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虚心纳谏
公元六二七年正月十日
朝堂之上,唐太宗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情威严而庄重。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众臣,缓缓开口:
“众位爱卿,朕深知治理国家,非一人之力可为。因此,朕始终倡导求谏、纳谏,以期国家昌盛,百姓安宁。朕曾言:‘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然而,朕也深知,自古帝王纳谏诚难,众卿心怀忧惧,无人进谏。”
这时,杜如晦跨步而出,拱手道:“陛下英明,臣以为建立谏议制度实为明智之举。如此,朝廷的决策方能更加周全,避免偏颇。”
房玄龄紧随其后,补充道:“陛下,臣赞同杜大人之言。此举不仅能广开言路,更能让百官心系国家,共同为朝廷效力。”
长孙无忌则深思后道:“陛下,臣以为,谏议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确保谏言能够落到实处,真正为朝廷所用。”
众臣听后,心中各有所思。有的大臣心中暗喜,认为这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好机会;有的大臣则担忧自己言多必失,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的大臣则对如何提出有建设性的谏言感到迷茫。
李世民见状,微微一笑,继续道:“众卿不必过于担忧。朕建立谏议制度,旨在让百官直言不讳,共同为朝廷出谋划策。只要你们心怀国家,言之有物,朕都会虚心听取。”
他再次看向魏征,郑重道:“魏爱卿,你作为朕的谏议大夫,更应当直言不讳,为朕指出朝政之弊,为百姓谋求福祉。”
魏征恭敬地答道:“陛下放心,臣必当竭尽所能,为陛下进言献策,为朝廷尽忠职守。”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向众臣:“朕希望众卿能够抛开忧惧,畅所欲言,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出谋划策。朕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朝必将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众臣纷纷低头,表示领旨。
唐太宗李世民又缓缓开口,声音洪亮而威严:
“众位爱卿,朕今日还有一重大之事宣布。我国律令,乃治国之基,安民之本。然时移世易,律令亦需与时俱进,以应国家之需要,百姓之期盼。”
他微微一顿,目光转向一旁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继续说道:“因此,朕决定命长孙无忌爱卿,会同学士、法官等人,共同商议,重新议定律令。”
长孙无忌闻言,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领旨:“臣长孙无忌领旨,定当竭尽所能,与学士、法官等人共同商议,确保新律令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民意。”
李世民继续说道:“朕相信,在长孙无忌爱卿的领导下,学士、法官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制定出一套更为完善、更为公正的律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朝堂之上,当唐太宗李世民宣布重新议定律令并推行新律令的提议时,众官员的反应各异。其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等人坚定地表达了他们的支持。
长孙无忌作为吏部尚书,首先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地说道:“陛下,臣坚决支持重新议定律令的提议。律令乃国之重器,与时俱进,方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臣愿领命,与学士、法官等人共同商议,制定更为完善的新律令。”
房玄龄紧随其后,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陛下英明,臣亦支持推行新律令。律令的完善与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臣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定能制定出一套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民意的新律令。”
杜如晦则是深思熟虑后,缓缓开口:“陛下,臣亦支持新律令的推行。改革律令,不仅是对旧有制度的革新,更是对百姓福祉的负责。臣愿尽微薄之力,为新律令的制定贡献自己的智慧。”
魏征则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臣以为推行新律令乃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旧有律令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唯有改革,方能确保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臣将竭尽所能,为新律令的推行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朝堂之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这几位重臣对新律令推行的坚定支持,无疑为这场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们的声音如同春雷般震撼人心,让原本蠢蠢欲动、准备反对的江南氏族官员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江南氏族官员们,他们本自恃其氏族地位和影响力,对新的改革持有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然
而,当他们看到连这些朝中重臣都如此坚定地支持新律令时,他们意识到反对的阻力将会异常巨大。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低头同意,不再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
李世民见众人低头同意,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于是,他宣布正月十四早朝上朝商议具体法律改革事宜,并让宦官宣布退朝。
随着宦官一声令下,朝堂之上的官员们纷纷起身告退。
他们心中虽然各有想法,但都对即将到来的法律改革充满了期待和不安。然而,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明白这场改革将给国家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