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托梦
“怎么减少伤亡?”左丞相问道。
“丞相可派人到阳平县,劝说灾民分批次的转移到其他地方去,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灾民的伤亡。”陈平安说道。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果灾民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会不会对朝廷的其他地方的治安造成威胁,这样一来,岂不是对朝廷造成更大的威胁吗?”左丞相说道。
“这···,确实会有这样的风险,而且还有可能和其他地方的灾民混到一起,导致更大的冲突的爆发,但是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陈平安摇头说道。
“这样不行,如果真的是那样,朝局将会动荡,一个不小心就会有亡国的风险!”左丞相坚定的说道。
“在下有个问题想问一下丞相,还希望丞相能如实告知。”陈平安说道。
“陈大人请讲。”左丞相说道。
“如果在朝廷和百姓的利益之间,丞相您会怎么做选择?”陈平安问道。
“这···”左丞相有些为难的思索道。
陈平安没有催促,只是耐心的等着回道。
“我食朝廷之禄,定然不能辜负朝廷的厚爱,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当然也想为百姓谋取福祉,二者之间,我会尽量做到平衡。”左丞相打太极的说道。
“如果中间不能平衡了呢?”陈平安问道。
“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来只有忠臣名留于青史,哪里见过为百姓请命的闻名天下的!”左丞相说道。
“既然这样,那么丞相何须忧愁,同意陛下发兵镇压灾民便是,这样可以快速的解决动荡的问题,这样便不会引起朝局动荡。”陈平安说道。
“难道你也认为发兵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左丞相不敢置信的看向陈平安问道。
“发兵当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陛下同意拨粮,怎么还能出现现在的局面?”陈平安说道。
屋里面一阵沉默。
“哎!也只有这样了,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陈大人,那我就先过去商讨此事了。”左丞相起身告辞道。
“预祝丞相能顺利的将这件事情解决,以解朝廷的困局。”陈平安拱手说道。
“陈大人多休息,以后朝廷还有更多需要陈大人的地方。”左丞相说着,便急匆匆的走了。
看着左丞相远去的背影,陈平安摇头自言自语道:“史书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多写忠臣只是为了给天下的读书人洗脑罢了,为的是让这些人忠于统治者而已,如果史书写的都是为百姓请命的人,那么我想没有一个统治者是愿意的,作为左丞相的你不会不懂这些道理吧,既然懂这些道理,还是选择忠于朝廷,可见虚名累人啊!”。
晚上陈平安在自己的府邸找了一个偏僻的小屋,观察周围没有任何人监视之后,便布置起了阵法。
第二天的朝堂之上,一本发兵镇压灾民的奏折递到了大德皇帝的面前,上面有所有朝臣的签名,除了陈平安,毕竟陈平安在家养病。
“嗯,不错,兵者,国之大事也,唯有朝廷上下一心,才能克敌制胜,如今朝廷上下都同意出兵镇压,那么就按照你们的奏折执行吧。”大德皇帝欣慰的说道。
“不知陛下想何时发兵?”右丞相问道。
“当然是越快越好了!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们商讨了。”大德皇帝说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知道户部什么时候能将出征的粮食给准备齐全?”左丞相问道。
“加班加点的话,今天便能出库。”户部尚书从左边的队伍中站出来说道。
“此次出征大概需要一万兵马,这些需要从守卫京城南边的河热之地调兵,不知道兵部什么时候能准备好?”左丞相问道。
“下了早朝便能去调集兵马,明日辰时便能集合完毕。”兵部尚书从右边的队伍中站出来说道。
“不知道此次出兵的将领由谁担任?”兵部尚书问道。
“就派赵铁胆将军去吧,赵将军刚好在家赋闲,而他在边关的英雄事迹,寡人也是有所耳闻的。”大德皇帝说道。
“陛下英明!”众臣说道,身体一阵胆寒,但是心里都在想:“赵铁胆是出了名的残暴,赵铁胆的部队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管你是耄耋老人还是刚出生的婴儿,一律将其斩杀,而且听说他还将所有杀死的人的头集中到一处,震慑其他之人,所以有了外号‘赵无头’,看来这次陛下是下了杀心了啊,这次百姓就会安生好多了!”。
“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神仙给我说,让我赶紧带着一家老小逃离阳平县!”。
“我也梦到了,而且他还说什么朝廷会派兵来镇压我们”。
“我也是、我也是,神仙还说了,如果我们想活命,让我们转移之后去串联更多的灾民!”。
“对,而且还说只有这样,朝廷才有可能会给我们拨发赈灾粮食”。
“······”。
灾民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说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是听从仙人的知道,还是继续停留在这里等朝廷的旨意?”就在大家正在说关于梦的事情的时候,一个灾民说道。
“我觉得既然是仙人指点,那么我们不如就听从仙人的指示,朝廷会真的派兵也说不定啊。”另外一个灾民说道。
“派兵镇压我们?我们这么多人,难道朝廷会下的去手?毕竟把我们给杀了,就没有人给朝廷交税了啊。”另外一个灾民有恃无恐的说道。
“我觉得,还是听仙人的比较好,毕竟仙人不会骗人的,如果一个人做了这个梦,算是仙人开的玩笑,但是这么多人都做了同样的梦,说明仙人也不希望我们都出现意外。”第一个灾民说道。
“要走你们走,我是不会走的,说不定过几天朝廷的赈灾粮就到了,如果现在转移到其他地方,那前些日子冲突的血不白流了?而且我是不相信朝廷敢将我们赶尽杀绝的。”第二个灾民说道。
大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同意走的,回去召集自己的一家人,开始向着其他地方移动,他们三五家结伴而走,走向不同的方向,没有选择走的还是大部分人,他们依然停留在阳平县附近,等待着朝廷的赈灾粮食的到来。
几天之后,灾民离去了有四五成,便不再有人出走。没有走的一部分是年轻人想要出走,只是老人安土重迁,说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年轻人无奈,便只能也跟着留了下来。另外一部分是家里好几个孩子,怕一路上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还不如留下来,一家人整整齐齐的聚在一起,剩下的则是相信朝廷并不会做出这么没有人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