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求知》
翰林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殿堂,这便是翰林学士们日常办公之所。殿堂内,陈设简朴而不失雅致,桌椅摆放整齐有序。
墙上挂着历代名家的字画,笔力遒劲,墨色淋漓,彰显着翰林院的文化底蕴。殿堂的中央,是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以供翰林学士们随时书写。
在殿堂的两侧,分别设有书房和藏书阁。书房内,书籍琳琅满目,分类摆放得井井有条。翰林学士们在此研读典籍,钻研学问,为朝廷的决策出谋划策。藏书阁则收藏着珍贵的古籍善本,卷帙浩繁,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翰林院还设有休息室和茶室,布置得温馨舒适,供翰林学士们休息放松。茶室内则茶香四溢,翰林学士们在此品茗论道,交流心得,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但是此刻茶室中翰林院的学士们此时相互传阅一份典籍,虽然现在处于庆元党禁,各种儒家流派显学处于收到打击,但世面上还是流传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学术典籍。
“这格物篇别开生面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
“没错,虽然取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但是又不太一样”
“昭文兄,我认为《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此言意在教诲学子,须从观察事物细微之处入手,以求洞察天地万物之本质,进而悟出人生之真谛,修得内心之纯净”
“没错同意,此乃我儒家修身养性之要义,注重内心的自我修炼与道德境界的提升”
“说得好!”
“果然不愧是家学渊博”
此话一出引得众多翰林学士连连赞叹。
突然其中一个人皱着眉头说道:“这岂不是道学经义,难道瀚文兄是道学流派,所以写的这本书”
“我就说嘛,我看许汉文就是伪学之党的人,对当今朝堂和不满”
“哼!他这是居心叵测,我看许汉文甚至和赵汝愚有关”
“嘶!”周围的人听到这话倒吸了一口冷气,赵汝愚是谁那可是庆元党禁中一个禁忌词,当今官人发动党禁主要目标就是他。
宋尘见同僚惊恐看向自己,微微有些得意,说实话他就是看不上许仙,身为庆元二年一甲一等状元,起步就是从六品,短短的三年也就是庆元五年,现在已经是正五品,这实在是让他羡慕嫉妒恨。
要知道他也是一甲进士还比他早进入官场,到现在也只不是正六品,这怎么不让他嫉恨,明明自己到处攀附关系竟然晋升速度还比不上这个后辈。
许仙写的这本书,他没怎么看毕竟刚刚只是听同僚们讲了一下,但是一听到“格物致知”他瞬间打了一个激灵,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毕竟现在庆元元年党禁主要打击的就是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党禁牵扯的人非常的多,上至中书门下省及尚书门下六部等高官,下至民间众多儒家显学。
所以现在很多官员中道学是个非常敏感的词,一不小心就容易惹火上身。
宋尘恶毒的嘀咕道:“让你出风头,这次栽进去别想再爬出来,就算不被下狱也得脱掉这身官府,现在谁不知道程朱伪学,现在当今官家和韩相最忌讳这个”
正待他继续扣帽子的时候,与许仙交好崔昭文直接挺身而出呵斥道:“格物致知,本就是《大学》中而来,而不是程朱伪学专用,难道我儒家中四书五经也是伪学吗,是不是还要把大学中八条目中格物,致知两篇删掉,我看你就是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说得好昭文兄,宋尘你我同一届,我记得我们进士科会考的经义中有摘自大学格物篇文章内容,难道你是想说当时太上皇和诸多朝堂高管也是伪学中人”
其中一个翰林学士冷着脸站了出来,直接怼了过去。
听到这话,宋尘脸色涨红,手指颤抖指向道:“简直一派胡言,你这是血口喷人,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怎么不是一回事,我看你就是嫉妒汉文兄“
”汉文兄虽然升迁快,但是我却十分佩服汉文兄,以他的才学配的上”
那人好不退让再次怼了回去。
“是呀,宋尘你刚刚这话太重了,现在怎么随便扣上伪学的帽子呢”
“对呀,这话可不能乱说”
“现在党禁风波这么严重怎么能随便乱说呢”
在场的翰林编修和翰林讲读学士开始开始纷纷的说话,毕竟庆元党禁谁让人不畏惧,在场的没有一个是傻瓜知道宋尘那恶毒的心思,这让在场的众人心有戚戚,谁都害怕被人突然破这么一个脏水。
崔昭文见到同僚这样心里松了口气,接着冷哼一声道:“我看宋侍讲文章还是读少了,如果真的对汉文兄的《求知》有异议的还是先好好读读吧”
“不过就是不知道,这几年学问是否和品级进步了,如果通读《求知》遇到疑惑可以相互讨论”
宋尘一听鼻子差点气歪了,现在不光是说他诬陷同僚品德有问题,现在更是讽刺他学问短浅,他双眼紧紧地盯着他,眼中的怒火仿佛即将喷薄而出。
但是看了下周围没有一个和自己站在一块的,周围的同僚要么鄙夷的看着自己要么下意识和自己拉开距离,他知道刚刚这是犯众怒了,刚刚太过心急直接把心里的那一点心思全暴露出来了。
宋尘翰林袍服大袖下拳头使劲攥了攥,努力平息了下胸中的怒火,冷哼一声甩了下袖子直接离开了这里。
在场的翰林学士和编修看着他刚离开门口一声哄笑,显示着对他的鄙夷。
“不理他了,我们接着拜读一下汉文兄高作”
“对对!”
