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酒桌上攀扯的无效社交
从一个山村来到这座大都市,娄从慢慢习惯了这里灯红酒绿的生活,工作之余,喜欢吆五喝六,约上一些同事一起喝酒咵天。
“到了没,我收拾一会就打车过来,还是那家羊肉店,现在三伏天吃点羊肉火锅正好,再加点啤酒饮料。”
朝着电话嚷着,娄从便在路边叫了辆的士,往从前去过的羊肉店奔去。
九点多到店,再坐在一起吃点店里花生米和海带丝之类的凉菜,边聊边等,总算到了十点钟,五个人便聚齐了。
人一齐,第一步就是叫服务员端上啤酒,也有要和白酒的,全看各人选择。开车来的,原本不打算喝酒,见人多,也耐不住了,开了酒瓶便往自个儿杯里倒,一边又把别人的杯子满上,旁人便都说,等会叫上代驾就行了。
其实,因为知道来了多半少不了喝酒,大多数人不会开车来,多半选择打车,而愿意开车的来的,原本不打算沾酒,但气氛到位了,就只能另做打算,或是叫代驾,或是把车子留在当地,打车回去。
于是酒酣耳热之际,羊肉被吃完,有人另叫了再来点龙虾,又忙着问其他人口味:
“是要五香的,还是麻辣的,还是清蒸或者蒜蓉?”
“五香的,再来份蒜蓉。”桌上有人应和着。
“啤酒不够,还来点啤酒。”
尽管吃了一个小时,但兴致到了,总觉得需要再加点菜,再加点酒。喝点儿小酒,万事不愁。
“我就不喜欢我那老头子,年轻时候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到现在,也就混成这副模样。”娄从说着。
“我家那位,前年中风后,现在基本往床上一躺,什么事都靠我那老娘招呼。”跟着话茬的,是一个带着眼睛的高瘦男人,名叫陈常松。
“就说那亲戚借钱的事吧,就不该借,我妈都不愿意借,他就非要借。干什么要借钱给别人呢?我都说了,我家难的时候,他们没见帮个忙,到他们需要用钱的时候,还找我家借钱。”娄从跟着批判自家老头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出来了,不在他们身边,少些烦恼,眼不见不烦。来,再干一杯!”又有人说道。
“这个泡菜不错,酸酸甜甜还有点辣,我就说了,能把泡菜腌得好吃的,还是需要下点功夫的。太酸了不好吃,不脆又不够味。”娄从又说道。
接着,热气腾腾中,火锅又滚起来,于是有人在举杯后,将桌上的青菜、千张等下进汤锅里。
“老家的泡菜,自个儿做的,总是不够味儿。”
酒足饭饱之际,有人去了趟洗手间,有人接了电话,偶尔席间沉默,不闻一声,有人便要气氛继续下去,“说点儿什么,怎么都不说话了?”
“我要是不出来打工,还窝在那里,现在也不是个事,是这两年,攒了点钱。”娄从又说。
在座的有人点头,陈长松是这群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个,他十年前来到这个城市开始打拼。就在前几年,在这个城市,他不仅买了车,更是买了房,已经在这里有一个自己的家,如今女儿也快读小学了。
陈长松知道这座城市的好。作为一座沿海城市,这里经济发达,有不少有钱人,身为外地人,要想挣钱,只要能吃苦耐劳,稳扎稳打,还是能在这座城市扎根的。他买房的时候,房价尚且没有现在这么高,所以他赶上好时机。
现在,娄从要想在这里买房,已经很难。三年前,他在老家县城买了房,所以,大概率来说,他今后还是会回老家发展的。要想在此地落户,已经没有可能了。
时针指向夜间十二点,转了钟,几人意犹未尽,又攀谈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桌上已是残羹冷炙。娄从买了单,于是几人约定后面找时间再聚,便各回各自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