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065章 还要费一番口舌

第0065章 还要费一番口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065§ 还要费一番口舌

    《并汉书·天文志》:……先主幼聪警,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读书过目便能讽诵,诵九千言,妙入幽微。光和中,创公元纪年历法,令人匪夷所思。……

    菊花盛开时,董先一行人终于来到雒阳外的北邙山。

    他并没有进雒阳,而是先到自己选定的落脚点。

    还有什么比住自己的房子更舒适的呢?!

    这可是一万亩山地,签下了十五年的租契。

    房阿强在此建有烧制砖、瓦、水泥、琉璃的工坊。

    以及人员住宿的房屋,储备物资的地窖。

    什么都很齐全。

    这几年为皇宫修建的任务不断。

    周边的人都很熟悉。

    知道这个工坊是为皇家服务。

    所以也很少人来打扰。

    这不,刚刚完成永乐宫火灾的修缮和四百尺观的建筑项目。

    眼下房阿强团队正在休整。

    听说将作大匠何进,因四百尺观要升任河南尹了。

    这可是从二千石到中二千石的距离。

    很多人这一步死活都跨不过去。

    何进因一个工程就成功实现跨越了。

    董先初到雒阳。

    他第一件事不是去找光勋下的郎署报道。

    也不是去太常管理下的太学,迎接对童子郎九千字的入学考。

    却是先到北邙山的地窖内,为自己培养蔬菜花朵。

    女皇冬季命令花开的故事,别人不知,前世的董先却是知道的。

    他这是要为推广发酵肥料造势。

    毕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只有肥料用好了。

    收成才有可能再加一点。

    黔首也才能少饿死一点。

    西方商团长赵峰和司隶商队长莫辰只能全力配合。

    反正雒阳这里盈利多。

    不怕董先折腾。

    等董先教会枝和益用温室方案照看地窖中的花后。

    便与典韦去郎署报道。

    雒阳十二城门,对应十二亭。

    有军队看门,还有警察维护治安。

    另外,雒二十四街,每街还有一亭。

    要知道,整个灵丘,即使立县改属,特立一乡。

    也还是只有四亭。

    一个在城亭,不仅要管诏阁城,还要管周边的邑落。

    好在董先有身籍名数、过所路传、还有举郎和荐入太学的书契名刺。

    这一路总算顺利。

    父亲董建,能举家一人为郎。

    虽然仅仅只是比三百石的郎中,而且还要持戟值班,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上面还有比六百石中郎和比四百石侍郎管着。

    但也不能浪费。

    值得董先配合折腾。

    只是目前董先不想太早走上工作岗位。

    于是他想向光勋申请就读太学。

    并拿出中山郡学文学师程顺的推荐书。

    这时的光禄勋正是刘宽。

    就是收公孙瓒为弟子的那个前太尉。

    他不喜欢洗澡,但却喜欢喝酒,且待人宽仁。

    曾经派奴仆买酒,但奴仆却喝醉了,客人怒骂为畜产。

    身为刘宽的奴仆何曾受此辱骂,于是心情沉重。

    而刘宽怕奴仆自杀,于是马上派人去探视。

    同时,他又客人说:

