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029章 郎君果然大手笔

第0029章 郎君果然大手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029§ 郎君果然大手笔

    《黄天战纪》:……光和年间,角为太平道,先为百工堂,二人于卢奴城郊甄氏私旅私会,阴谋天下,众人皆无所知。……

    有了这场突然被太平道信徒围困的风波。

    接下来,臧洪也不敢托大。

    于是赶紧送董先回到郡寺。

    这安全问题不小瞧。

    尤其是像董先这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而董先也是如此,按自己对张角的了解。

    一个想以善道致太平的人,应该不会在公开场合危害一个九岁小孩。

    但信仰有时会让人无脑。

    你不会,不表示别人不会。

    明的不会,不表示暗的不会。

    上头的人不会,不表示下面的人不会。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少。

    不要把对方想得太好!

    董先也想赶紧回到褚燕、黄龙等人的保护下。

    不然到时重生变重死就不好了!

    当天用完饭后,在董先的要求下,董畯四人便赶紧回到城外私旅。

    万一如果郡寺也被太平道人围困。

    只为换取董先他一人。

    到时臧旻和自己双方都会很为难。

    交,有违道义。

    不交,牵连无辜。

    另外待在城内,也无处可逃。

    去到城郊,到时随便乔装改扮,四海任我逍遥。

    再说了,人家臧旻只招待董畯、董建、董先、相里器四人。

    其余人只能该回哪回哪。

    比如张光和董武住邮亭客舍。

    而董固、褚燕、黄龙等人则继续住城外甄氏私旅。

    这些日子,私旅内的众人也没闲着。

    他们除了定时碰面外,还调查合股经营的事项。

    走访了解中山及周边的风俗民情。

    尤其是董固带着莫氏十二名肆者,沿途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跟随董先以来的所学所思。

    他也知道靠自己一人之力不行。

    要为少主聚钱粮,只有能为少主多培养人才,才是真正帮少主做事。

    私旅内,众人得知今天少主被太平道信徒围住的情况,不由心头一紧。

    但听到唐周为他解困后,不由都有疑惑。

    褚燕等八位护卫也决定分成两拨人马,日夜轮流守着。

    一夜无事。

    次日晨,轮到褚燕、黄龙、左子良、张阿雷值班。

    董先还未起,当班无事,他们便拿出部曲的识字印刷书籍翻看。

    这一天一个字,是少主的要求。

    他们可是一刻不敢忘。

    强兵、铁军等人,都能说会写的。

    只有他们泥腿子,字识得少。

    有危机意识,所以自然抱团取暖。

    “这几天学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是啥意思?我又忘了!”

    “董敬安说了: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哦”

    不到七个月,千字文,他们已经学了二百字左右了。

    四人谈论之时,有三位太平道人悄悄靠了过来。

    其中较为年长的一位,看着他们手中书籍,似乎十分感兴趣。

    想借,但又不好意思。

    只能在那侧耳听。

    他就是张角。

    听到唐周报告,城内发现董先踪迹,于是就安排人跟着,寻找机会。

    唐周作为唯二见过董先的人,马元义还在嵩洛行事,那只能由唐周认人了。

    确认董先住在甄氏私旅后。

    张角便带着唐周、张牛角、张白骑和力士管亥、吴霸、吴桓、徐和、黄邵也一起入住甄氏私旅。

    不过,没啥好房间了,只能住厕所隔壁。

    现在张角带唐周和张牛角出来,想悄悄与董先来个偶遇。

    但来到董先的门口,发现警戒甚严。

    尤其是守卫还在抓紧认字,这让他感到震惊。

    张角听了一会,忍不住上前,指了指书,开口问:

    “这是什么?”

    褚燕不以为意:

    “这是我们少主给我们的书,他说没有知识的部曲不能成为强大的部曲!”

    “能否借某一观?”

    “不行,人手一本,随身携带,书在人在。”

    董先倒是没要求这么严格。

    但董武要求了。

    强兵和铁军执行了。

    这叫层层加码。

    以防万一。

    当然了,也有层层减码的。

    比如齐抓共管,谁也不管,一个道理。

    凡事有利有弊。

    重要的在执行的人身上。

    张角也能体会。

    弟子多了,手下多了,信徒多了,自己的意见传递到一线,总感觉有些变形。

    高位者总是觉得自己的意志得不到贯彻。

    但一线者总觉得高位者脱离实际。

    于是两者都会微调。

    张角看到他们人手一本相似的书,几乎一模一样,心中有了想法。

    光凭这今晨所见,能有这种本事的人,也是值得他走这一遭的。

    一切见过董先后再说吧。

    唐周欲上前通报,被张角拉住,只见他亲自上前:

    “能否帮忙通报,就说钜鹿张角,欲见先郎君!”

