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美哉探花郎
这声音如一管炸雷,瞬间吸引住了朝臣们的视线。
众人循声望去,就见说话的是个老官员,名叫荀染,一辈子呆在翰林院里,平日里为人就极为保守,一向信奉孔孟之道,讲究朝纲规矩。
很多人见到是他,一瞬间便了然了!
原来是个老顽固啊!
倒也正常。
不过太子党的人却并不觉得正常!
惠崇帝将周茂推举出来,其用意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心里约莫有了个底。
分明是向着太子,暗中帮着太子呢!
可这时候你个老顽固却冒出来,这不是故意拆台,故意跟太子过不去吗?
若是别人还好!
但正所谓,最了解的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的敌人。
一看到荀染,太子党的人便立刻意识到,这是高卓在背后捣鬼。
这个荀染不仅思想老旧,跟高卓更是同科关系,两人私下交情不浅,也怪不得荀染会在众人都附和惠崇帝的时候,公然站出来唱反调了。
太子党人所想不错,高卓确实是有此打算,荀染也是在他的授意之下站出来的。
他当初承诺过周良甫,会帮着周家恢复元气,保证周家大郎和周茂都平安无事。
现在周家大郎已经从牢里被放出来了,很有可能会官复原职,自然无碍,这消息却会以另一种方式传到周良甫耳朵里去,毕竟无足轻重。
但周茂却不一样了!
科举的结果,捂都捂不住,若是周茂当真中了状元,恐怕周良甫稍微想想便会明白过来,只怕也不会冒着被轩德太子报复的危险指认他了!
这怎么能行?
此计他已想了许久,绝不能在此事上出差错。
因此,他必须阻止!
哪怕周茂中了榜眼,中了探花传胪,高卓都可以隐瞒着,谎称是自己帮忙争取的……
但若是状元,除了惠崇帝亲自拍板,谁还有这个权力?
他可不是当年可以横着走的高卓了。
高卓低垂着头,不理会太子党和惠崇帝看过来的目光,沉默着没有说话。
轩德太子看到此景,冷哼一声,面色深沉地向阅卷官们的方向扫视了一眼,微微点头,向其中一人使了个眼色。
那人是个年轻的翰林,一直认为轩德太子是圣心所向,早已归附到他的手下。
“陛下!”
他站出来,面色和缓的看了荀染一眼,边转头恭敬地向惠崇帝请示。
“陛下的拳拳爱才之心,荀大人难以体会也理所应当,毕竟试卷他并没看过,这才大言不惭说下这番话……”
“大言不惭”四字一出,荀染立即怒了。
他大骂道:“竖子无礼!”
年轻翰林并没有理会这声怒骂,而是直接谏言道:“依微臣看来,有跟荀大人一样想法的想来不在少数,只是没站出来发声罢了……陛下不妨将试卷将试卷分发下来,让列位大人统一评定,看看这试卷到底差在哪里……”
荀染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试卷好不好跟他无关,重要的是周茂的身份!
“你不要转移视线!”
荀染指着年轻翰林道。
“周茂的伯父做下此等恶事,岂能被点为状元,这要天下人如何看?这要那些被冒了名的官员们如何看?”
听荀染如此指责,那年轻翰林,不仅不恼怒,反倒理直气壮起来。
“荀大人此言差矣!”
他说道:“科举是为了什么?无非是选拔贤才!荀大人何以从门缝里看人?连科举报名填宗亲三代时,伯父、叔父都不予考虑,周茂之前几试手续一切正常,如今何能因为他伯父犯事,便彻底取消了他的资格?如此,岂不是科举制度都要跟着乱了?”
“荒唐!简直是荒唐!”
荀染被气得不轻。
年轻翰林见此,反倒气势更盛。
“如何荒唐?我看荒唐的是荀大人吧!如此见不得周茂好,莫非……”
他挑挑眉,便不再说了。
荀染却让他气的瞪眼,莫非?莫非什么?这是要把莫须有的罪名往他脑袋上扣。
荀染举起笏板就要去扔他。
“好了——”
正在这时,惠崇帝开口了。
他抬手制止了荀染的动作,看向他的目光有些不愉,之后又转头看了高卓一眼,很显然,年轻翰林方才所说的话也让惠崇帝产生了些许的怀疑。
对于高卓和荀染的关系,他比谁都清楚。
荀染接触到这目光,打了个凌冽。一瞬间刚才的气势就都不见了。
“周雨安,将试卷分发下去,给列位大人看看!”
他摆摆手,竟是想也没想便按照年轻翰林所说的做了。
周雨安立马照做。
年轻翰林精神一振,只觉得受宠若惊,接触轩德太子递过来的赞许的目光,更是尾巴都要翘起来了。
试卷在下首众官员中来回传阅着。
很快,看了一遍之后,许多之前还有疑虑的人便立刻没了声音。
这等水平,确实当得起惠崇帝如此高看。
试卷被收回来,眼见下首官员们寂静无声了,惠崇帝便也不多说,直接拍板定了状元人选。
高卓眼光一闪,却也无可奈何。
惠崇帝对轩德太子的维护之意如此明显,他若是这个时候上来反对,反倒会激起惠崇帝的保护欲,让他的现状更加的不利。
只能从诏狱那边下手了!能多瞒一日就多瞒一日吧。
状元定了,接下来便好办了!
之前的大热人选——陆烁,自然而然就排到第二位,许多阅卷官纷纷谏言,希望惠崇帝将他点为榜眼。
惠崇帝却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榜眼和探花,说来说去并没有什么区别!我记得陆烁是个十五岁的少年郎,又出身敬国公府,一表人才,可比这个年逾四十的何青云更适合做着探花。”
探花探花!
单单听名字,便自有一番风流韵味。
事实也确实如此,古往今来,能够被点为探花的,长得都不错,年龄都不算大,这也算是一个惯例了!
惠崇帝这么一拍板,众官员自然没什么反对的话,齐齐应了声是。
甲戌年殿试的前三名便算是确定了。
而后惠崇帝又确立了传胪和后六位考生的排名,一切就算是尘埃落定,太监们开始一层一层往外通传,宣布候在外头的考生们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