    骂奴仆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说不定会去寻死。

    还有一事,刘宽上朝前,刘宽夫人故意让婢女把肉汤倒在他的袍服上。

    这样做,仅仅只是想看他会如何生气。

    结果人家刘宽反而问婢女有没有烫到手。

    如此宽仁的刘宽得到下面郎署的汇报。

    看到董先如此好学,自然同意。

    不仅如此,还发给入宫的符节。

    随时可以到郎署报道。

    只是没上班的期间,没有俸。

    这意思很明显,相当于让董先停薪留职去读研。

    要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

    这董先之名,刘宽早就听过。

    光和四年,度辽将军徐淑上报的备寇鲜卑计划。

    当时刘宽是太尉。

    他批准的计划中,就是由灵丘庶民董先率奇兵突袭鲜卑王庭。

    年纪虽小,却有统御能力。

    四战鲜卑,有勇有谋,屡次胜利。

    当时还有提及,这董先献光和犁,创珠算法等事迹。

    如今还被前太学文学师程顺推荐。

    又因功被举为郎中。

    这刘宽见后起之秀跑进自己瓮中,于是有意收为弟子。

    而董先自然高兴。

    这是谁呀。

    弟子遍天下的前太尉刘宽。

    能向自己伸出手,自己当然不能错过。

    其实刘宽最重要的原因是看中董氏美酒。

    那玩意太贵。

    现在能收董先,意味着美酒在手。

    而董先自然不负刘宽期待。

    为感上级的伯乐之德,特地隔三差五地进献美酒。

    这一来二去。

    只为混了个脸熟。

    多个朋友多条路。

    何况是多个有名的恩师呢!

    搞定光勋的郎署。

    董先又来到太学。

    太常杨赐正组织童子郎进行入学考。

    从有汉以来。

    对神童向来是来者不拒。

    但为了能得到货真价实的神童。

    以防混水摸鱼。

    也设定了严格的考核。

    在第一任相国萧何的手上,历史上最早的神童kpi体系,就此问世: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中兴以后,左雄又进一步确认:

    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一旦被举为童子郎,即可为官,品德孝悌、成绩优异的还可任尚书、御史等官职。

    而举孝廉也有要求:

    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当然这一条只能约束常人,对于非常人是无用的。

    比如袁绍、曹操。

    但也因此掀开了国人内卷的风尚。

    比如:

    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太学中,号为任圣童;

    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

    这三位后来都成就非凡。

    任职二千石。

    尤其是黄香。

    更是位至三公。

    如今太学的神童队伍,即将加上董先。

    按规矩,先考九千字,再考六体书,然后写笺奏。

    和董先一起的还有一位身高近八尺的少年。

    监试者看他个子高,怀疑他故意隐藏真实年纪。

    但这位少年说:

