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102章 为自己保留颜面

第0102章 为自己保留颜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102§ 为自己保留颜面

    《东汉书·灵帝纪》:……中平六年,夏四月,丙辰,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时上军校尉蹇硕谋欲立渤海王协,发觉,下狱死。……

    司隶的人谁也没想到。

    曾经人流涌动,风光无限的董氏综合经营场所。

    再一次人去楼空。

    门前高挂的,依然是:

    “东家有事,歇业整改。”

    很多人不解。

    但很多人也能理解。

    因为有些人在自己的里聚周围。

    见到了董氏货郎。

    他们三三两两。

    有的以诙谐逗趣吸引。

    有的神志紧张保护。

    有的则卖力推销。

    总之,化整为零。

    未尝不是一条新路。

    董氏集团内有人离开雒阳。

    也有人进入雒阳。

    王政率领一队人马进驻北邙山房阿强租下的那一万亩山林中。

    北邙山除了让天子北郊祭祀黑帝之外。

    其本身就是一个墓园。

    所以当年房阿强才能租山地,支持朝廷的建设。

    经过十年的努力。

    这里面什么都是现成的。

    王政也不需要做什么。

    只需要等待时机。

    等待少主董先给他们的指示。

    这次王政带来的人,不只有鹰鹞营的人。

    还有黑山师的杨凤,和四海四营的虞翻。

    他们组成临时工作组。

    负责协调三个单位的工作。

    虽然任务不同。

    但在雒阳期间,都归王政制约。

    这是先锋军的指令。

    谁也不敢不从。

    这就是在各师之上设增军来协调的好处。

    以前虽然也有,比如董固。

    但不是同一个系统,了解不多。

    或者同样级别,凭啥要听你的。

    总有些不服气。

    现在有一个总协调的人。

    避免各自单位互不隶属的矛盾。

    其实大家都知道董先的心思。

    有资格,能就任首届先锋军管理团队的人就那么几个。

    心照不宣而已。

    只是董先在等考核结果。

    正所谓名正言顺。

    考核出来,成绩摆在面前。

    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董卓也收到两条消息。

    一条来自举主袁隗。

    一条来自兄弟董旻。

    消息内容都是一样。

    天子刘宏,病危。

    兵驻河东,勿动。

    董卓看完,将密信放在火中。

    看着它燃尽成灰。

    眼神专注又残酷。

    雒阳之中也不都是如此严肃。

    还有一群快乐的小兄弟。

    刘备和张飞正在曹操军中厮混。

    尤其是刘备,一手顾应剑法。

    让人不得不佩服。

    而曹操呢,他带着自己的兄弟夏侯惇和夏侯渊。

    三人还在军帐中闲谈朝中大事。

    对了,今天训练完后要马上回家。

    卞夫人在家等着。

    家中还有一些跟随他从谯县来到雒阳的族人。

    虽说曹操已经是典军校尉。

    但哪个朝代不是这样。

    京师的大官多如牛毛。

    虽是校尉。

    那又怎么样呢?

    说不定隔壁邻居,还曾就任三公九卿呢?

    董先收到刺史丁原的书信。

    意思很简单。

    丁原赴朝廷述职。

    这并州之事。

    就暂时交给自己这个别驾从事负责。

    拿着盖有并州刺史印信的书信。

    就好比是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董先知道,历史的时间节点已到。

    于是整理行装。

    他要先回一趟灵丘。

    同时让李弘、成、武。

    向四方传书。

    犹如中平元年前一样。

    董氏集团再次进入严肃阶段。

    但这次下发的不是歇业整改家令。

    而是董氏动员家令。

    第一条,便是沙汰人员,去留自由,区分你我,杜绝摇摆反复之人。

    董先要留下的是那些始终如一,愿意信任自己的人。

    有限的资源也要向这批忠诚的人倾斜。

    第二条,就是转移老弱妇孺,南到珠崖儋州岛,北到太行山与灵丘。

    各郡所有避难土楼坞堡,只留下十八岁到四十岁的男人。

    并适当留些百工匠人和医匠用于修缮和医疗防疫。

    家中仅一名男丁,全家撤离。

    家中有兄弟二人,兄留弟撤。

    家中父子皆全的,父留子撤。

    这条是让守护土楼坞堡的人能少些家庭牵挂,专心守护家园。

    第三条,以避难土楼坞堡为中心,各地综合经营场所为补充。

    以铺面坐贾为辅,货郎行商为主。

    以集体机动行商,来规避损失,并调查情报。

    特殊商品,要求先下订,凭订单生产,并要求客户自取,减少风险。

    董先需要一支更加灵活机动的情报刺探队伍。

    能有什么比行商来得更有利,更便捷,更不引人注目呢?

