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她穿越后,三国群雄有了世界地图 > 第349章 徐州三号成了,明年全面推广

第349章 徐州三号成了,明年全面推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军西征,并未影响朝廷正常运行。

    而眼下朝中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收田赋。

    赶往长安的运粮队络绎不绝,几大粮仓装得满满当当。

    除了正在打仗的凉州,汉室各州各郡,都自动自觉缴纳了该上的税赋,无一地敢顽抗。

    大家都知道,朝廷今非昔比了。

    虽然凉州生乱,可谁都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

    也不认为此事能动摇汉室的根基。

    西凉蛮夷,成不了什么气候。

    何况,大将军吕布、西北经略使曹操已经出征了,平乱手拿把攥,指日可待。

    所以别妄想浑水摸鱼。

    袁绍、袁术、刘表这三人很有意思,估计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把别人的伞扯烂。

    自秋收后就专门盯着田赋,巴不得有谁跳出来说自己不缴,他们好扑上去撕咬。

    然而让他们失望了,没有任何人敢与朝廷作对。

    各地官府都缴得很快,很足。

    他们只好挑剔粮食不好,不约而同,分别跟张祯嘀嘀咕咕。

    张祯左耳进右耳出地听着,并不发表意见。

    田赋入库时,自有大司农属官检验品质,她大伯张泽主要干的就是这个,轮不到落魄三人组唧唧歪歪。

    他们能吃到新鲜的田赋粮食,还是刘协想要与大臣们同乐,特意下令用新收的田赋发了一拨俸禄。

    否则他们只能吃自家田庄的。

    人呐,就是不知足。

    不过,并非所有田赋都运往长安,若那样的话,粮仓根本装不下,也不利于之后的转运使用。

    华夏最早的粮仓,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到了秦汉时期,更是各地都有修建,以满足那一片区域的粮食需求。

    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首建的敖仓,位于关中与山东之冲,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还有宛城仓,存储量也非常大。

    仓储技术也属世界一流,不但有常规的仓库,还有冷藏室、换气室等等,以保证粮食的质量。

    张祯虽不能亲眼看见各地粮食入库的场景,但也看见了京城仓的,大受震撼。

    成山成海的粮食,有的装在麻袋里,有的装在巨大的陶瓮里,堆满了粮仓每个角落。

    这阵子刘协最爱做的事,就是带着他的皇后伏寿,默默站在京城仓前,看着民夫们将粮食搬入库中。

    张祯也爱看,常与他们夫妻俩在粮仓前相遇。

    每次遇见,刘协都要热泪盈眶地说一句话,“皇姐,这都是你的功劳!大汉臣民,都不会忘记你的恩德!”

    伏寿也双眼亮晶晶地看着她,仿佛她是什么大圣人。

    张祯一开始还欣慰而骄傲,欣慰于自己的辛劳被人认可,骄傲于有所成就。

    但后来就麻木了,跟听到“今天天气很好”一样,毫无触动。

    ——还有点受不了这对小夫妻,总觉得他俩像在演什么偶像剧。

    刘协又说,晚上睡觉都更踏实了。

    这一点,张祯倒是感同身受。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呐。

    最让她欣喜的,则是各县亩产量的增长。

    今年,大汉一千二百六十个县都配置了课农司属吏,教导百姓农耕种植。

    其下辖的肥料厂,也是很快就运作起来。

    这就代表着,各县田地,或多或少享受到了肥料的浇灌。

    农户也学到了较为科学的种植方式。

    具体到某个村或某个县,也许只会直观地发现粮食大丰收,但站到更高的层次,从整体来看,这种改变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打个比方,一名学生成绩普通,100分的满分,能考到80分,哪怕请名师辅导,大约也只能考到90分,进步了10分。

    但如果学生成绩很差,往常考10分,那么有了名师辅导,就有可能考到60分,足足进步50分!

    此时的汉朝农业就是如此。

    与同时代的其它国度比起来,农业技术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但在张祯眼里,还是粗放种植。

    稍一改进,就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稻谷最低亩产量,是幽州的一个县,一百九十五斤。

    最高亩产量,是长安蓝田县,达到了三百零六斤!

    至于麦子,最低亩产量是荆州某县,一百八十二斤。

    最高亩产量也在长安,但不是蓝田县,而是新丰县,二百九十一斤。

    各县数据相加平均,稻谷亩产量是二百五十六斤,麦子亩产量是二百二十三斤。

    而在去年,关中之外的所有郡县,稻谷、麦子亩产量都没有达到一百五十斤,达到一百四已经算是罕见的丰收。

    直观点说,相当于多了一倍的田地,收成翻了一番。

    从十斤变二十斤,也许不算什么,只多了十斤。

    但从二十万斛变四十万斛,那可就相当惊人了。

    以上,还不包括皇庄。

    皇庄稻谷种的是徐州三号,肥料也管够,实验田级别精心照料,亩产量平均下来是三百四十六斤。

    麦子亩产量稍低,是三百一十二斤。

    种过大豆的田地,比没种过的肥沃得多。

    种植徐州三号的关中世族、辽东原乌桓三郡,成果也很喜人,亩产量都在三百二十五斤以上。

    至此,张祯总算可以确定一件事,徐州三号成了,明年全面推广。

    关中世族种植的四十个麦子样本,收成大不一样。

    有五个达到了亩产三百斤,二十九个达到了亩产二百五十斤,另外六个在二百五十斤以下。

    也就是说,最好的那五个,将是泛先接下来培育的重点。

    未达到三百斤的人家,张祯都派了人去,说要补足差额。

    但没一家接受,都说这是常有的事儿,而且麦种也不算很差,与家里其它的差不多。

    有几家还说,长公主若执意要补差额,就是打他们的脸。

    见他们如此,张祯也没有坚持。

    接下来就是核定奖赏。

    但凡超过亩产平均量的县,都赐皇帝手书“勤勉笃行”,靖国长公主手书“农桑为本”,做成匾额悬在县衙正堂。

    前五十名,当年考核本县所有官吏皆为上等,包括课农司、肥料厂。

    前二十名,另赐布匹、粮食。

    前三名,加赐金银、书籍。

    表现优异的课农司属吏、肥料厂属员、农夫,也以资鼓励,绝不让大家白努力。

    因而从南至北,从上至下,皆是欢天喜地。

    暂时没有得到奖励的也不气馁,鼓足了劲,准备明年争取。

    不知不觉间,这成了一场农业大竞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