    身为三十六方的大贤良师,放下姿态。

    这还是很让人动容的。

    张角一路从广宗县出发,经安平、常山到中山。

    他也知道这光和犁在董先献犁之前就有,一张炒到五千。

    但现在董先献犁之后,一张犁跌落成不到二千。

    能做出这样大牺牲的人,应该与自己致太平的理念一致。

    张角在权衡后做出的决定。

    能拉拢此人,一定有用。

    褚燕见是三位道人,想起少主被太平道信徒所围之事,有些警惕。

    但人家有礼有节,来求见少主,自己当然要把选择权交给少主。

    董先被叫醒,听到张角来访,睡意全无。

    我靠,是张角来见我!

    我有何德何能呀!

    那可是张角呀,能令万民景从的张角。

    光是他死后,广宗城下,与皇甫嵩力战而死三万多人,还有五万人宁死不屈,投河而亡。

    信徒听到他死的消息,心中的依靠顿时没了,愿意相从于地下。

    这等人格魅力,亲自来见自己了!

    怎么办?怎么办?

    挺急的,在线等!

    董先打开冰鉴之眼,显示离自己最近的除了褚燕四人的亮红点外,另有三个亮绿色点。

    没恶意,那好办!

    既然是你亲自来求见,那主动权就操在我手!

    一切顺其自然吧!

    一番简单梳洗。

    也算是尽了礼数。

    然后才让褚燕请人进来。

    唐周和张牛角欲陪张角入内,却被张角按住。

    张角让他们二人在门外等候。

    自己在褚燕的陪同下入内。

    这意思很简单,万一谈不拢,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所以还是保留一点好!

    董先住处。

    草席已铺好。

    张角与董先相视而坐。

    一个年过不惑,一个方过总角。

    一个自带宗教光环,一个自称仙人之徒。

    一个一路走来,风餐露宿,才有如今成就。

    一个重生不过一年,似乎如有神助,已有如今成就。

    两人眼神之中,各有敬意。

    褚燕立于董先身后,以防万一。

    张角也能理解,自己是大人,董先只是小孩。

    若是自己如同董先一样,单独在场,也会没有安全感的。

    两人沉默一会,张角开口打破沉默:

    “钜鹿张角,有感董氏先郎君,献犁造福于民,特前来相见。”

    董先略显紧张:

    “张大贤良师,久仰大名。昔日贵道马仙师和唐仙师曾与小子有数面之缘。”

    “今日与大贤良师一见,此生愿足矣!”

    张角听了这话,觉得有戏。

    于是他带着善意提出邀约:

    “先郎君献犁,颇得致太平之道,角斗胆,邀先郎君加入本道,以善道致太平。”

    张角认为黄帝时是太平之世,是最美好的。

    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饥寒病灾,也没有诈骗偷盗。

    人人能够幸福自由地生活,有了问题,会自己忏悔,互相谦让。

    于是脱胎于此的以善道致太平理念,就变成太平道的教义。

    董先婉转回绝:

    “不知大贤良师之致太平该如何实现?”

    张角用太平经言回答:

    “经中有言: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又言: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故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贤也,是故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也!”

    “角不才,愿为贤良,以一日之明,领亿亿众星。”

    简单说就是,听我的!

    董先以此为机,指出:

    “良师此言差矣,天下人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只要亿亿众星,愿齐心协力,那照亮世间,时日可待。”

    “因此,先认为,要想致太平,需人人愿意致太平,愿意团结起来一起致太平。”

    “而不是你叫我致太平,我才跟你致太平。”

    但随后又口气稍软道:

    “其实先对良师有此宏愿,也心生佩服,对致太平之事,也甚为倾心。”

    “但只靠一日一师,若是有遭一日,这一日一师有了不测,那致太平大业该如何进行?”

    你若不在,没人引领,大家该怎么走?

    是呀,我若不在,你们该怎么走下去?

    张角愣住了。

    人家董先讲的是事实,自己虽然也做了安排,但自己的两位弟弟跟自己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这……”

    董先见张角有些迟疑,于是趁热打铁:

    “不若,你我以太行山为界,以各自的方式,实践如何致太平!”

    这小子胆挺肥,老子从熹平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奋斗了那么多年。

    你想跟我比,还嫩着呢!

    张角胸有成竹,这短短不到十年,已经有三十六方,数十万弟子,上百万信众。

    他可是本钱很雄厚的咧!

    “可有期限?”

    “不妨以十年为期。”

    “可有赌注?”

