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禁区左转90度 > 第358章 陶渊明其实是个恐怖小说家

第358章 陶渊明其实是个恐怖小说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谷未素经过了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没找到桃花源,这很可悲,一般我们说“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都会有个柳暗花明的转折,但人生并非如此。

    她只身一人行车三千公里来到罗布泊,甚至脱离了团队,结果只发现了两三朵桃花。然而徐则达和cassie误打误撞,居然直接被“请”进了桃花源。

    桃花源美好至极。它的作者陶渊明,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田园派诗人的代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一章,我们先放一放谷未素和原男,放一放徐则达和cassie,放一放干戈和他的团队,对桃花源做一个小小的科普。

    接下来,摘编一段我的工作室小赵的文章——

    按照我的看法,关于陶渊明的定论应该被颠覆了——其实,他跟周德东是同行,是个恐怖小说家。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作为初高中必背古诗词,人们对它耳熟能详的程度不言而喻,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到前几句话就已经自动脑补到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了。

    然而,有个词叫“细思极恐”,它说的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规律——凡事只要你细细琢磨,总能发现恐怖之处。现在我们就来“细思”一下《桃花源记》。

    翻开作者陶渊明的介绍,短短两句话:擅长白描,文题省净。我个人一直认为,白描才是最能击中人心理的写作手法,有两句诗达到了极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词罗列,苍劲有力,两幅画卷已经在我们眼前展开了。大家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某些国产悬疑电影经常大量使用血、恐怖的bgm、飞来飞去的骷髅,妄图吓到观众。效果我们也看到了,真的不如白描带给我们的震撼大。

    那么,陶渊明通过白描给我们展开了怎样的恐怖画卷呢?

    先说名字:《桃花源记》。

    日本有“黄泉国”的传说,其中记载:父神伊邪纳岐被追到黄泉的边界,他从桃树上摘下三只桃子,等黄泉军追上来的时候,把桃子扔向了他们……桃花与黄泉有着深层的联系,中国也有桃木剑辟邪的说法。

    看看这一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二字,均从阜,阜是土堆、土埂的意思,因此在古代,阡陌常常代指坟墓间的小路。关于鸡犬,民间祭祀中,公鸡血和黑狗血通常被看作辟邪之物。《捕蛇者说》中提到:“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每当有吓人的场景出现,总会闹得鸡犬不宁。我一直想问,为什么古人不说猪鸭不宁,不说大白鹅不宁,而偏偏提到鸡和犬呢?难道这两种动物真的是人类通向某种未知领域的媒介吗?

    再看这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用一个词来解释——祭祖。

    相信很多人看过这样一个恐怖故事——旅人赶夜路,遇到一个灯火通明的村庄,村民正在狂欢,他也加入了,喝酒吃肉好不快活。最后,旅人大醉,原地而睡,天亮之后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片大规模的墓地里,口鼻里全是泥土和蛆虫……故事很烂,但设想一下,如果它发生在恬静而美好的桃花源里呢?

    再看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的态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要说魏晋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告诉渔人,不要对外人讲这里的事情。

    到底是怎样的空间与时间阻隔,能让桃花源人保持“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网游《魔兽世界》中有个概念——不同服务器的两个人是无法交易的。如果你强行交易,系统会提醒你“你与该玩家不在同一个位面”。位面(planes)通常用来解释多元宇宙的存在,每个位面各有特性,多个位面是多种不同世界的集合,这些世界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除了很少几个连接点以外,每个位面事实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自己的自然法则。

    明白了吗?渔人与桃花源人,或者这么说,桃花源人与当时的魏晋百姓,并不在同一个世界中。

    总结下来,揭开《桃花源记》的美好外表,其中可能是这样一幅吊诡的画面——

    《桃花源记》是一位渔人误入死人国的故事。一村人在黄泉中幸福地生活着,他们忘却了自己已经在战乱中惨死。在这里,他们不再需要外界资源,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直到渔人误入,才打破了这里的平衡。

    “原来,我们已经死去这么久了啊……”

    南阳刘子骥是当时品格高尚的人士,他听说了桃花源,非常高兴,计划着前往寻找,最终未能成行,随后因病去世了。如果说桃花源其实是黄泉一隅的话,那么,刘子骥已经找到它了……

    我还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叫做《桃花源外传》,说《桃花源记》和《恐怖游轮》一样,讲的是一个空间重叠的轮回的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中男女无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见渔人,大惊又释然,宴客数天,语之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出林忘诫,欲告之天下,嗔言呓语心中成。欲归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深处桃花源,林尽水源便舍船,嗔言呓语若当道,不奈轮回一百年。”

    这和周德东的另一个小故事不谋而合,他是这么写的——

    我围着一块圆形的巨石绕圈,一个小孩在后面笑嘻嘻地追我。那块巨石很孤独,四周是空荡荡的草地。我跑了十几圈,回头看,发现小孩不见了,四处找怎么都找不到。不远处坐着一个老太太,她说:你跑第四圈的时候,他就停下不追了,你去第四圈找找看。

    虽然文字展现的载体不同,但是反映的问题是相通的——面对神秘的时间,面对逻辑之外的事件,人类恐慌并无所适从。

    陶渊明出生于公元352年,周德东出生于公元1967年。他们竟然在思想上达到了一致,并通过文字记录了下来!

    这条跨越了1300多年的时间长河,河两岸的人居然能够通过桥梁沟通!而文学就是这样一座桥梁。

    文学太伟大了。

    网友们还有这样一些脑洞:

    其实捕鱼人和太守他们找到了桃花源。太守命令士兵杀光了那里所有的人,并抢夺了他们全部的财宝。桃花被村民的鲜血染红,再后来,血液凝固成了黑色,就成了一片黑色的桃花林。桃花源村民的怨念集结在黑色的桃花上,久久不能散去。为了保守秘密,太守杀掉了那个渔夫,并以士兵家人的生命来威胁士兵。所以,这段黑暗的历史没有任何记载。

    后来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来到了桃花源,已经是白骨累累,残垣断瓦,黑色的桃花盛开,隐隐约约地听到村民的咒怨。刘子骥受到强烈刺激,所以他从桃花源出来没多久就死了。

    或许桃花源是真实的,渔夫才是虚假的,或者陶渊明才是虚假的,再或者我们才是虚假的。

    正如我一直怀疑福尔摩斯是个幻想症患者。他离群索居,和骷髅头为伍。他觉得那个骷髅头或许是个和他性格互补的孤独绅士,于是,他带着幻想出来的绅士华生出生入死。迫于世俗的观念,他甚至为华生创造了一位美丽独特的妻子。多年之后,他终于承认了孤独,忍痛捏造了一场永别……

    怎么样,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桃花源记》是一个“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的故事吗?

    我多想拥有一支巨大的喇叭,对着罗布泊,这样我就可以把我的发现喊给谷未素听了,喊给徐则达听了,喊给cassie听了。

    你知道,这不可能,他们在另一个“位面”。

    你懂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