    第四条,保卫家园,严格管控,不许没有门籍之人进入避难土楼坞堡。

    全员编组,进行训练,每时每刻都要有人值班,有人准备应急出战。

    相当于进入战备等级了。

    让大家提高警惕。

    增强责任意识。

    第五条,结合年初的考核令,到时将会进行改组,各单位引荐优秀者前往灵丘。

    这条还是延续以往的选贤举能。

    但还有画大饼的味道。

    第六条,自力更生,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注意控制物资消耗,不可浪费。

    这条则是要提醒要节俭,预示着将来日子的艰难。

    第七条,力所能及地帮助善待当地黔首。

    还是一如既往延续血融于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只是要力所能及,别到时所有人都没希望。

    第八条,一切行为,以安全为主,直到新的董氏家令颁发,不然全员按此执行。

    最后这条就是让大家若是抵抗不了,就撤。

    而且这次的家令,将执行一段时间。

    不像中平元年的歇业整改家令,只执行一年。

    中平六年的新八条,将彻底改变董氏的经营模式。

    由以前的坐等客人上门为主的销售模式,改成上门售货为主的模式。

    从以前驻地前售货,中住宿,后作坊的经营模式,改为订单管理模式。

    以土楼坞堡为中心,综合经营场所为补充的战时蛛网模式。

    这将更有利于情报调查。

    同时也让留守的人员更适合作战。

    四月,十一,清晨。

    自从初六那天刘宏醒来。

    把事情交代给蹇硕之后。

    就再也没有醒来了。

    而蹇硕得到刘宏嘱托。

    便调了上军校尉麾下司马潘隐率兵进驻南宫外围。

    他对刘宏和刘协的忠诚。

    让他别无选择。

    纵然是死,也要向前。

    太医令脂习照常入宫为刘宏诊看察访。

    这些天的情况都是一样。

    脂习只是询问近侍。

    国家可有醒来。

    得到否定的回答。

    脂习便按照惯例。

    天子生病,需先让人代尝。

    脂习将最近一次煎煮的药。

    依次端给刘宏的药监、近臣、常侍、小黄门。

    药量比刘宏服用的还要多二成。

    然后才准备服侍刘宏服药。

    但这次却没有如愿。

    刘宏安静地躺在床榻之上。

    药水从嘴角流了下来。

    近侍手忙脚乱擦拭。

    脂习这才感到紧张。

    他赶紧上前请脉。

    发现刘宏已经没有气息。

    国家宾天。

    天子驾崩。

    这事首先在宫内传开。

    何皇后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刘宏的最后一道旨意。

    那道在她心目中做为夫妻最后的遮羞布。

    从一个父亲口中。

    得到对儿子的肯定。

    她心中又恨又气。

    若不是这皇后位子。

    她都想把刘宏拖起来问个清楚。

    但身在其位,她无法,也不能做此逾越之事。

    何皇后只能按礼法要求。

    诏请大将军和三公主持丧事。

    大将军何进听到天子驾崩的消息。

    赶忙准备入宫。

    但人到南宫殿外,遇到旧识潘隐。

    要不怎么说用人重要。

    这蹇硕身在禁中。

    无法识人用人。

    这上军校尉手下。

    早已被渗透得像个筛子。

    潘隐对着何进使眼色。

    何进觉得有异。

    于是心生警惕。

    然后立刻改变主意。

    并抄近路返回军营。

    随后引兵驻扎在百郡邸。

    并对外声称自己生病了。

    无法入宫陪丧。

    得知何进并没按自己计划中的那样被引入宫。

    蹇硕不由叹了口气。

    他原本想听从刘宏遗命。

    在何进入宫陪丧时,于途中取其性命。

    等杀掉何进后,马上拥立刘协即位。

    然后外封刘辩为藩王。