    “十年后,若我不如你,到时我加入你。若你不如我,你便加入我。如何?”

    “以天下为注,先郎君果然大手笔!”

    张角心想:

    离甲子年不到十年。

    按眼下局势,宫中也有宦者内应。

    时机一到,席卷天下有何难!

    这唐周说的果然是对的,这董先一心只想在太行山苟营。

    而董先则思考:

    扛着道旗果然好用。

    我承认你的理念不错,我也愿意做。

    但你的方法不行,我想用自己的方法。

    而且提出了一个两全的方法。

    并不是永远拖下去,而是让你看到吞并我的机会。

    十年,能赢我,我就服你,跟你混。

    如果十年后,你还在,那么冰鉴之眼带来的历史记忆也将不一样了吧!

    到时加入你也未尝不可!

    俗话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加入。

    这样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太平道来说,代价最小。

    况且,现在还有许多事情比太行山以西重要得多。

    太行山以西外族多,人口少,资源少。

    相反,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南,那才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

    两人都是这么想的,一个想苟,一个想营。

    所以两人暂时达成共识。

    “唯一要求是,今日之约要保密!”

    董先提出自己的要求。

    张角想了想,也是,自己和一个九岁总角小儿对赌天下。

    这事若是传出去,的确不好!

    “诺!”

    董先转向褚燕,褚燕也点点头。

    对董先而言,在乱世彻底乱之前,自己可不能和太平道扯上太深的关系。

    一来,自己没本钱耗,比如在朝廷内没有宦者给自己撑腰,在地方上实力不像汝南袁氏可以操纵黄巾。

    要知道官渡之战,汝南黄巾就是听从袁绍指令,在曹操后方给曹操捣乱的。

    二来,从184年光和七年张角三兄弟的黄巾起义失败后改元中平,到207年建安十二年乐安黄巾徐和、司马俱等攻克郡县被夏侯渊讨平。

    这二十几年的黄巾屡次闹,但闹完之后,再无黄巾记载。

    这说明黄巾有内部深层次的问题,不改,就无法成事!

    所以,董先不能过多牵扯进去。

    这场赌约,能不外泄就不外泄。

    虽然无论输赢,赌约外泄都能为自己扩大影响,但也会增加风险。

    你让那些支持你的人怎么看?

    你让那些不支持你的人怎么看?

    随后张角提出,刚刚在门口看到褚燕看的书,十分好奇。

    董先心想,时机到了!

    以太平道现在的力量,应该可以和垄断知识的士族一较高下吧!

    而这个士族阶层便是让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算是我帮你,也算是你自己帮自己。

    互利共赢!

    于是开始热情推销自己的印刷书。

    “大贤良师果然眼毒,一眼就看到实在之处!”

    “这是我先锋部曲专用的识字书,可以保证不管人再多,都能接收到我相同的命令!”

    “你只有一人,但信众遍布各地,一传十,便有疏漏,更何况,传百传千,甚至传万传亿呢?”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人家董先这话,说到张角心里去了。

    尤其是传万传亿。

    他听得连连点头。

    董先见张角点头,继续说道:

    “只要用我这种书,那么不管谁都能看到你的道中教旨!”

    “比如,大贤良师口中的太平经,若是数万信众人手一本大贤良师亲注的经文呢?”

    “那他们就能在你不在之时,还能按经义行事。”

    张角想了想也是,只要有此书,的确可以让所有信徒收到相同的教旨。

    到时也省得来回奔波。

    而且万一我先挂了,也比较不怕。

    于是张角开口:

    “不知先郎君,此书作价几何?”

    听到张角有了意向,董先便转向褚燕:

    “褚兄,借你书一用。”

    褚燕掏出书递给董先。

    董先拿着书,翻开印满字的一页,对张角说:

    “大贤良师,你看。”

    “此一页能印三百六十字,字字大小相同,笔划清晰。此字,每十字一钱。此纸,每张二钱。如何?”

    “不知太平经字数多少?有何要求?”

    张角回答:

    “先郎君,我注解的太平经大约一百三十万字,三百六十六篇,分十部,每部十七卷。”

    董先放下书,从案几拿来算盘,当着张角的面拨弄起来:

    “这样呀,每册太平经按一百三十万字算,需付字钱十三万钱。若是分册分部分卷,则要再加上封面封底。如此书一般。”

    说完董先放下算盘,再次拿起书,还翻到书的封面和封底给张角看。

    待张角看完,再次拿起算盘:

    “这样每册太平经可能需要四千张纸,约八千钱。算下来,每册太平经价格为十三万八千钱。”

    听到报价,张角猛吸一口气。

    边上的褚燕也没想到,少主发给自己的书竟然这么贵。

    心中不由更加珍惜。

    但张角却有些不满:

    “会不会太贵了!”

