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案件结束
汉东省高院、检察院和公安厅的代表加上祁同伟一起在开会。
周检察长翻了翻文件,他手上其实就是目录,证据和其他文件加起来有几个大箱子,确认了没什么遗漏之后就开始发言了。
“梁书记,我们检方已经做好证据链的完善,确定可以准备起诉事宜了。”
梁群峰这边看向法院方的代表,对方也看了看自己手上的资料。
“按照现有的证据链,可以确保十八名嫌犯被定罪,暂定四名主犯,一共十四名是死刑立即执行,剩下四人以十五年到五年不等。”
有期徒刑的这几个人,都是确定只是起到了协助作用,并没有参与抢劫,而是窝藏和其他等行为。
不过并不包括袁大清,他明明白白亲手杀死了两个人,就算其中有胁迫成分,但是中后期他是取得了张俊的信任,并成为了骨干成员的。
“其中三名嫌犯,将会在邻省某市和我们同步进行审理,确保团伙所有人同时定罪。”
梁群峰:“很好,和当地法院的沟通一定要保持畅通,安排专人进行文件传真,这次的审判全国瞩目,一定要做妥善了。”
公安厅长胡援朝代表公安线讲了一大堆这边的工作准备。
坐在角落的祁同伟失去了耐心,一堆吃干饭的在上面说些冠冕堂皇的屁话,办案的时候法院一方就十分不配合,等人都抓齐了,上面部委派了好几个领导过来开会,他们又来了积极性,导致祁同伟对他们十分不耐烦。
会后。
祁同伟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公安部的法制局的局长就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祁同伟抓着这个机会疯狂给汉东的政法干部上眼药。
“黄局长,汉东的政法线简直一团乱麻,这么大的案子,检方还算好,一直配合。
法院那边的蠢货,就一直指手画脚,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说实话,前面我找他们商讨罪名,研究证据链,就派来几个小虾米过来。
直到最高院的人过来,他们突然就来积极性了。”
黄局长身份特殊,是公安部重要内设机构的负责人,也就是这个案子实在重要,不然也不会让他亲自下来,也正是身份特殊,他不能随意表态。
“慢慢来吧,这次的案子历经几个月,总算要结束了,转交给检方的程序你得继续盯完。
部长来之前跟我说,要在二月份底确保移交完成,四月份要正式上庭。”
祁同伟给黄局长续上茶,同时拿出华子,给黄局长递上一根烟。
“这些都不会有问题,这两天我们这边就能完成后续移交,部长有没有提到怎么奖赏我啊?”
黄局长笑了笑,伸手制止了祁同伟想给他点烟的动作。
“你啊,好好沉淀两年吧,如果不是这个案子。
你在京州市局这个位子都很难坐,汉东省的领导不是一次两次到上头说你这个小毛孩,在京州搞风搞雨。”
祁同伟当然能想象到,梁群峰他们这几个月可一直没有闲着,不断给京州市局搞些小动作。
寒战行动的一些争议点,也被梁群峰他们几人拿到京城这里说,那里说。
暗中掀起了不少风波,直到祁同伟办下了张俊的案子,让梁群峰评价祁同伟这个小毛孩的论调,彻底失去了市场,上头好几个大领导都做出了批示,对祁同伟进行表扬。
祁同伟知道,这时候,才是他真正坐稳了京州市公安局的位置,黄局长说的也十分有道理,好好沉淀两年,正厅级的位置是肯定缺不了他的。
但是他们这些外人并不了解梁群峰这个人,他是一个老赌徒,在这届到期下台之前,他肯定会搞事的,为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出最后的努力。
这就是前世的老岳父啊,祁同伟太了解他了。
“不是我这个小毛孩,京州早就乱成一团粥了,街头上这么多黑恶势力。
如果不是我果断开始严打,抓了那么多人,这个年就很难过。”
黄局长脸上带着轻松的微笑,翘着二郎腿,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闻着香烟,却不点燃。
“你啊,好好做事,上头领导都看着呢。
汉东这样的局面也不会延续太久,做好自己的事,别主动闹事,静等变化。
我得先回去了,好好干。”
黄局长和祁同伟握手之后,就在一大帮人的簇拥下回京城去了。
赵东来正在张副局长的住处一起喝酒,他们二人的私人关系相当好,后来的沙瑞金就是张副局长介绍给赵东来认识的。
此时电视里正在播放张俊案件的进展,案件已经进入审判阶段了。
“汉东省新闻卫视电视台报道。
1999年4月2日,张俊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分别在汉东省京州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公开开庭审理,以张俊为首的犯罪集团18名被告人受到了法律的审判。
据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张俊单独或纠集李泽君等人,在渝、湘、鄂等地大肆进行有组织、有预谋的持枪抢劫、故意杀人犯罪活动,制造了渝“6·19”抢劫银行杀人案、某市“9·1”抢劫运钞车杀人案等一系列特大恶性案件,致使20余人死亡,多人受伤,抢劫各类财物价值人民币数百万元。公安机关经过严密侦查,于2000年9月至12月在汉东省京州市、某省某市等地将张俊、李泽君等案犯全部缉拿归案,彻底摧毁了这个作恶多端的犯罪团伙。
除张俊拒绝法院为其指定的律师,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其他被告人都各自委托或由法院指定的律师作为辩护人进行了辩护。法庭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被告人最后陈述。公诉机关举示了大量物证、证言、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等证据,张俊、李泽君等对自己犯下的抢劫、故意杀人、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等罪行均供认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