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古代农家子科举6
翌日。
林家庄村口。
李家三口加上林子轩,坐着马车去了林子轩的老家。
这个村子都是大都是姓林的,每家每户都沾亲带故,而林子轩家就在最外边。
林子轩依循着记忆中的路线,往家中赶去。
李慈夫妇坐在马车里面,李弘文赶着马车,林子轩坐在另一侧指着路。
“这我说是谁呢?原来是子轩回来了啊!”
说话的是他的一个婶子,也就是他父亲兄弟的老婆,不过是表兄弟的。
“婶子,你知道我爹在哪吗?”
林子轩下马车问道。
“我刚刚看到你爹在地里干活呢。”
这个婶子看着面前的马车,离得远远的,好像看珍稀动物般,不敢向前。
也是,对于农村的农民来说,马车可是稀罕物,那是城里人才能用的起的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
“麻烦婶子帮忙叫一下我爹,就说我老师来家里拜访了。”
林子轩微笑回道。
“好嘞,你放心,交给你婶子。”
婶子的拍着胸脯说道。
她听到这话显然被吓了一跳,原来是林子轩的老师,那可是位举人老爷啊,论社会地位、影响力、声望跟平民完全不是一个阶级。
在乡下,童生、秀才都是了不得的人物,更别提举人老爷了。
如果附近的地主老爷知道了,恐怕都要来林家庄拜访这位李山长了。
画面一转。
“林石头林石头你儿子的老师过来了,还不赶紧快点回家。”
婶子紧跑慢跑到了林子轩家的田地,大声向地里的农作的黑影喊道。
“什么?”
“我儿子怎么了?”
一个浑厚的汉子声响起,很是焦急的问道。
“啊?你儿子没事,不过你儿子领着他的老师去你家了。”
婶子赶忙解释道。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那我赶紧回去了。”
说完,林父转身又想了一下,把还在干活的林家大哥也拉了回去,一起往家里走去。
片刻,两人回到家中。
李家夫妇坐在客厅的座位上,李弘文牵着马儿去找地方喂草料去了
林父和林家大哥看着门前的一辆珍贵马车,没敢摸一把。
“爹,我回来了。”
“大哥”
林子轩看到自家老爹和大哥从门外进来,顿时高兴的冲着老爹喊道,紧接着又叫了一声大哥。
“轩儿,你回来了。额怎么这么黑了?”
林父看着眼前的黝黑少年,嘴角都是微笑和满意,但还是奇怪的问道。
“爹,这是儿子已经在外面游历一年,风餐露宿的,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就好了。”
林子轩面露冷汗应道。
他心中想着,这是能有多黑?怎么人人见到都要问上一句。
李家夫妇坐在客厅的座位上。
看到林父回到家里,李慈起身笑着问道。
“林老哥,好久不见啊!”
“好好好,多亏有先生这么费心费力的教导轩儿,他才能有现在的成绩啊。”
林父不好意思的说道,要不是早些年拜师李慈,林子轩现在读书恐怕都是问题,更别说能否还继续往后参加科举考试了。
李慈是他林家的恩人呐。
林父大字不识一个,这话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学来的,说的还挺像模像样。
“哈哈,主要还是轩儿自己天赋高,又知道勤奋学习。”
李慈笑着回道。
“老哥,这次是有重要的事情和你们商量啊。”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坐下。
李慈示意林子轩关上房门。
林子轩无奈一笑,转身就把房门关上。
“林老哥,是这样”
李慈把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经过一段时间消化,林父终于明白了。
原来这是打算在他们土地上做试验,看看这海外的种子到底在本地能不能产这么多粮食,也好培育新的种子。
就算给朝廷献出这等珍贵的种子,也得要验证一下具体产量。
“好好好,没问题。”
林父和林家大哥赶忙拍着胸脯,激动的回道。
如果这种作物真的能有如此高的产量,那天下所有的农民都将会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能参与这种事情,他们自感十分荣幸,那是一个兴致勃勃、干劲十足。
而且,他家的农田还不用缴税,没有这么大的负担,毕竟家里有个秀才,有一定的田地免税的资格。
“这事情还没确认之前一定要保密,不能告诉其他人,仅限咱们这几个人知道,万一泄露出去,被敌国探子发现”
李慈严肃的看着眼前的林父林母和林家大哥道。
说完,林父林母、林家大哥露出欲言又止的神情。
“这事瞒不了俺家大儿媳妇,毕竟还要每天生活在一起,隐瞒一天两天还可能,但要隐藏那么久不现实啊。”
沉默片刻,林父林母低头思考一下说道。
林家的大儿媳妇回家探亲去了,这几天都还没回来,也不能让人家觉得回一趟家,家里人都瞒着她事情。
再说了他们也不是专业的演员,针对外人还成,毕竟别人也不能天天跟着你。
自家人相处这么久了,各种生活习惯和轨迹都习惯了,稍微的变化都能察觉出异样。
站在林家大儿媳妇角度一想,我回家探个亲,几天后一回家,怎么感觉家里人人有事瞒着我,那我不得怀疑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比如有小三了?
这可不兴想啊,家和万事兴。
他们可不想弄的家里生疑。
“老哥,自然不能瞒着你家大儿媳妇。”
李慈汗颜的说道。
经过探讨,种植的事情就交给林家处理了。
李慈本来也想待在林家附近,亲自参与种植,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还是不添乱的好。
但是经过在路上的深思熟虑,他明白这是不现实的,但是他还是打算亲自来林家,好好嘱咐一下林家父母。
在林家这里也没有他住的地方,倒是可以住林子轩的屋子,但是乡下条件差,能不能适应还是个问题。
如果新盖个住所,倒是花不了多少钱,但反而大张旗鼓的,更容易让人怀疑。
况且,最主要的是他还要去书院教书,也不能就这样放下书院的那么多学生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