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稿费
“什么!真的吗?”陈玉兰和陈民异口同声,一脸吃惊的表情。
“当然是真的,我投了两家稿子都中了,”陈安把两封回信给他们看,还有稿费印信,“晶报这篇千字1元,我投了两万字,给了20块,小说月刊这篇了不得了,居然给了千字2元!”
陈安兴奋:“我写了三天,赚了60块钱!”
这个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白话文的大力推广,文人吃香的很。
比如,前世极有名的张先生,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上到名门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爱看他写的小说。
现在的文人,仅靠一支笔,就能实现财富自由。
“姐姐,姐姐,给我看看。”陈民神情激动,从陈安手中拿走信封,看得十分认真。
“陈民,你怎么光看不出声,给我也看看。”陈玉兰心里跟猫挠了一样,扒拉着陈民,凑过去半个身子,依稀认得几个字。
两个人把信翻来覆去的看了两遍,又看了好几遍取稿费的印信,这才从我不是做梦吧的状态回归现实。
“姐,怪不得司令从前夸你聪明”陈民还没说完,就被陈玉兰给了一巴掌,陈玉兰怒道:“别提那个老不死的。”
挨了一巴掌,陈民一点都不生气,他内心一阵阵的波涛汹涌翻滚着,崇拜的看了看陈安,对陈玉兰说:“妈,你真会生,我姐才十四不到,不仅能写小说,还能翻译外国小说!”
陈玉兰心里美滋滋的,充满爱意的看向陈安,伸手把女儿搂进怀里:“那个老不死的,要是知道我女儿这么优秀,只怕要悔死了!”
“妈,”陈安从陈玉兰怀里挣脱,“报社叫我去银行办个户头,方便打稿费,还要去报社签约,我要把写好的稿子带过去。”
陈玉兰擦干了眼泪:“光顾着欢喜了,安儿,你快把东西收好,我拿上证件,咱们先去银行。”
三个人连蹦带跳,慌里慌张的出了门。
《晶报》原本是附刊,因为发展势头迅猛,又经过人事变迁,于四年前,正式成为独立报刊。
编辑部胡克用,每天都要审阅全国各地送来投稿,他眼力辛辣,功力深厚,一篇稿子行不行,只需看几眼就知道。
他像往常一样,擦了擦桌子,收拾了下桌面,倒了杯茶叶水,放在左侧,然后取出今天需要查看的稿子,开始审阅。
退回几篇稿子后,又拿起一篇新的,他扶了扶眼镜,推测这篇《珠光宝气》是为女学生写的,字迹秀丽,心里猜想,多半又是无病呻吟之作。
没想到,竟然一口气看完了。
读完一遍又细读一遍,他止不住的点头,小说开头流畅且吸睛,三个女主角依次出场,性格刻画鲜明,作者将冲突和转折点,描写的绘声绘色,跃然纸上。
两万字,许多人物还展开描述,但已经展现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豪门世家的明争暗斗,伴随着主角的爱情,拉开序幕。
他敢肯定,这篇小说,一定会大量增加晶报的女读者。
随即,给出千字1元的回复,并催促作者尽快来报社签约。
回信发出去两天后,晶报余总编拿着稿子,找到了胡克用,问他为什么给了《珠光宝气》作者望五津千字1元。
胡克用肯定的说:“余编,这篇小说开头扣人心弦,营造的氛围真实且有代入感,主角性格丰富,情节跌宕起伏,豪门争斗搭配爱情故事,一旦刊登,肯定卖爆了。”
“你也知道卖爆了,”余总编叹气,“所以你为什么只给了千字1元?”
胡克用吃惊:“总编,咱们新人定的可都是千字5角啊!”
“这能一样吗?”余总编举起稿子,放在胡克用身前,“这篇稿子这期就发,加量五千份,等望五津签约时,你跟他签千字2元。”
加量五千份,千字2元,胡克用目瞪口呆,连忙点头。
《珠光宝气》是以傅家三姐妹的情感为着力点发展剧情,陈安将背景代入上海滩的名流世家,她准备缩减一些情节,写紧凑些,先写个50万字试试水。
她准备两部小说同时抄写,趁着放假,每天两万字,这样,一个月可以赚九百块!
等到开学之后,每天一万字,晶报和书局各投五千字,一个月可以赚450块,够花了足够花了。
等陈安到了晶报签约时,双方都惊呆了!
胡克用凭借字迹猜测作家是女学生,没想到居然如此年轻,他面露惊色,心里感叹连连,真是后生可畏啊!
陈安则是惊喜,报社给了千字2元的待遇,她只是一个新人,实在出乎意料。
很快签约成功,陈安留下交通银行的账户,稿费会按天转入,稿子会有专人来取。
她只要负责在家里写写写就可以了。
陈玉兰坐在报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哪里好,心里又骄傲又吃惊,她是真没想到,自己女儿居然有那么高的写作天赋,令报社都另眼相看。
出了报社门,陈玉兰双腿又麻又软,陈安陈民架着她走,她眼泪哗啦啦的往下流,擦了又擦,止也止不住。
望五津在晶报引起的是吃惊,陈安的另一个笔名空山灵雨,写的大漠英雄传,在小说月刊引起震惊,差点让楼下的办公人员以为发生地震了。
《珠光宝气》主要写豪门争斗、男帅女美的爱情故事,受众群体有限。
《大漠英雄传》打破传统武侠,开创了武侠小说新模式,让小说月刊众编辑耳目一新,恨不得把作者绑过来,日更十万字,让他们看个痛快!
作者文笔熟练,设定精彩且受众广泛,小说月刊的主编大胆预言,《大漠英雄传》会引起现象级的爆火,多方讨论后定下最低千字3元的稿酬,根据报刊销量逐步增加,最高不超过千字6元。
他们报刊稿费最高的作价就是千字6元,这已经是极高的水准了。
陈安、陈玉兰和陈民三个人互相搀扶,在十几个编辑的欢送下,离开小说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