    我内外的家人,身材一向都很高大。

    我虽然年幼,却没有急功近利的家风。

    用谎报年纪来争取成就,这不是我的志向。

    这话听得董先不由在心中竖起大拇指。

    而现场的监视者也不例外。

    九千字,是可以根据自己修习的经学来选择的。

    这对董先来说不成问题。

    冰鉴之眼的记忆强化。

    只是抄写而已。

    而六体书。

    指的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六种,相当于考外语了。

    这个并不需要每个字都认识。

    只要常用字能对应上即可。

    也就是有阅读能力。

    毕竟这个时候的书简,来源多种多样。

    上面的字体也是多种多样。

    更别说太学了。

    来自上古的书简更是如此。

    入太学,自然免不了要接触到这些字体。

    所以才会有此要求。

    最后是笺奏。

    简单说就是写应用文。

    比如写个诏、令、状、报、笺、书、答、告等。

    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随便抄抄,也能通过。

    不过,让董先比较好奇的是那位比自己高的少年。

    同样,那位少年对董先也很好奇。

    今年只有他们二人被郡学举为童子郎。

    彼此好奇,也不奇怪。

    于是,两人考后,私下一交流。

    董先这才知道,少年名叫司马朗。

    他的弟弟就是那位臭名昭著的司马懿。

    但如今司马懿才四岁。

    这时下手,太不仁道,有损自己的形象。

    而这司马朗比自己还小一岁。

    可是这个头,比自己高一尺多。

    董先得知这是司马懿的老哥,不由心中发怵。

    司马八达。

    没有一个是善茬。

    还是谨慎为好。

    而司马朗则对董先佩服有加。

    仅比自己大一岁,就经历繁畤之战,平城之战,夜袭白登山,火烧王庭。

    这事自己可做不到。

    随着助教中郎、主事、掌故、治礼三郎层层阅卷。

    两人的答卷呈到太学博士祭酒跟前。

    太学博士祭酒着看着两人的考卷。

    司马朗的中规中矩,没有话说。

    但这董先的试卷,不由让他们犯了难。

    董先写的九千字,竟是《九章算术》前四章。

    这不像是要入太学学习经书的态度。

    时任太常杨赐接到博士祭酒的汇报。

    于是大笔一挥,让董先去找刘洪报道。

    这算术,还有谁比刘洪厉害。

    况且,人家中山郡学推荐老师程顺也说了,这董先好算。

    而且现在有顶替算筹趋势的算盘,正是这董先所创。

    如此一来,只有刘洪才能成为董先的老师。

    而这刘洪,虽然现任谷城门侯。

    但也借调太常太史部。

    研究天文历法。

    有他教授董先,最好不过。

    就这样,刘洪成为董先的新任老师。

    董先拎着束脩前去拜访刘洪。

    这谷门离北邙山也不远。

    往来都很方便。

    董先见到刘洪

    刘洪年过五十,不爱说话,成天眉头紧皱,一副欠人五百万还不上的样子。

    他原本白天值守谷门,夜观天象,计算历律。

    日子过得无欲无求。

    但太常突然给他安排了一个弟子。

    这让他很不适应。

    这时候的弟子,吃住都跟着老师。

    尤其是像董先这样的远道而来的,更是需要如此。

    当然了,老师可以使唤弟子做事。

    也因此,跟着刘洪学习,就免去了诸如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的流程。

    刘洪直接拿给董先一个算盘。

    并让董先协助自己计算。

    董先一边计算,一边推测刘洪在思考的问题。

    于是他直接抛出公元纪年历法。

    按董先所述,把前汉元始元年当成公元元年。

    前汉平帝刘衎是公元前一年登基的。

    但王莽却是在公元元年掌权,任大司马,掌管禁军的。

    而这一年也是前汉失去政权的元年。

    董先解释说,这是要提醒后人,避免重蹈复辙。

    至于历法其它的要素。

    董先将现在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中间加闰月调节,改为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三百六十六天。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七个月为大月,有三十一天。

    剩余为小月,其中四、六、九、十一这四个月三十天。

    而二月份作为调节平闰年的月份,平年二十八天,闰年二十九天。

    董先还当场画出月历。

    一月一张,七天一行,一个月四到五行。

    并告诉刘洪二十四节气在公元纪年历法的位置。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日、廿一日;

    下半年是在八日、廿三日。

    并告诉刘洪,这套历法,要比之前的准确。

    刘洪当场愣住了。

    这与现有的历法完全不同。

    但却好像很有道理。

    于是他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董先画的月历上来。

    这哪是给我找弟子呀。

    分明是给我找老师的!

    他拿着十二张月历。

    按照董先所指。

    眼下正是霜降之前。

    那正是董先公元纪年月历中的十月二十三之前。

    也就是刘洪如果想验证,就得从霜降开始跟踪对照。

    也就是董先遇上的人是刘洪。

    人家有科学钻研态度的。

    不像那些无脑政治家。

    不然准把董先拖下去重罚。

    汉代用的是干支纪日法,用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判定月份,对应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按顺时针以十二地支表示。

    正北为子,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依次往下。

    并依据《鶡冠子·环流》中所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将农历十一月冬至之月的黄昏时斗柄指子,农历十二月黄昏时斗柄指丑,农历正月黄昏时斗柄指寅,农历二月黄昏时斗柄指卯……。