    令何氏随子就国。

    怎奈造化弄人。

    他指派的司马竟是与何进有旧识的潘隐。

    一招错,步步落。

    他只能另想办法。

    袁氏宅院。

    后将军袁隗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王芬不给力。

    但这天,还是很仗义的。

    没让他等太久。

    离二十九之数,又少一位了。

    下一任就是第二十八代。

    很快了,很快了。

    袁氏天下仲姓的目标。

    一定能得以实现。

    一定要帮助何进。

    让刘辩即位。

    袁隗也见过两位皇子。

    这刘协若是即位天子。

    定然比刘辩更难对付。

    按要求,三公九卿皆要进宫。

    但如今大将军何进龟缩军营称病不出。

    新任太尉刘虞的诏书,尚未加盖天子印玺。

    也尚未发出。

    人也未到雒阳。

    只能由司徒丁宫和司空刘弘二人共同主持大局。

    二人率领百官,皆身穿白衣。

    头上系着白色巾帻。

    无人戴冠。

    神情哀凄,如丧考妣。

    大丧开始。

    雒阳全城关闭。

    南北二宫,闭门警戒。

    所有近臣、中黄门手持兵刃,宿卫大行。

    所有虎贲、羽林、郎中署均要戒备森严。

    北军五校,需围绕南北二宫屯驻。

    谨防有失。

    黄门令、尚书令、各御史、谒者不分白天与黑夜。

    不断巡查。

    以防有人不认真履行职守。

    丁宫和刘弘依礼把刘宏的手足拉开放直。

    依礼洗浴。

    何皇后带着刘辩与刘协,边哭边顿足,有如礼制。

    刘辩还有些不知所措。

    刘协哭得泣不成声。

    何皇后假哭流涕,内心怨声不断。

    但刘宏已经不知道这些了。

    他口中含着难得一见的大珍珠,身上缠着十二重缇缯,并覆着金缕玉衣。

    一动也不动。

    任由人在他的身体下加冰盘降温。

    百官在殿阁下哭吊。

    这天夜里,朝廷向各州部郡国二千石、诸侯王、牧民者各下发五枚带编号的五寸竹使符。

    此为大丧符。

    郡国上下,遇竹使符到,都要下跪痛哭,尽为臣之礼。

    此后,宫中依礼进行小敛。

    东园和考工令上奏,请出提前准备好的棺木。

    这个棺木有礼制要求。

    内外都要刷上赤色。

    灵前供案几座上。

    还需绘有日、月、乌、龟、龙、虎、双璧、侧卧形的半弦月等。

    棺盖饰与旧例相同。

    停棺一日。

    趁此期间。

    蹇硕一计不成。

    于是又生一计。

    他给赵忠、张让等中常侍写信:

    “大将军何进兄弟,独揽大权。”

    “如今见帝崩而不陪丧,其实正在和天下党人一起谋划,准备诛杀先帝身边的宦者。”

    “现在不能发动,那是因为我掌管禁军,他们还犹豫不定罢了。”

    “所以,要效仿当年曹节、王甫之行。”

    “等明天,群臣齐聚之时,把宫门关上,捕杀他们。”

    众人都有些狐疑。

    他们都知道。

    这蹇硕是刘宏扶植起来的人。

    一来是为刘协。

    二来是为了对抗越来越过分的得利宦者。

    于是他们对蹇硕的建议反应冷淡。

    其中有一人,名叫郭胜。

    正是他引见何进之妹。

    与何进同属南阳人。

    何皇后与何进的富贵得宠。

    这郭胜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也因此,他受到何皇后和何进的信任。

    郭胜同为中常侍,同样握有权力。

    他选择依附何氏,不与蹇硕同流合污。

    同样选择依附何氏,还有张让。

    张让的媳妇是何皇后的妹妹。

    两家有姻亲关系。

    自然不会外拐。

    若是高望在场。

    他也不会反对。

    这刘辩可是在他监护下长大的。

    谁会跟自己的长期饭票作对呀?

