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泣血燕京 > 第12 章 朝堂之上

第12 章 朝堂之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现今之皇太子、二皇子文王及七皇子煜王,若其府邸内未有重大要事缠身延误,则必当每日早朝之际与满朝文武百官共同议政论事。然其他诸多皇子,则无须每日入朝参与处理政务。如此一来,朝堂之上便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太子作为储君,肩负着国家未来之重任;文王才情过人且智谋超群;煜王亦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皆需通过参与朝政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与见识,并争取得到朝臣们的支持与认可。然而,那些未被要求上朝的皇子们也并非无所事事。他们会在各自擅长领域内发挥所长——或潜心钻研学问、或修习武艺兵法、又或者经营产业富强民国。

    大燕国在朝以天子为尊,宰相为辅,下设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以兵部、吏部、户部为首;礼部、刑部、工部为辅。

    当朝宰相:吴杍恭,祺贵妃吴浅月父亲,辅佐君王

    吏部尚书:张崇峻,淑贵妃张紫泠父亲,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兵部尚书:端贵淳,皇后端如玉父亲,掌管军事;

    户部尚书:杜子虚,禧贵妃杜语柔父亲,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刑部尚书:宋清涵,德妃宋婉箐兄长,掌管司法刑狱;

    礼部尚书:江绍成,贤妃江羽芊父亲,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工部尚书:郑赋疆,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还有各部诸侯和下属其他各州,县等官员。

    “皇上驾到”随着一声高喊,当朝皇帝陛下驾临,众人俯首躬身,于殿下两旁站立,肃然恭候。

    大燕国皇帝陛下虽看起来六十有余,然精神矍铄,龙袍加身,头戴珠冠,神态庄重。他缓缓步入金殿在龙椅上坐定,目光如炬,扫视着满朝文武,彰显着天子的威严与神圣。众大臣一起躬身下跪,齐声高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此时,司礼太监高声宣读:“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此言一出,便见兵部尚书端贵淳出列,端贵淳乃皇后娘娘之父,太子的外公。

    “臣有本奏。”

    “端爱卿请讲。”

    “突厥一族从西北屡犯我边境,现在又在骚扰我国边境,他们大批兵将在关外虎视眈眈。臣恳请皇上派出两位皇子前去边关,鼓舞我军士气,也挫挫他们突厥的锐气。”

    “端爱卿觉得我这七位皇子谁更合适?”说到儿子,皇帝满脸皆是骄傲。

    “依老臣愚见,二皇子文王文武俱佳,智勇双全,曾经多次出师大败敌兵。四皇子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陛下派这两位皇子前去再合适不过。”

    “端爱卿掌管兵部,为我朝殚精竭虑,尽忠职守,确实甚是辛苦。彦柏你可愿前往西北边境驱敌?”

    赵彦柏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儿臣愿意前往。”

    “好,退朝后你和彦钧到朕书房来一下。”皇上满脸赞许之色。

    接下来奏报天下民生、边关战事、官员任免等大小事宜。皇帝听罢,或点头赞许,或皱眉沉思,或下旨批复,决断英明果断。根本不像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

    “煜王,你此去天水城收获如何?”

    “启禀父皇,儿臣此去天水城收了钱庄、粮油、当铺、布匹珠宝等,获利共计白银五十六万四千八百两,黄金十五万三千二百两,其他珠宝首饰等六箱。已经报给库丞,准备入库。”七皇子煜王乃是为当今天子做生意的,所以在天水城遍布他的产业。

    “好,看来煜王在天水城把生意做的还不错,若有什么需要,尽管跟父皇提。”

    “父皇,“赵彦修略一沉思,继续道:“儿臣此番前去确实发生了一件事,还希望父皇帮儿臣查明真相。”

    “噢……”皇帝拉了个长长的尾音,煜王且说来听听。”

    “儿臣此去天水城,刚到城里那晚,遇到吐蕃国行刺,险些丧命,但是儿臣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还希望父皇帮儿臣查明真相。”

