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捐赠,装模作样
话音刚落,赵锦年突然开口道:“邵知州如此大义,那本侯也不甘示弱,我安远侯府也愿意拿出两万两白银供于甘州重建。”
要知道,安远侯的寅虎军以及边境的各位将士,几乎从未依靠过甘州。寻常都是他们自给自足,或是赵景年自行想办法。
朝廷派上去的饷银有限,粮草更是远远不够。赵锦年能拿出这一笔银子,实在令人惊叹。
邵玉书面带感激,朝赵锦年行了一礼:“多谢侯爷。”
随即,顾宏逸也不甘示弱,猛地一拍桌子,大声道:“我武清侯府也同样愿意拿出两万两白银供于甘州重建。”
但他此刻心里暗暗愤恨,不是他拿不出更多的银子压赵锦年一头,实在是他能调动的银子有限,这已是极限。
即便如此,他此刻的心都像是在滴血。
这下,甘州其他的官员见状,也不得不纷纷表态。
孙同知和陈同知率先开口,愿拿出两千两银子,其他官员也各拿出千两、百两不等。
邵玉书面容激动,脸颊微微泛红,心中满是喜悦,这下甘州可算是银子了。
张参政心生疑惑,目光在众人身上来回扫视。
他暗自奇怪,这甘州与其他州府大不一样。
他虽未到旁的州府,但也能猜到让各官员自掏腰包,让商户们捐赠,定是难上加难之事。
哪怕是此前遇到的那些灾事,也从未见今日甘州这般如此齐心,这般轻易地便要拿出银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温以缇也同样有些懵,让这些个老油条拿银子出来这么容易吗?
而后,在场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一直尚未开口表态的温以缇身上。
孙同知嘴角微扬,提高了声音道:“温大人不知要拿多少银子呢?”
他的在议事厅内回荡,在场众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陈同知微微一皱眉,立刻大声反驳道:“孙同知此言差矣,温大人乃是监察御史,奉陛下的命令管理养济院一事,本不属于参议甘州政事的官员,又怎需要她拿银子?况且,养济院上上下下将近千张嘴,都需要温大人来解决,哪还有什么多余的银子?”
温以缇听闻此言,心中不禁一阵嘲讽。
来了!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她呢!
孙同知这是想落井下石与她,而陈同知又岂是什么良善之辈,这番话的目的不过是想告诉她,他们方才所捐赠给甘州的银子,养济院已不在受益之中,养济院所需的银子,都需温以缇自行解决。
果然啊,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就是说啊,咱们一群大男人,要是什么时候还得指望一个女人,那咱们成什么了,岂不是太没用了?”孙同知双手抱胸,撇着嘴说道。
“对啊,咱们不用温大人拿银子。”旁边的官员立刻随声附和着,脸上带着几分轻视。
“是啊是啊。”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应和,一时间议事厅内充斥着这样的声音。
温以缇在一旁,听着这些话语,心中的不屑愈发浓烈,这些人变脸还真是够快的,比唱戏的还专业。
张参政坐着,眼神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一切,若有所思。
随即,只听顾宏毅“啪”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怒目圆睁道:“今日本世子算是见到了什么叫又当又立,这句话用在你们这些自私虚伪之人身上,才是最贴切不过!
不过是区区银子的事,我替温大人拿了又何妨?总不能你们只拿个百八十两的银子,却要温大人同我和赵侯爷一般,拿出两万两银子吧?”
顾宏逸的话语掷地有声,震得在场众人一时噤声。
温以缇见顾宏逸为自己说话,心中有些意外,眼神中闪过一丝讶异。
赵锦年也紧接着开口,冷笑道:“本侯同顾世子的想法一样,不过因点银子却在这儿看不起温大人,还真是让张参政看了笑话。”
邵玉书面色焦灼,眼神急切地看向温以缇道:“温大人,你…是怎么想的?”
邵玉书不明白,为何不把他们之前商议的事说出来。
温以缇轻轻一笑,缓声道:“我?我能有什么想法,既然各位大人好心帮我省下这笔银子,我自是欣然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她眼神扫过众人,嘴角的笑意不减,“陈同知说得在理,养济院上上下下有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食,各位大人们不认为养济院的百姓是甘州的百姓之一,本官可不能弃他们于不顾,做不出这类猪狗不如之事。”
温以缇这番话,瞬间将局面反转,当着张参政的面,给诸位官员来了个措手不及的“告状”。
张参政听闻,眼中闪过一抹笑意,随即开口说道:“行了。”他微微抬手摆了摆,“温大人年纪尚轻,哪里敌得过你们这群官场老油条的一唱一和,身家丰厚。方才说养济院内的百姓不属于甘州百姓的那句话,本官就当没听见。
你们这群人呐,不想着帮衬温大人,却在这里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真是丢人啊!”
只听赵锦年忽然站起身来,朗声道:“既然如今大多事宜都商议完了,本侯有件事要告知各位,也同诸位商议一番。如今……”
没一会儿间,赵锦年便将如今甘州同瓦剌的局势全盘托出。
归结起来便是:甘州即将燃起战火,要与瓦剌兵戎相见。
顿时,在场众人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温以缇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只见众人神情各异,有的凝重万分,有的紧张不已,有的惊慌失措,但却无一人流露出意外之色。
她略一思索,便心领神会,扬起嘴角。
原来是这样,看来还是自己小瞧了甘州的各位官员。
难怪今日筹集捐赠之事如此顺遂,他们怕是早就知晓或猜测到即将有战事发生。
装作毫不知情的模样,大敌当前,关键时刻绝不能内部产生嫌隙、引发分歧。
若是得罪了赵锦年、顾宏逸、以及邵玉书这三位,恐怕在战事之时,便是第一波炮灰。
生死攸关之际,那些银钱之事又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