    董先满不在乎:

    “量多可以打折!”

    张角有些好奇:

    “怎么算?”

    董先提供选择:

    “订得多,自然可以算便宜一点。不知大贤良师要多少册?”

    张角点了点头,试着问:

    “若是五万册,如何算?”

    董先拿起算盘,计算了一下,答:

    “五万册的话,每册十一万钱如何?”

    “若是二十万册呢?”

    张角也是狠了狠心,咬了牙再报一个数量。

    “二十万册,每册七万钱。”

    董先也是狠了,一下打了对折。

    “二十五万册呢?”

    张角再问。

    “二十五万册的话,每册六万钱,这个钱是底价了,不能再少了。”

    董先拉出红线。

    张角见状,也不再继续,说道:

    “那你算算,总价多少?”

    董先拿出纸笔,按二十五万册,每册六万钱,配合算盘计算,一会工夫就算好了。

    “每册六万钱,二十五万册,共一百五十亿钱。”

    “平均算下来,二十字一钱,纸张免费。”

    “大贤良师果然厉害。若是行商坐贾,那还有市籍商人什么事呀!”

    嘴儿甜甜好处多。

    这董先不经意的夸赞,让张角内心也有一丝成就感。

    毕竟已经从一本近十四万钱,砍价砍到六万钱。

    一时间,这一百五十亿钱也就不怎么放在心上了。

    信众那么多,其中不乏地方豪右。

    这世界什么钱最好赚。

    宗教的钱。

    君不见,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馀人。

    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馀人户。

    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於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说人话就是,笮融举办的佛事活动,奢侈得不像话,每场下来,费用都要以数亿来计算。

    但人家捞钱是一回事,给钱又是另一回事。

    张角想了想,于是问:

    “这钱一时半会,也凑不齐。该怎么办?”

    董先说:

    “可以先订,订金为总价的八成。”

    “因为钱太多,所以可以先付一点,然后其它的慢慢给。”

    “但是你这二十五册,怎么说也要六七年才能做完。”

    “所以咱啥时钱到位了,啥时开始。”

    这完全是卖方市场。

    董先拿捏节奏。

    第一,钱太多是事实。

    这一万钱的重量都超过一石了。

    这一百五十亿钱,付八成,也要一百二十亿。

    重量超过一百三十万石。

    你每天运一千石,按董先百工堂大匠车阿多做的独轮车,一车运五石。

    要二百部独轮车,连着运一千三百多天才能运得完。

    第二,这二十五万册,需要多少纸。

    按一刀宣纸十二汉斤,能裁成一千八百张长宽为一尺的成品纸。

    每册三千六百张来算,就需要两刀二十四汉斤。

    二十五万册就要五万石宣纸。

    而按成品与原料,一比十来算,就要五十万石的原料。

    这又是一笔巨大开支。

    所以董先定下钱可以慢慢给,意在给自己准备的时间。

    而钱到位了才开始,同样为自己争取时间。

    而开始后还要多久,董先给出了六到七年的期限。

    “先郎君,我看这是不是还有其它方案?比如一下拿出这么多钱实在有难处?”

    “大贤良师开口了,我看也是可行的,可以以物易物,以提供我所需的材料,来抵扣货款。”

    “但被抵扣的材料,只能按原价八折计算。”

    张角想了想,这样会稍好一些了。

    但太平道最不缺的就是人,况且如果自己的人能学到这其中的本事,那么自己就不必求董先了。

    于是他又开口问:

    “能不能也以人来抵扣?”

    董先想了想,回答:

    “可以!但我只需要匠人,力士。出入关手续要自己办!”

    “另外,匠人力士的费用,包括食物衣物工具,都要你们自己负担!”

    “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要听我的,其它的住处也要自己去租。我最多提供一些便利!”

    张角也考虑了一下:

    “行是行,但这样费用怎么算?”

    董先说:

    “在灵丘,我给大匠的月钱是一月六百,年终二千红包。”

    这样算一个月大约是七百六十七钱。

    张角心算了一下说:

    “我提供的匠人,每人每年按一万钱算。你需要多少?”

