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改元贞观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腊月的初一
寒风凛冽,吹散了长安城上空的最后一丝暖意,预示着冬至的脚步日益临近。
此刻,已非“寒风刺骨”所能形容,而是冰霜彻骨,寒气逼人。李世民身处这深宫之中,亦能感受到外界的严寒。
四更三刻,天边尚未泛出鱼肚白,李世民便在长孙皇后的细心服侍下,穿上了厚实的衣袍,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长孙皇后温婉贤淑,她轻手轻脚地为李世民系好衣带,又细心地整理了他的朝服,确保一切都显得庄重而得体。
随后,李世民在宦官和侍卫的簇拥下,步出了寝宫,朝着太极殿的方向行去。沿途的宫灯在寒风中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芒,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然而,这暖意却难以驱散周围的寒气,反而让人更加觉得寒冷。
太极殿前,文武百官已经列队等候。他们或裹紧衣袍,或搓手取暖,都在努力抵御着这刺骨的寒风。
侍者高声呼喊:“入朝!”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在空气中回荡着。这声呼喊如同一道命令,让人们的神经瞬间紧绷起来。众人纷纷整理衣装,神情严肃地朝着朝堂走去。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长安城仿佛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锦袍。李世民,那位英明神武的君主,坐于金銮殿上,目光如炬,望着殿下的众臣。
李世民轻咳一声,打破了殿中的寂静。他缓缓地开口,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深沉:“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操劳,励精图治,为的就是让大唐江山更加稳固,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因种种事宜繁忙,一直未能定下年号,以昭示天下。今日召见诸位爱卿,便是为了此事。”
众臣闻言,皆肃然起敬,屏息凝神地聆听。李世民又道:“朕前几日翻阅古籍,读到《易经·系辞下》中的一句‘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贞观’二字,寓意深远。它代表着朕的统治理念,要正大光明,以正道示人。朕希望大唐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便是朕定年号‘贞观’的初衷。”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寂静。众臣皆被李世民的宏伟志向所震撼,他们纷纷起立,向李世民行礼,表示赞同与支持。
李世民微微一笑,挥手示意众臣坐下。他继续说道:“‘贞观’之年,朕希望与众卿一道,励精图治,开创大唐盛世。我们要以民为本,以国为重,让大唐的繁荣昌盛,永远流传于后世。”
众臣齐声应诺,表示将竭尽所能,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
端坐于金銮殿上,目光如炬,审视着满朝文武。李世民微微颔首,语声沉稳,宛如金石落地,道:“礼部,尔等须与李老进行深入的交流,务必确保祭祀大典之各项事宜完善无遗。”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感皇帝之威严,礼部侍郎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深知此次祭祀大典之重要性,关乎国运昌盛,关乎百姓安宁,更关乎皇权的稳固。他急忙出列,躬身施礼,道:“陛下圣明,臣定当竭尽所能,与李老精诚合作,确保祭祀大典之圆满成功。”
李世民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深知礼部侍郎之才能,更知他之忠诚。他微微颔首,继续道:“祭祀大典,乃我朝之重事,关乎天地人神之和谐。尔等须以诚心诚意,敬畏天地,敬重神灵,方能得到神灵之庇佑,国家之昌盛。”
礼部侍郎闻言,心中更是敬畏。他深知皇帝之期望,更知自身责任。他再次躬身施礼,道:“陛下教诲,臣铭记在心。臣定当尽心竭力,与李老共同商议,确保祭祀大典之各项事宜完美无缺。”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视满朝文武。他深知,只有君臣一心,才能共创大唐之盛世。他微微颔首,道:“好,朕便静候佳音。尔等退下吧。”
众臣闻言,皆躬身施礼,退出了金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