    斗柄东指,为卯月,卯月之前为寅月。

    把一年之始放于寅月,而不是子月,丑月或卯月。

    想来也有离春天比较近,提醒大家要准备耕种的意思吧。

    另外,十九年七闰月。

    平均二到三年多一个闰月。

    而闰月没有中气。

    这就导致要不断验算,不断观察,才能让节气准确。

    要知道历法与民生息息相关,但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何等重要。

    有人提出质疑,所以刘宏才会屡次介入,令人平息纠纷。

    现在董先贸然提出新历法。

    又没经过验证。

    这是何等危险。

    当然这也是董先思考的结果。

    他算准刘洪是个老学究。

    只会研究,不会头脑发热。

    而且他不想被约束。

    因为再过不到两年就光和七年,也就是中平元年了。

    太平道趋势已成。

    给他的时间不多。

    他还有要事要做。

    有后路要准备。

    有人手要安排。

    容不得他在此耽搁。

    考虑这么多,董先才在考试中默写《九章算术》。

    就是避免在太学人多嘴杂的地方出入。

    同时又能避免天天执戟宿卫刘宏。

    刘洪果然拿了月历,就立刻陷入深思。

    将闰月天数,摊到各月中。

    通过四年一闰,来调节。

    节气分布分月,也算有规律可循。

    要知道,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

    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

    如果董先的公元纪年历法是准确的话。

    并能让气节与公元纪年历法相配合。

    那意味着他算出了这个时间。

    也得出了天上北斗七星与地球的运作规律。

    但让刘洪来向董先请教,他终究还是开不了这个口。

    他决定自己来验证。

    于是乎,董先在刘洪面前成了一个小透明。

    这也是董先始料未及的事。

    本来以为还要费一番口舌。

    没想到如此简单。

    董先默默地退出。

    只留刘洪一人拿着月历发呆。

    自由了!

    没人管了!

    哦耶!