    郭胜、张让、赵忠等人经过商议。

    他们决定,不按蹇硕的计策行事。

    不仅如此,他们反而把蹇硕的书信拿给何进。

    何进看过之后,内心大惊。

    袁隗得到风声。

    要知道袁氏也有人身在禁中。

    禁中之事根本瞒不住他。

    袁隗指使袁绍的心腹宾客张津登门拜访,示好何进。

    袁绍曾为大将军府掾。

    这心腹门客张津,也多次往来大将军府。

    以袁氏的家世,门客也非泛泛之辈。

    何进自然也是识得。

    何进大大咧咧,丝毫不怀疑。

    便把信件递给张津。

    张津知晓后。

    于是劝何进说:

    “禁中诸位黄门、常侍执掌权柄的时间太长了。”

    “他们和长乐太后互相勾结,谋取不义之财。”

    “建议大将军要精选贤良之士,整顿天下,为国家除害。”

    何进听了张津的话。

    原本早就有动手的心思。

    一怕落人口舌。

    大丧期间,妄动刀兵。

    这党人、士大夫与儒生可不会放过自己。

    二正苦于无人可用。

    而这张津乃是袁绍心腹。

    是受袁隗指使前来为自己献策?

    是不是袁氏在选边站队?

    有何用意?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怕什么党人、士大夫、儒生。

    这袁绍是奔走之友俱乐部成员。

    怕什么无人可用。

    这袁绍身边那一群人是干什么的!

    中平元年起,自己举荐袁绍,任用党人。

    于袁氏也算有恩。

    或许这袁氏只是报恩之举。

    于是何进也果断出手。

    询问袁氏支持的代价。

    张津以手蘸水。

    写下四个字:

    录尚书事。

    不管官当得多大。

    没有这四个字。

    就等于没有实权。

    何进当然知道。

    这袁隗所图不小。

    但如今他看中围绕在袁绍周围的人才。

    以及袁氏世代高官,人心所望。

    袁氏门生,遍布天下。

    有了袁氏支持。

    自己就成功一半。

    这么一想。

    这录尚书事也就不算什么了。

    只要外甥刘辩,能顺利即位天子。

    妹妹能晋皇太后位。

    自己依旧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那么这袁隗就只是自己手中的屠刀。

    而袁氏门生便是那刀刃。

    自己可以掌控他们,来为自己做事。

    何进想通此节。

    信心就来了。

    他胆子壮了。

    也不怕蹇硕狗急跳墙了。

    于是何进让人进宫,跟妹妹何皇后这么一说。

    并拿出蹇硕拉拢时写的书信。

    何皇后自然气不过。

    想在我儿子即大位时捣乱。

    那还了得。

    何况这蹇硕就是刘协的护身符。

    而刘协正是刘辩的竞争对手。

    何皇后连人家母亲都害死了。

    若让人翻盘了。

    自己的结果会怎么样?

    如今有这么一个机会。

    能除去蹇硕。

    削弱刘协。

    何皇后怎么会不同意呢。

    于是何皇后下诏。

    郭胜、张让、赵忠等人早已做了选择。

    由他们出手。

    让黄门令缉拿蹇硕。

    禁中之事。

    禁中了。

    蹇硕根本来不及通知宫外的部属。

    就这么被抓了。

    送入河南尹袁术下的雒阳诏狱。

    而何进在宫外,以何皇后的诏令,接管蹇硕兵马。

    何进看着手中西园上军校尉的兵符。

    不由咧嘴笑了。

    一场潜在的风云。

    就这么让自己有如屠羊宰豕一般。

    化解于无形。

    还随手收了兵符。

    既削弱对方,又壮大自己。

    真是天生的屠手。

    中平六年,四月,十三,戊午。

    按礼制,将在大殿两柱之间进行大殓。

    十七岁的刘辩也将在大殓之日,于刘宏灵柩前即皇帝位。

    这么重要的事,大家都不敢怠慢。

    五官、虎贲、羽林早早率领本部人马。

    手持虎贲戟,驻守在大殿端门台阶的左右。

    中黄门也手持武器侍卫于殿阶之上。

    夜漏时分,百官依礼身穿丧服入宫。

    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宾,随同站立大殿之下。

    谒者引导各侯爵、王爵依次站在殿下。

    宗室各侯爵、四姓小侯爵站在后边他们后边。

    所有人面朝向西,以北为上依次排列。

    司仪引导大将军何进、司徒丁宫、司空刘弘来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在大殿之下,面朝向北。

