼻的手。

    但无奈。

    刘协只有九岁。

    还是虚岁。

    况且一直养在董太皇太后身边。

    身贵位尊。

    从来都是动口不动手。

    又岂会遇到这等忤逆之举。

    又如何与壮年的段圭相搏。

    王政与杨凤。

    张让与段圭。

    两边人做的都是不可告人之事。

    都在刻意躲避。

    谁也不愿徒生事端。

    刘辩与刘协。

    谷城门守卫。

    两边受制于人,都很无奈。

    谁也无法改变结果。

    就这样。

    张让和段圭。

    带着刘辩和刘协。

    率领数十位宦者。

    出了谷城门。

    直奔小平津。

    张让段圭这伙人过去没多久。

    又有一伙人到来。

    这便是尚书卢植和河南尹王允派遣的河南中部掾闵贡。

    他们追踪到此,各有目的。

    卢植自然是为了保护天子和皇家血脉。

    但闵贡则是为了诛宦。

    袁绍和袁术已经在雒阳城内展开。

    这河南尹王允自然不能没有动作。

    其它公卿大臣见到雒阳突发乱象。

    赶紧各自回家,避免被兵祸波及。

    以求自保。

    所以他们并没有追上张让和段圭。

    当卢植和闵贡经过谷城门。

    两人自然也看出不同。

    对于卢植来说。

    这天子的去向比较重要。

    所以他也没去多管。

    而对于闵贡来说。

    这诛宦大业比较重要。

    况且人家执金吾行事。

    连谷城门侯都不管了。

    他又有何德何能,去多管闲事。

    而王政自然也为自己的行为找好了借口。

    一来,雒阳城中多处大火。

    执金吾备水火,乃是职责所在。

    二来,武库是执金吾下属。

    武库若被烧毁,那也是要由执金吾负责。

    所以为防武库被大火波及。

    提前转移武库装备。

    这也是个合理的解释。

    王政传令执行任务的人。

    大家统一口径。

    以便被询问。

    于是董氏集团的人马,继续忙碌着。

    他们打着执金吾别部的旗号。

    继续搬运武库。

    雒阳城内。

    奉车都尉董旻正与吴匡、张璋商议。

    他们灭了车骑将军何苗。

    如今正在探讨将来的归属。

    董旻提议。

    大将军何进已被宦者杀死。

    骠骑将军董重入狱而死。

    如今车骑将军何苗也被杀了。

    朝廷还未立卫将军。

    太尉刘虞也还未上任。

    如此看来,前将军董卓成了朝廷最高武职。

    投奔前将军董卓成了吴匡、张璋他们的唯一出路。

    这样才能继续在名义上归属朝廷。

    享受俸。

    董旻的这番话无懈可击。

    于是吴匡、张璋等人即刻下去传令。

    通知西园及雒阳各军。

    归属前将军董卓节制。

    录尚书事者,仅剩一人。

    这人就是太傅袁隗。

    董卓入京,已经符合他的预期。

    如今他对董卓,并无恶意。

    相反还有感激。

    对董卓而言。

    袁隗是举主。

    董卓袁氏门生。

    军权归属前将军董卓。

    后将军袁隗并无异议。

    面对军权的转移。

    众人没有异议。

    汉制,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四将军皆金紫,位次上卿。

    所有将军皆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因此眼下,前将军董卓,的确是最高武职。

    有权接管军权。

    有汉制的保障。

    又有录尚书事袁隗的首肯。

    雒阳京师诸军也开始表态。

    首先是北军五营。

    由北军中候监掌。

    所属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

    总兵力近四千人。

    要知道北军五营直属天子。

    是禁军战力的主要来源,是外出作战的主力。

    位卑,仅有六百石。

    但权重,直接听命于天子。

    时值刘表任北军中候。

    何进被诛,吴匡、袁术攻打禁中。

    刘表未接天子诏令。

    选择就地观望。

    直到局势明朗。

    大将军被杀。

    天子流亡。

    唯一剩下的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发话。

    这刘表才听令行事。

    也因此,让北军成为率先拥护董卓的人。

    其次是九卿卫尉赵谟。

    他麾下有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各宫门司马。

    有兵员近三千人。

    赵谟一开始态度不明。

    还让人坚守岗位。

    守卫禁中。

    值到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大将军部曲将吴匡、张璋联合。

    再加奉车都尉董旻、以及吞并了车骑将军何苗的部属。

    赵谟这才拔乱反正。

    改以太傅袁隗为尊。

    为朝廷大局。

    屈服于董卓。

    光勋属下也有兵力。

    分属虎贲、羽林及三部郎署。

    这部分也有三千多人。

    自中平五年光勋刘弘迁任司空。

    这光勋暂无人担任。

    何进让袁术接任虎贲中郎将。

    再加奉车都尉董旻居中运作。

    他们多为世家相传父死子代。

    羽林中郎将桓典当初为王甫之子王吉收葬。

    隔了数年才被袁隗所举。

    并以强硬著称。

    号为骢马御史。

    但他本质就是袁隗的人。

    再加虎贲中郎将袁术。

    整个光勋基本就以袁氏为主。

    如今有叔父袁隗指示。

    袁术、袁绍和桓典他们不敢不从。

    还有城门校尉,比二千石。

    位同北军五营的五校尉,低于九卿。

    总管雒阳十一座城门。

    麾下有十一位城门候。

    这部分也有近千人手。

    眼下由朱俊担任。

    自从年初黑山请降。

    朱俊也功成身退。

    返回雒阳接任光禄大夫。

    而后先帝宾天,何进荐为屯骑校尉。

    诛宦前更被何进拜为城门校尉。

    朱俊本来就是一位会来事的人。

    何进安排他就任此职。

    自然是要他方便外兵出入。

