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道光:“北逃!北逃!”
议员们又听了剩下两名幸存者的讲述,瞬间感觉内心像是被压了一块大山一般,因为三人的口中的信息一致,敌人拥有强悍的武器装备,并且还会熟练的使用他们的武器装备。
威廉听完后沉重的起身对众人说道:“这证明了什么?这就证明了敌人充分的了解了大英的军备武器,对大英做到了知己知彼,而我大英却是什么都不知道,诸位难道觉得我们已经落后了吗!”
议员们听后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一直以为大英才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现在来看的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敌人仅仅是用了几百人就把规模庞大的远征军队打了个片甲不留啊。
女王站在演讲台上,神情严肃的对众人说道:“先生们,不管敌人是谁,不管他到底有多么的强悍,他都要为此付出代价!现在我希望议会能全员通过《军事法案》拿出一百万英镑针对士兵们的新型武器研发,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后面我们必须追上!不然就是我大英的末日!”
“女王所言极是!”
“我们赞同!”
“为了大英!”
这一次,议会难得一致的达成了全票同意,大伙们都明白一旦敌人出现,以现在的大英根本无力阻挡。
“女王陛下,我想询问一下,那我们在中国的贸易怎么办?鸦片可是在中国很赚钱的,但是清政府并不希望我们卖啊,我们可不能把这么赚钱的生意丢掉啊。”首相威廉站在一旁小声提醒。
“我知道,大清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可怕,为了维护我们的贸易,我们必须要对清国发起战争,我希望从澳大利亚地区抽调一万陆军,从本土抽调两万陆军外加战船和运输船共计百余艘,对清国宣战!”维多利亚霸气的挥手,台下的议员们这次却是默不作声,极少有人响应。
“请原谅我的冒昧女王陛下,我们出动三万人和上百艘战船兴师远征,花费可是很多的啊。”自由党议员霍华德有些担忧。
“无妨,我们会让舰队直接进攻北京,我们从天津登陆,然后会一路杀到北京城下的,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懿律走过来耐心的向霍华德解释。
维多利亚女王则是笑着让众人放心:“我向你们保证,法国人也一定会参战的,到时候我们英法联军一起进攻,一定会赢的,到时候清国的那些奇珍异宝尽归我大英!”
“好!”全场响起激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第二次远征战争也正式拉响。
十天后,负责远征的统帅懿律把作战计划上报给女王。
“女王陛下,臣预计在十一月份就能抵达清国的南海地区,我们会在菲律宾进行驻扎休整,等待天气暖和之时在41年的四月份我们会抵达天津周围海域,并发起登陆。”
“不错,懿律,你做的很好,准备好就出发吧。”女王笑着说完后就赐福懿律,懿律恭敬的告退。
这十天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山西、陕西、山东尽皆被光复,后续赶到河南增援第三师的的两个步兵师已经抵达,兵部尚书崔夫也亲自赶过来负责筛选战俘,让他们进入大明军队中服役。
陈蟒则是继续率领第三师和三个守备团向直隶方向发起进攻。
北京紫禁城内,朝野上下一片震动,道光帝瘫软在龙椅上整个人都有气无力的,台下的大臣们则是吵成了一团。
争论的话题则是围绕着往蒙古逃还是往盛京逃来展开。
穆彰阿站在一旁低着头一言不发,他抬眼瞟了一眼户部尚书,见到他向他比了一个安心的手势后便放下心来,国库里的钱被转移干净了。
道光帝两眼无神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台下还在喋喋不休的臣子们,他期盼的看向自己的亲信穆彰阿。
“穆彰阿,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啊?”道光有气无力的询问穆彰阿。
“回陛下,奴才以为我们应该立刻迁都盛京躲避贼军锋芒,回到祖宗之地凭借山海关的地势地利据守,等待时机收复旧地才是上上之策啊。”
穆彰阿话一说完就引来一群人的赞同,不少人频频点头赞同。
“穆大人所言甚是啊,我们满人还是要回自己的祖地才有归属感啊。”户部侍郎佟麟立刻出来附和。
道光听后也觉得颇为有理,满人不回自己家那回哪里去呢?
“此言差矣!”蒙古族的官员察哈尔平负手出列,其他人转头看向察哈尔平。
察哈尔平先是客气的对众人拱了拱手:“陛下,诸位大人,你们切勿忘了你们的敌人是谁,是大明!那是朱皇后裔啊!”
“朱皇后裔咋了?大明咋了?”道光疑惑的询问察哈尔平,其他人也都一脸懵逼。
“陛下,你难道忘了成化犁庭吗?难道不知道大明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亡国灭种吗!诸位以为逃到了盛京我们就安全了吗!我们前后动用了五十万的兵力去剿灭贼军,换来的是什么?”
“是更加强悍的明贼!他们现在坐拥了大半个中国啊,我们只剩下边疆苦寒之地,如果我们去了盛京,明贼一定会不死不休的,甚至会发动新一轮的犁庭扫穴,给东北带来可怕的灾难啊!所以臣建议去往蒙古落脚才是上上之策。”
察哈尔平说完后走回到队列中,大臣们听了之后也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貌似察哈尔平说的也不无道理啊。
大伙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很快朝堂上又变得鸡飞狗跳了,话题还是围绕去蒙古还是盛京。
道光看着这样的场景也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于是干脆挥手直接散朝,军机处的大臣们则是跟着道光回到了军机处的办公点进行商议。
“总之,今天你们必须给朕一个计划出来,是去蒙古还是祖宗之地,今晚务必交给朕!”道光拍着桌子下达最后通牒后便离开了军机处,只留下几位军机处大臣在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