    特进侯排在中二干石之后。

    列侯排在二千石之后。

    六百石和博士等人站在最后。

    百官郡臣和前来陪丧的人都排成双行,以西为上。

    并在自己的位置站好。

    众人终于看到久违的大将军何进出席。

    不由安下心来。

    等大鸿胪报告。

    随着一声:

    “官员到齐。”

    谒者这才报告给主持丧事的人。

    何皇后面朝东。

    带领刘宏的贵人、万年公主以及宗室妇女。

    她们依次站在何皇后的后边。

    即将就任天子的刘辩也站在东边,面朝向西。

    而九岁的刘协,则稍稍后退,站在南边,面朝向北。

    所有人都跪伏地上痛哭。

    大鸿胪传令:

    “哭。”

    群臣跟随传令痛哭。

    何进、丁宫、刘弘从阼阶逐渐上前,依次安放棺木中的各种物品。

    近臣依照旧例,协助辅佐。

    刘辩按照礼制,边哭边顿足。

    主管丧葬的东园匠人和武士钉下盖钉。

    截去牙形装饰。

    太常则奉上太牢等祭奠之物。

    太官食监、中黄门、尚食等官员奉上第二批祭奠。

    主事者依礼制服侍。

    太常、大鸿胪依礼传令哭。

    何进、丁宫、刘弘上奏尚书顾命。

    请刘辩在刘宏棺木灵柩前,即天子位。

    并请何皇后晋为皇太后。

    如此一来。

    刘辩便是天子,何皇后变为何太后。

    等群臣出宫,换穿吉服入朝拜见。

    因为刘虞还未到雒阳就任太尉。

    所以由大将军何进代替。

    从阼阶登上,向灵柩前的御座,面北稽首。

    并宣读册书。

    完毕后,改面朝向东,把传国玉玺和天子印绶跪着上交刘辩。

    请刘辩即皇帝位。

    中黄门掌兵把玉具剑、隋侯珠、斩蛇宝剑交付何进。

    并向群臣宣告,群臣都呼喊万岁。

    随后使者奉刘辩诏令。

    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

    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

    这时才能打开城门、宫门,撤除屯驻护卫的兵士。

    群臣百官才能依次退下,依礼换回丧服继续入宫。

    一场仪式下来。

    终于称心如意。

    何进与何皇后笑得犹为开心。

    一点也不像家有大丧之人。

    南宫永乐太后。

    也就是刘宏的母亲董太后。

    黯然地坐在自己的房内。

    她眼泪直流。

    自己当初跟着刘宏一起来到雒阳。

    这么多年下来。

    母子两人也为河间亲戚做了不少事。

    最终却便宜了大殿上的那群人。

    但她也没有办法。

    眼下还有刘协,还有侄儿骠骑将军董重。

    她也不是一无所有。

    这场刘辩即位的繁琐礼仪终于结束。

    何太皇、何进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次他们要感谢袁隗。

    接下来他们为酬谢袁氏。

    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封袁基为太仆。

    封袁绍为司隶校尉。

    封袁术为虎贲中郎将。

    当然了,这些都是何进口头上已经应承的事。

    但下诏及工作交接还需有个过程。

    并不会当场生效。

    本来何进还想让刘辩为袁隗的女儿赐婚。

    但袁隗心目中的男方张范不肯。

    他看不惯袁隗出卖灵魂。

    曲意讨好屠户何进。

    丢了士大夫的脸面。

    张范,字公仪。

    河内脩武人。

    祖父张歆,曾任司徒。

    父亲张延,曾任太尉。

    这家世也算是配得上袁氏。

    可是这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

    面对征召任命完全不接受。

    如此守节的士大夫,根本不屑于用结亲拉拢!

    因为此节,袁隗拒绝了何进的好意。

    为自己保留一丝颜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