    这也是董先能得以顺利通行,出入城门的原因。

    再加朱俊与董卓也有共讨黄巾之谊。

    如今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没有意见。

    他自然听从指示,支持董卓。

    当年董先老师刘洪任职的谷城门候便是归属城门校尉。

    只不过被借调太常,研究天文历法而已。

    有人说,雒阳有十二座城门。

    的确。

    但雒阳正南门平城门的南宫南屯司马职属卫尉。

    要知道。

    城门,宫门,殿门。

    甚至宫门内,宫门外。

    均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北军五营好像机动部队,只听从天子调遣。

    卫尉好像物业保安,负责宫城守卫。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好像门禁。

    虎贲郎和羽林郎是天子保镖,负责天子安全。

    三部郎署,好像仪仗,为天子充场面。

    同时也为天子选拔人才提供便利。

    而执金吾更像消防员,和巡警,负责水火和配合抓贼。

    城门校尉好像各地公安,和各亭负责治安,把控城门。

    但西园军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西园军本是先帝刘宏以无上将军为名亲领。

    实际工作交由上军校尉蹇硕统御。

    蹇硕死后,何进接手,改让丁原暂领。

    虽然有何进的部曲将吴匡和张璋的指令。

    但他们只是大将军府吏,并不是大将军本人。

    所以说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信服。

    加上西园校尉都是人精。

    更多的虚与委蛇。

    比如这非正规军的执金吾丁原。

    可就没那么乐意了。

    新仇旧恨。

    他抵制董卓的情绪相当明显。

    至于剩余的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有的选择跟随袁绍行动。

    有的选择趁机吞并亲宦者校尉。

    也有的选择拥兵自重,等待时机。

    眼下他们各自忙各自的,并不急于表态。

    但口头上,均两不得罪。

    有袁隗的支持。

    有董旻的动作。

    有李儒的造势。

    再加吴匡、张璋、刘表、赵谟的服从。

    如此一来,雒阳军伍,至少表面上皆对归属不持异议。

    董卓心中大定。

    他对雒阳城内的事情也十分清楚。

    此时不能表现得太过着急。

    收拢人心才最重要。

    因此人在夕阳亭的董卓一点也不着急。

    天子在外,谈这些作甚。

    这姿态摆得很高大上。

    这便引来众人的一波好感。

    董卓不是嘴上说说。

    他让人夜出昼入。

    尽量制造声势。

    压制不同心思。

    但自己一直在城外。

    放出风声。

    寻找天子。

    小平津与王政控制的孟津渡。

    均属雒阳八关。

    两处相隔大约二十余里。

    同为京师雒阳的北大门。

    此时的平津都尉正是贾诩。

    阎忠死后,贾诩持阎忠给他的荐书。

    到时任太尉的马日磾手下任职府掾。

    马日磾被罢,贾诩并为职司。

    直到前不久被何进安置到平津任职都尉。

    贾诩不愧为老甲鱼。

    自保第一。

    他见张让、段圭胁刘辩、刘协先至。

    并不加以阻拦。

    凡是张让、段圭所需要的。

    他皆提供。

    对贾诩来说。

    对方手中有天子。

    他这样做最为稳妥。

    这时可不能像桥玄。

    宁可死个儿子也要捉拿贼匪。

    张让、段圭连忙让刘辩、刘协及一众宦者上船,准备渡河。

    随后而来的卢植和闵贡。

    他们见了张让、段圭等人已经上船。

    于是在岸边,怒声齐斥。

    船工见状,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

    索性跳河逃走。

    这下好了。

    两边人马。

    一个在河岸。

    一个在河上。

    皆是进退不能。

    时间一久。

    刘辩觉得又饿又渴,又累又困。

    卢植提示张让。

    你们劫持天子。

    无非是想自保。

    但让天子挨饿受累。

    岂不事与愿违。

    不如大家暂且休息。

    张让想想也是。

    但他坚持和天子待着船上。

    并不上岸。

    反正没了船工。

    船也动不了。

    卢植和闵贡也不强求。

    他们向贾诩要来一只羊。

    当场宰杀,然后让人游泳送到船上。

    进献给天子进食。

    吃完以后。

    两边继续剑拔弩张。

    闵贡指着张让大声骂道:

    “你这阉宦奴隶,身体残缺之人,像烂泥一样的人。”

    “让你服侍至尊,结果你不思报恩,反而卖弄权柄,劫迫国家,企图荡覆王室。”

    “如今只是让你休息片刻,回头让你死在这里,成为孤魂野鬼。”

    “自从新莽覆灭以来,乱臣贼子,从未有像你一样的。”

    “快快住手,赶紧自我了断。”

    “不然,回头我定用强弩射杀你。”

    接着闵贡当着众人的面。

    开始射杀船上宦者

    张让面前。

    宦者一个接一个倒下。

    这让他感到绝望。

    自己这一生。

    侍奉三代君王。

    从刘志到刘宏,如今到刘辩。

    却被逼得走投无路。

    需要用劫持君王来保护自己。

    这事已经发生。

    即便今天可以成功逃脱。

    但来日,自己恐怕也逃不掉被清算的命运。

    以其如此。

    不如就在此做个了断吧。

    张让想清楚以后。

    向刘辩下跪叩头。

    呜咽地说着辞别的话:

    “下臣要死了,今后请陛下自己多保重!”

    说完便一跃而下。

    投入这滔滔河水。

    其余宦者见状。

    也纷纷跟随。

    跃入大河。

    这时贾诩才出来。

    召来船工。

    拉回渡船。

    请天子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上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