“这里面好多观点虽然乍一看有点离经叛道,但是仔细这么一琢磨但好像又符合圣人讲的大道”
“他里面提到的一个词,非常有意思”
“你说的是不是“生产力””
“没错,这个词一品味,好像对民生,粮食,赋税,劳逸,商物等有了一个关联的赋予”
其中一个年轻的翰林编修,听到两人的讨论忍不住插嘴进来。
“我倒是觉得,道在器中这一段更加让人耳目一新,对技艺小道有了新的看法,但讲的又不是技艺等物,可又无法描述,我觉得这一段非常的重要,甚至是格物篇的核心”
年轻的翰林编修忍不住挠了挠头,看着里面的文章越看越兴奋好像是打开时新的世界,那是一块未知的处女地,明明已经看见了但站在门口进不去。
虽然此时庆元党禁对道学打压,但是这个时期受限于传统儒学的衰败,各种流派的思想冒了出来,民间的学术呈现出百花争鸣的状态,虽然还是儒家为主。
但儒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儒学都分为孟儒和荀儒,进入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变成了董儒。
董儒又把阴阳家,道家装进去,后期帝王改造下又把法家内核塞进去,反正儒家一直在变每一个朝代儒家都是不一样的,汉末三国后儒家式微,到魏晋时期儒家彻底不是显学了,黄老清谈占据了主流,又有佛门进入,这个时期儒家差点消失掉。
然后经过起起伏伏,期间吸收流派思想在南北朝恢复,然后再隋唐占据主流,然后唐朝后期儒家又式微经过韩愈改造后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力量,然后五代十国儒家更是惨的不行,然后又到大宋,期间儒家内部又有各种流派出现,所以说儒家那一套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要说不同的王朝就算在同一个朝代初期、中期、后期的儒家的思想又是不同,可以说儒家到现在还能占据主流也是一直在变化适应时代,吸收百家的思想化为即用。
后期一说百家争鸣消失了可惜,但是疆域的统一必然伴随着思想的统一,这都是历史的必然性,汉武只是罢黜百家,不是消灭百家,百家的学说进入了儒家体系中去。
但是有个特点只要是天下局势不好的时候,就是儒家衰弱的时候,从汉代到到大宋这偏安一隅,毕竟作为显学竟然保证不了国家的昌盛,肯定会引人质疑和思考。
这也就是现在南宋学术非常的宽松,呈现出百花争鸣的姿态的原因,所有的有学志士都看到了危机都在求变。
士大夫阶级只要不侵犯他们的利益,他们对这些还是非常的开明的,其实不只是士大夫阶级,只不过现在是士大夫阶级是官僚和地主,如果是别的利益集团也是一样。
甚至还不如士大夫阶级,他们还有传统的道德规矩在身上。
刘子峰对于翰林院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他那高作《求知》着作完成后,就直接找了个书局刊印了,当然一开始是卖不出去了的。
毕竟一点名声都没有,这又不是什么小说话本,关于七侠五义神仙鬼怪的,但是刘子峰不着急知道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在经过这几年的讲学,此书的名声逐渐开始流传开来,至少在临安有了一定的名气,甚至让不少士林中人称一声学问大家。
现在今日轮到他休息了,他又开始了讲座,毕竟他这状元的身份还是非常的管用的。
走进求知书院讲堂中,众多来听讲的读书人齐声道:“先生好!”
刘子峰微微一点头,看着百十号人,满意的点了点头,看见今天出现了几个陌生的人,心道:“这就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