    殿下众大臣听了煜王之言,一片哗然……

    “吐蕃贼子竟如此大胆!”皇帝赵德霖一掌拍向桌面,“胆敢行刺我大燕皇子!”此刻,他作为王者的姿态尽显。

    此刻,殿下鸦雀无声,众大臣皆位列两旁垂首而立。当今天子一言九鼎,任谁也不敢在他生气的时候随便发言。

    “吴卿,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吴杍恭乃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赵德霖继位以后就在朝中为官,步步高升,直到如今升为宰相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负责国家大事的协助管理。这包括与皇帝商议国事、制定政策等必要工作。人员选举及皇家礼仪监管。还有为朝廷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职责所在,可以根据皇上的需求选择贤良的官员并提出自己关于人才选拔的建议。同时参与大型的祭祀活动以及国家节庆之中,彰显皇权的正统地位;在皇家丧事中兼任重要角色并管理皇宫内部事务。安抚诸侯,体恤人民,监督百官。宰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还需要对下安抚诸侯、体恤百姓,并确保各级官员能够各司其职。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则致力于让百姓归附,并让卿大夫们能在各自职位上发挥专长。

    吴杍恭的女儿就是祺贵妃吴浅月,也就是七皇子煜王的母亲。

    吴杍恭听到皇帝喊自己,赶紧上前一步,略一沉吟:“煜王贵为皇族,一般人断不敢下手,想来那吐蕃国觊觎煜王在天水城的生意,所以才行刺煜王。皇上可命人查明真相,给煜王一个交待。”

    “可是,儿臣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还请父皇明察。”

    此刻,吴杍恭看到皇上的脸色阴沉,赶紧给煜王使眼色。煜王不明所以,说完只好退居一旁。

    “还好煜王并无大碍,这件事朕一定会让刑部彻查,吐蕃国胆敢伤我大燕皇子,绝不轻饶!”说罢,似有似无的看了一眼太子赵彦廷。此刻,赵彦廷一直低垂着头,好似没有半点反应。

    接下来几个老臣又奏报了一些天下民生,官员任免等。朝堂之上,众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皇帝陛下则善于倾听,时而点头赞许,时而眉头紧锁。他深知治国理政之不易,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因此,他鼓励百官畅所欲言,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出谋划策。

    退朝之际,皇帝陛下再次扫视群臣,眼中流露出王者的权威和对国家的期许与责任。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必须励精图治,才能保国安民,实现天下太平。自己在位几十年来,也算国泰民安,百姓富足。想到这些,赵德霖甚感欣慰。

    宫殿上朝,既是皇帝陛下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百官共商国事的舞台。在这里,皇帝与百官共同演绎着治国理政的传奇故事,共同书写着国家的辉煌篇章。

    众大臣事毕,就结伴三三两两往外走去。煜王心里记挂着林佑之父母亲的事,紧走两步,赶紧追上跟着户部尚书杜子虚的几位老臣。

    杜子虚,当朝户部尚书,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等事务。

    煜王略一施礼:“见过杜尚书,杜尚书有礼了。”

    杜子虚赶紧回礼:“不敢不敢,煜王折煞老臣了,老臣给煜王行礼了。”

    “杜大人且慢走,在下有事请教。”听闻煜王挽留,杜子虚放慢了脚步。

    煜王待众人都走到前面去了才开口:“请问杜大人前段时间从南丽城押来都城的两名犯人关押在何处?杜大人可知他们现在如何了?”

    杜子虚大人一听有点吃惊,南丽城离皇宫甚是遥远,而且自己是奉皇上之名秘密行事,煜王是如何得知呢?

    “请问煜王是如何得知呢?”

    “是我一个江湖朋友所托,让我帮忙代为询问。”煜王赵彦修略一沉思,没敢说出林佑之的事。

    “这件事啊,煜王就别再问了,那两名乃是皇帝重犯。”杜大人摆了摆手,就要离去。

    “拜托杜大人了,我一定要打听到这两个人的消息,否则朋友那里我无法交待啊。”赵彦修紧追不舍。

    “煜王,不是老臣不告诉你,老臣确实不知啊。从南丽城回来以后,那二位重犯就被押往刑部了,也没见公审,所以具体现在在哪里,老臣也不知道啊。”

    赵彦修不禁疑惑,重犯押到京城没有公审就被关了,也不知道关去了哪里,这是为什么呢?以前凡是重犯押往京都,都要进行公审的啊。这已经足月有余了,却不见公审。赵彦修决定去刑部看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