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书香门第(1)
我的祖籍在湖南祁东县太和堂镇白溪町村五贵塘。相传五贵塘名字的由来是那时村里有户王姓人家,也就是王家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生了五个儿子。旧社会生子为贵,五个儿子就是五贵子,村口有一口塘,所以后人就将这个地方 改叫五贵塘了。我们家应该就是五贵子中的一支。爷爷是孝字 辈,爷爷上头是忠字辈,父亲为泽字辈,我这一代是祖字辈, 下一代是得字辈,到了我的孙辈聿时、聿礼两兄弟便是意字辈了。往下就不太清楚了。
父亲原名王泽望,后改名王伯平。关于为何改名叫王伯平, 我曾经听父亲说过,后面会讲到。爷爷给儿子取的名字的意思是希望儿子前程远大,恩泽家望。
父亲有一个姐姐,我叫姑姑,解放前就嫁到了祁东县蒋家桥小坪村雷家。姑姑嫁的也还好,姑父是当地的村支书。 姑姑一共生育了七个儿女,三个儿子在家务农,四个女儿嫁了好人家。大表姐夫接替姑父当上了村支书,有个女儿还嫁给一个叫邓水源的,后来官至祁东县副县长,现为祁东县 正县级干部。我小时候经常去姑姑家玩,她对我也很好。
父亲生于 1926 年 10 月,在父亲 3 岁时,爷爷就因病去世了, 留下几亩薄田。奶奶就带着父亲、姑姑,三人相依为命,未曾改嫁。我听父亲说,尽管那时家里有几亩薄田,但都是出租给别人耕种,以谷抵租。年景好,佃户能交上租,还能吃饱饭,年景不好,奶奶会减免佃户的田租,如此一来,自己连饭都吃不饱,日子自然过得非常紧巴清贫。听当地老人说,奶奶为人非常善良,遵守妇道,好善乐施。只要有穷人上门要饭,宁愿自己不吃,也要施一口给穷人,所以王奶奶在当地口碑极好。 在旧社会,如果家里男主人不在了,一般会受人欺负,但王奶奶会做人,与人为善,别人也不会去欺负这孤儿寡母。
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尽管爷爷去世后,家里生活清苦,但一直坚持送父亲读书。父亲先在家乡读完小学,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省立七师。但到入学时,发现入学通知书弄丢了,这可怎么办?那时候如果 没有入学通知书是无法入学的,因为无法认定你就是学校要 招的王泽望。正在犯愁的时候,突然听说邻村有个叫王伯平的人,也考上了省立七师,但还未入学,就得伤寒去世了。 父亲赶紧跑到邻村王伯平家里,跟人家的大人说,我的入学 通知书弄丢了,无法上学,反正你儿子也去世了,入学通知书也没什么用了,不如送给我。别人见父亲文质彬彬,十分 诚恳,看上去像一个读书人,就将王伯平的入学通知书送给了父亲。于是,父亲就拿着王伯平的入学通知书去省立七师报到上学了。由此,父亲的名字就由王泽望改成王伯平了。 当时的省立七师,在湖南道县,离父亲家大概有二百多公里。每年寒暑假,父亲来回都是靠步行。一个单程,大概要走 三四天,无论冬夏春秋,脚上都是一双草鞋。一个来回,草鞋都要走烂五六双。奶奶做的布鞋,父亲总是舍不得穿,这 哪像一个地主家的少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