    张角说按一万钱,这样每个月就达到八百三十三钱。

    比董先的七百六十七钱还高。

    这么高的价钱,还可以防止董先把自己的人拉走。

    另外,张角也有自己的考虑。

    原本想入太行山,一来是为了布道致太平,这个董先愿意做,虽然不是自己动手,但目标好歹都是一样的。

    二来为了给自己一条退路,若是大事不济,万一,说的是万一,失利了,退入太行,那也是进可攻退可守。

    而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名正言顺把人安插过去,何乐而不为。

    一个大方,一万多人,大事一起,可以控关布陉。

    既可以防止从太行西面而来朝廷军队,还可以守住退路。

    关键是,这些人还可以当印刷太平经的费用。

    相当于用要付给董先的钱,来部署太平道的军队。

    董先算的就不是这样了。

    他觉得,若是要完成这样的订单,光靠现在的他是不行的。

    灵丘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资源消耗。

    但做什么都需要人。

    现在有人把人送上门了,而且不用自己负担一切。

    还要听自己安排。

    这样的好事上哪找。

    总之,董先与张角,各取所需,合作共赢。

    但人数该要多少才好?

    一人万钱,那万人就要亿钱。

    万人每十人住一处,要一千处住所。

    虽说可以租给他们,但问题是,眼下灵丘都没这么多住所。

    慢慢来,只能慢慢来。

    只要等他订金到手,一切都可以实现的。

    于是董先开口:

    “这八成订金,是一百二十亿钱。不如先付一百亿钱,另外二十亿钱换成匠人如何?”

    “如何算?”

    “我们按一人一年万钱,按十年算。就是两万人。也就是太平道提供两万人,在十年内,听从我的安排。”

    “这十年内,我只负责安排他们工作,而他们必须要服从我的安排!如何?”

    “善!”

    原本张角可没那么大心眼,想着能安排个几千人,最多一个万人大方就够了。

    现在让他安排两万人,这可是好事。

    人嘛,不缺!

    但是这粮食,还有物资怎么办呢?

    “刚刚先郎君可曾说过,可以物易物,提供材料当成货款。”

    “嗯”

    “那可否再扣去一些,当成材料款项?”

    董先皱了皱眉,这张角果然精明。

    想了一想,董先回答:

    “可以,但只能按灵丘现货价格的八成计算。而且这不还有三十亿钱未付嘛。急啥。”

    “等货交接完,款也要同时结清。到时物料费用可从中抵扣。”

    “这样会不会太麻烦呢?不妨一次性扣!”

    “怎么会呢,这价有涨有落,看天吃饭。到时你我双方各安排一人,专门对接此事即可!”

    张角想想也是。

    自己本来就是想把这养活两万人的钱也算进去的。

    比如送给董先的材料里,包括这两万人的生活物资。

    那么不是两全齐美了。

    既养了人,又安排了人,还抵扣了款。

    但这运费。

    人在路上可以随身携带,可人到了灵丘,可是要专人运送补给的。

    张角又提出:

    “那到哪进行交接?”

    董先想都不想,开口便道:

    “当然是灵丘啦!董氏南北水路农庄如何?”

    “不能在上曲阳县吗?”

    开玩笑,这趟从灵丘出发,光路上就走了七天,上曲阳就在卢奴西北。那也要六天以上。

    这成本,这人力。不行,绝对不行。

    而且出入关卡,还很麻烦!

    “大贤良师,不如你我各让一步吧。”

    “先郎君,你的意思是?”

    “常山关北,有我董氏嘉牙亭农庄。就在那交接吧!”

    张角看董先语气坚定,心中暗自叹了一声。

    算了,好歹少了一百里地。

    都谈到这个份上了,大的方向已经基本谈妥。

    但还有一些细节。

    比如:

    董先要求付款尽量用黄金,另外太平经内容的确认,由张角提供并安排人确认。

    他可不想辛辛苦苦印出来,这错那错的。

    所以有样品出来后,就要立即确认更正。

    一直到正确才正式印刷。

    而张角对纸的颜色已经接受了,但要白色的底,红色的标题,青色的标签,并用红色线分行。

    这就涉及三色套印了,也不难。

    董先也答应了。

    但这样的话,交货期就要往后延长了。

    两人就这样讨论了许久,但口说无凭。

    这么大的单子,还是要立契券。

    而立契券就要有见证人,保证人。

    双方各自召集了接下来要参与的人马。

    董先这边,褚燕一直在现场,所以褚燕可以参与,然后董固肯定也要。

    涉及要董氏农庄支持,那么董畯等人也要知情。

    下一步的工作,需要百工堂开展,那么百工堂大匠和秘书也要知晓。

    而张角这边相对比较简单,他这次来,除了唐周外,还有一些弟子和力士。

    另外契券也要草拟。

    两人商定回头各自准备,明日接着商谈。

    是夜,卢奴城外甄氏私旅。

    有两处规格不同的房间。

    房间内传来阵阵讨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