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抗齐联盟击败恶齐,名将乐毅认祖归宗
乐毅出自于子姓,与我戴氏同宗。少年时乐毅就特别喜爱读兵书,常常推演兵事。乐毅祖居魏国,出生于中山国,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国后,他就成了赵国人。其先祖乐羊本是魏国的大将,因此乐毅也到了魏国为官,但并不得志。后听说燕昭王向天下招募贤士,乐毅就趁出使燕国的机会留下来做了“亚卿”,也就是中级官员,逐渐得到了燕昭王的信任。
齐国占领燕国,燕国一度遭到灭国后,齐又连续击败了楚、魏、秦等国,正处于国家的巅峰期,此时的齐湣王骄横狂妄到了极点,竟然于公元前288年自称为东帝,引致诸国的声讨。燕昭王与齐国有灭国之恨,乐毅到赵国考察一番之后,认为自己立功灭齐的机会来了,策略就是联合诸国共同抗齐。得到燕国的抗齐意愿之后,我马上派惠昭出使了燕国,表达了宋国抗齐的决心,燕王自然大喜过望。惠昭在燕国逗留时,又意外得知燕相国苏秦正在鼓动齐国攻灭宋国,目的是引起诸国对齐国的仇恨,却把宋国作为了牺牲品。惠昭这个“外长”处理随机事件的能力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他拜见苏秦,与苏秦探讨了目前的形势,坦言一旦齐国占领了宋国这个富庶的国家,其国力就会大增,将来更会成为诸国的祸害。如此,燕国这样的弱国就更不是齐国的对手,燕国的灭国悲剧可能还会重演。惠昭坦言,统一大势是难以阻挡的,苏秦的合纵方略也只能拖延统一的进程。惠昭对苏秦的合纵方略的效果提出了质疑。惠昭对合纵非常熟悉,他的父亲惠施就是一个合纵大师,生前就力推合纵以对抗秦国,并成为诸国合纵的组织人。因为诸国联盟并非铁板一块,想把他们融合起来形成合力非常困难,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使合纵联盟成为一盘散沙。秦国每一次成功破解合纵联盟的办法就是如此。但以惠昭一己之力说服苏秦放弃合纵恐怕很难,这可不是一时能解决的,这件事只能放到以后再去考虑。按照我所知道的苏秦,他后来到齐国做了燕国的间谍,被齐国贵族杀害。我决定找合适机会亲自会见苏秦,与他聊一下天下大势,最好能把此公网络到宋国为官。鬼谷子的学生,的确是一位大才呀!以己身为代价,多有不值。我立即有了一个动作,我派人到齐国都城临淄散布消息,说燕国有奸细要说服齐王进攻宋国,目的是让齐国得罪所有的诸侯国,以避免齐国对燕国的进攻。我相信苏秦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会打消去齐国做间谍的想法。客观上来讲,此举也是救了苏秦的性命。
公元前286年春天,经过我们共同斡旋,秦国、赵国、魏国、韩国都表达了联合讨伐齐国的愿望,楚国后来也表示愿意参加抗齐联盟。于是,各国都派出了军队,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举燕国之兵力,赵、楚、韩、魏、宋也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乐毅,由乐毅统一指挥联军攻打齐国。宋军出发之前,我对戴不营说道:“宋军此次一定要展现出我们最好的军事能力,让列国看到我们的实力。”戴不营深刻领会了我的意图,号令三军一定要纪律严明,作战有力,让列国不敢小觑我们宋国,以消除诸国对宋军的疑虑,毕竟弱国无外交,军事上也被人瞧不起。我交给戴不营一个锦囊,要他当面交给乐毅,这个锦囊关键时候能救乐毅将军的命。
本应发生于公元前284年宋国被灭之后联合打击齐国的济西之战,就这样提前打响了,对宋国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保国之战。此战胜,就能避免宋亡于齐的命运。齐湣王骄横狂妄,根本不相信诸国能联合进攻齐国。等到乐毅率领大军攻入齐国境内时,齐湣王才漫不经心地任命触子为将,统领齐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此时联军已经摆好了阵势,等待乐毅将军出击的命令。齐国这几年虽然强盛,实际上是在穷兵黩武中度过的,军队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齐湣王为了激励士兵,总是在战斗部队的后方设立督战队,士兵无故后退就要被杀头,甚至以刨祖坟相威胁,这导致齐军将士离心,毫无斗志。因此在联军的打击下,齐军一触即溃,主将触子也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败军退守都城临淄,齐军遭受大败。在济西之战中,宋军派出的兵员并不多,但战斗最为勇猛,任务完成得最好,这使得联军对宋军刮目相看。
齐军主力被联军消灭后,韩军撤退回国,秦军以帮助宋国练兵、保护北境为名,暂时驻扎休整,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这是后话了。魏、楚、赵军各自收复被齐国占领的失地。为了防止魏、楚等国趁机偷袭我国,戴不营将军立即撤兵回防,占领了以前被齐国掠夺的宋国北境城邑。魏军见宋境无机可乘,只好退兵回国。此时的乐毅,率燕军继续向临淄实施战略追击,聚歼齐国败退的残余势力。但我知道,这次乐毅的胜利成果很大,陷入的泥淖也会很深,甚至在数年里都不能从齐境抽身。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攻进齐国都城临淄,将齐湣王赶到莒邑(今莒县)据城固守。此后的数年里,乐毅占领了齐国七十二座城邑,把这些地方划归燕国,实行郡县管理,齐国仅剩下莒邑和即墨两座城市。就在此时,楚顷襄王派楚将淖齿率兵进入齐国莒邑周围,杀掉了齐湣王,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去的淮北土地。这给宋、秦商定的在莒搞事建立根据地带来了一些变数,只能徐徐图之。但宋国的灭国之难已经避免了。
济西之战后,公元前286年夏,秦国又派出司马错统兵进攻韩魏两国,占领了韩魏的大片领土,并在巴蜀地向南拓展。此后的数年里,各国之间展现出的合纵连横局面,使整个中国更加混乱。看样子,一统大业的前奏,就要来临了。我要把收服苏秦列入议事日程了。
公元前279年春天,燕昭王去世,其子惠王被立为新君。我知道,乐毅将军很快就有他的最好归宿了。燕惠王并不待见乐毅,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统领齐地燕军,并欲将乐毅召回国内。不久,齐国得以复国。乐毅明白回到燕国后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才想起我给他的锦囊。他打开锦囊,只见里面写着:“燕新君立,大将遇险,同为子姓,宋国可容。”要知道这个锦囊是数年之前就有的,对乐毅将军的未来境况预见极其清晰。乐毅看后大惊,直接从齐境赴宋国拜见了我。乐毅将军与我讨论了未来的天下大势,非常信服我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本来欲要投奔赵国的他毅然决然留在宋国辅佐我完成一统大业。作为子姓的乐毅,也算得上商族后裔,名副其实认祖归宗了。我把陶邑之地作为乐毅的食邑,封其为定陶君,一方面让他镇守此地以牵制秦人;一方面命乐毅在宋北境与秦共同练兵,作为未来统一天下的根据地。不过这是后话了。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