    这才刚入雒阳,就已经跟上司巴结上关系。

    并认了两位老师。

    还让老师不管自己。

    本来董先以为可以清闲清闲。

    可是没想到正事结束了,非正事就来了。

    这不,高望让人通知自己。

    董先方便时要来坐坐。

    雒阳城中,自然不方便。

    要让人家知道,他与阉宦来往过密。

    这可不是好事。

    于是安排在北邙山居所。

    高望来了,还带来了掖庭令毕岚。

    毕岚早就想见董先。

    只是有禁中职责在身。

    董先以前在灵丘太远。

    不太方便。

    如今董先到了雒阳,他自然要来。

    毕岚也是一位喜欢奇技淫巧的货色。

    与董先两人相谈甚欢。

    对水压、气密的理解,又上升一层。

    隔三差五,高望又带禁中的人来访。

    这是钩盾令南园丞宋典。

    他也想见见董先。

    毕竟毕圭苑珠玉在前。

    而后无论是四百尺观,还是修缮宫室。

    这董氏商贾总是完成得不错。

    见见控股百分百的董先。

    也可以为自己谋取利益。

    董先在这方面从不吝啬。

    从每年给高望及天子的礼品,以及返还高额的业务费就可得知。

    虽然明里都是董建、莫瑶、董固在办理。

    但却是自己在幕后策划。

    如今人家慕名而来,又有高望中介。

    自己自然不好闭门不见。

    另一边,王匡、胡母班、张邈、郑泰也得到董先来到雒阳的消息。

    不约而同,也来相邀宴请。

    虽说他们北上灵丘为的是蔡邕。

    但桃花山上,如果没有董先精心安排。

    那么多人吃喝拉撒,光靠自己来,也是够呛。

    所以董先来了京师雒阳。

    他们觉得自己也要尽地主之谊。

    董先欣然赴约。

    这才知道,他们三人已经进到将作大匠何进府中。

    上次四百尺观,王匡也是尽了劝说之力。

    董先当场表示感谢。

    并约定今年除日,在雒阳综合经营场所宴请众人。

    王匡等三人见董先如此慎重邀约。

    自然也很给力。

    他们承诺会带给董先惊喜。

    光和二年,繁畤莫氏因在繁畤一战中表现突出。

    所以也有一人为郎。

    舅舅莫逊便将这个机会让给自己的弟弟莫朗。

    莫朗,字德明。

    不喜货殖。

    所以弱冠后便游学四方。

    得到家族举荐,入京为郎。

    也已经过了三年。

    莫朗跟董先也是甥舅关系。

    董先自然也要上门拜访。

    并奉上礼物。

    这甥舅之间,虽不如与莫逊那般热络。

    但也不差。

    莫朗与莫逊,性格差距巨大。

    可能一个身为家主,责任重大。

    另一个,闲云野鹤,自在惯了。

    两人谈了各自的经历。

    不由唏嘘。

    数年前,莫朗可不敢想像,他能漂到京师雒阳。

    并为国家执戟。

    这一切说到底全拜董先给予的机会。

    以及兄长莫逊的选择。

    身为舅舅,脸皮拉不下道谢。

    只是嘴上温和许多。

    这份心意,董先也能感受到。

    舅甥两人,皆在京师。

    日后当然要互相照应。

    此外还有灵丘的来信。

    董先安置下来后,便把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大概也跟灵丘方面说了一下。

    让大家不要为自己担心。

    众人也提醒董先身在异地,要注意冷暖安全。

    但其中有一封邮书。

    带着熏香。

    这便是蔡琰写的信件。

    信很长。

    除了日常的问候外,还提到两点。

    一是感谢董先为他寻得布偶。

    并说这布偶是死去母亲给她的念想。

    同时也是她安全感的来源。

    另外就是询问董先为布偶缝制短裤t恤的意思。

    董先给蔡琰的回信比较简单。

    同样除了日常问候。

    就是讲了自己的打算。

    而为布偶缝制短裤t恤。

    主要是自己没事干。

    另外,自己身上就是这么穿的。

    由枝缝制。

    当蔡琰接到董先回信。

    不由怔怔发呆。

    这意思是让我把布偶当成他?

    还是想让我为他缝制贴身衣物?

    想到此处,蔡琰脸色绯红,绮想连篇。

    从此以后,蔡琰的邮书变得频繁。

    而董先则是每信必复。

    十月太尉许戫罢,太常杨赐为太尉。

    许戫的下台,有陈耽之前举奏的功劳。

    也有板蛮寇乱巴郡的原因。

    但宦者把气都撒在陈耽头上。

    陈耽以刚直著称。

    他一被捕,立刻引起反对阉宦之人的反弹。

    董先每日到谷门找刘洪点个卯,然后去刘宽府中报个道。

    随后在雒阳铜驼大街上闲逛。

    看到前面有人争吵。

    一边是多位锦衣华服的官二代。

    为首者更是嚣张跋扈,完全不留颜面,登门上脸。

    另一边只是一位高冠博带,手拿折扇的儒生。

    董先在一旁吃瓜看热闹。

    听见了才知道。

    这位儒生竟是太学孟光,表字孝裕。

    喜读三史,崇拜何休。

    但却因其族人是顺帝时的中常侍孟贲,而被另一伙人在街头当面辱骂。

    孟光义不受辱。

    以不能与经断小人交口辩讼,不能屈膝为容于怨家之前。

    身为儒士,义不受辱,当自引决。

    正当孟光欲用自杀以证清白之时。

    这时董先才出手劝说。

    他以太史公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劝阻孟光。

    并指出,今日孟光若死,则轻于鸿毛,反令辱骂者高兴。

    而《公羊传》更有提及“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他让孟光学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孟光听从董先劝说。

    决定埋首太学,力争上游。

    身在太学,孟光自然听说太学今年录取的童子郎有两人。

    但他只看见司马朗,如今在这种情况下见到董先。

    便对董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如果董先知道另一边那位嚣张跋扈的官二代是谁后。

    想必也会后悔插手。

    侍御史田丰,最近很是头痛。

    举主陈耽,因为谣言之事得罪宦者。

    如今被罪入狱。

    他也知道董先到了雒阳。

    于是也想看看董先有没有办法救举主出狱。

    毕竟多一人出力,举主陈耽脱困的机会就多一分。

    于是让人请董先过府一见。

    董先见是田丰遣人相邀,自然没有不从的道理。

    同样头痛的还有刘宏。

    十月,木星、火星、金星汇于虚宿,间隔五六寸,像串在一起的珠子。

    而后,彗星更是进入太微。

    太史占辞:

    火星出现在太微垣中是有乱臣之兆。

    彗星进入太微垣,更是天下将改易入主的征兆。

    刘宏听了,不由恨得牙痒痒的。

    这该死的乱臣贼子究竟在哪里?

    竟敢颠覆吾的天下!

    但有人并不头痛。

    因为他只要按董先的意思去做即可。

    这个人就是灵丘赌坊局头。

    他收到董先给他的邮书。

    邮书中,董先给布置了他一个任务。

    就是借助商团商队之力。

    开设赌坊。

    董先并给了他一个锦囊。

    让他明年二月春分听到雷声,看到闪电后才能打开。

    然后按照里面的内容组织赌博。

    所赚的钱财,做好核算后先送入各地避难坞堡。

    另外,赌坊盈利分配。

    局头和各地赌坊占一成,其余九成归董先所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