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使者
景曜门内
使臣车队刚准备驶出城门,突然,守城士卒远远地望见一支突厥车队缓缓驶来,车旁跟着几个侍从。
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让守城士兵警觉起来,他们立刻高声喝道:“来人止步!报上名来!”
车队中的一人骄横地回应道:“吾乃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之使者,奉可汗之命特来拜见贵国国君,共商大事。”
听到“突厥”二字,守城士兵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
此时,正准备出城的使臣也察觉到了异样,他猛地挥手,示意身旁的将士将那名突厥使者的嘴巴捂住,并严厉地命令道:“区区突厥使者,竟敢如此无礼!给我拿下,待我向陛下禀报后再做定夺。”
使臣心中暗自庆幸,还好及时制止了这名突厥使者的嚣张行为,否则若让城中百姓得知此事,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被捂住嘴巴的突厥使者仍在不停挣扎,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试图反抗。
一旁的将士见状,果断地将他一把扔进车内,并快速封锁了车队,不让其有任何逃脱的机会。
这一幕引起了周围路过的百姓和商贩们的注意,他们纷纷驻足观看,但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有些人看到突厥使者被制服,还误以为是大唐军队在展示威严,便哄笑起来。
然而,这些普通百姓并不知晓,眼前这场看似普通的冲突,实际上预示着一场关乎两国关系的重大事件即将发生。
马车如疾风般疾驰,在太极殿前戛然而止。殿外,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魏征五人正热议着朝堂之事。
见使臣马车驶来,李靖面露责备之色,正欲开口质问。
未及开口,只见将士从车中抛出一名突厥人,此人正是突厥使者。
使臣急忙解释道:“这是突厥使者,在途中有些误会。”言罢,五人皆惊,宦官见状,亦忙不迭地奔入后宫,向李世民禀报。
五人走向使者,见其头破血流,浑身是包,便知是某位将士借故殴打所致。
将士取出使者口中异物后,使者望着面前身着官服的五人,眼神中满是恐惧,却仍叫嚣道:“可汗不会放过你们的,竟敢如此对待使者!”五人相视无言,气氛顿时紧张。
此时,李世民正在后花园思索下一步举措。
忽见一宦官连滚带爬而来,李世民本欲斥责,却见宦官直接跪地,气喘吁吁地禀报:“陛下,突厥使者已被抓回。”
李世民闻之,即刻起身,迈向太极殿,宦官也顾不得衣袍脏乱,匆忙跟上。
太极殿内庄严肃穆,李世民端坐在大殿之上,他身旁环绕着一众重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魏征。此时,大殿中央还站着一名伤痕累累的使者。
使者怒不可遏地高喊道:“你们竟敢如此对待东突厥的使者!”
魏征眼见这使者如此嚣张跋扈,实在难以忍受,随手抄起一件物品就塞进了使者的口中。
使者顿时发出一阵呜咽声,但很快就安静下来。
李世民开口道:“东突厥的使者啊,如今是否可以好好说话了?”
使者战战兢兢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不敢再放肆。李靖见状,伸手将使者口中的异物取出。
使者这次不再大声叫嚣,而是低声说道:“我此次奉命前来,乃是转达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的旨意。我们可汗已经率领十万精锐骑兵抵达渭水便桥,希望唐军能够尽快作出决定,究竟是要开战还是求和。”
李世民听后,眉头微微一皱,陷入沉思之中。
他深知东突厥此番来势汹汹,若处理不当,恐怕会引发一场恶战。
然而,眼下唐朝国内尚未完全稳定,贸然开战并非上策。
六个人互相对视着,尽管被十万骑兵所震撼,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李世民开口道:“我大唐乃是堂堂大国,区区十万骑兵何足挂齿!你信不信朕能让他们来得去不得?”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威严,直击使者的内心。使者顿时吓得双膝跪地,连连叩头。
李世民见状,示意使者停止,继续说道:“我大唐一向是礼仪之邦,理应以和平解决问题为上策。希望使者转达给你们可汗,朕将会亲自前往渭水与其商议此事。”说完,他便沉默不语。
使者连连点头,表示遵命。李世民吩咐道:“来人啊,给使者上药包扎伤口,并赐予一匹千里良驹,让他速速返回复命。”
使者听到可以离开了,赶忙磕头谢恩,转身离去。
使者离去后,李世民沉声道:“此事看来唯有求和了。然需虚张声势,吾乃大国,彼不敢轻易试探。”
房玄龄附和道:“陛下于危急关头想出此计,实乃妙计。”众人齐声应和。
李世民面上虽有笑意,但更多的是忧虑。他言道:“明日早朝再议此事,诸位重臣先行回府吧。”
五人遵命,纷纷告退。李世民亦转身往后宫而去,心中却仍在思量着如何妥善解决这一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