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杀鸡儆猴
王承恩觉得郁闷,其实李景比他还郁闷。
因为擅自离境这件事,这次李景把自己许多实力都暴露了出来。
这么做,李景也是没有办法,当时只有把朝廷那些大臣拖下水,他们才会帮自己说话,否则自己就要被下狱问罪。
若不想束手待毙,就只能起兵造反。
但现在却绝不是造反的时候,
李景要是起兵造反,那么河南这些灾民便顾不上了,这可是上百万人,李景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多人死去。
而且两年之内李景还要应付另一场更大的灾难,瘟疫。
如果造反,平阳府一带便要成为战场,到时非但没有精力阻止瘟疫,只怕反而会加剧瘟疫的蔓延。
看着马五送来的情报,李景摇了摇头。
朱由检答应了运城的盐政由他全权做主,同时把所有的盐政官员全部调走,这说明朱由检现在真的是一点钱都没有了,不然的话,朱由检是绝不会把盐的专卖权交给他的。
但是朱由检无奈出让盐的专卖权,对他必然会更加嫉恨,只要时机成熟,就会对他动手。
轻轻叹了口气,对朱由检的隐忍,李景还是很佩服的,李景自问没有朱由检这份功力。
对朱由检这个人,李景可能比朱由检自己了解的都深。朱由检身上有很多优点:坚忍,勤劳,爱民等等,但是在他身上同样还有很多致命的缺点:多疑,自负,没有主见,没有识人之明。
在李景看来,朱由检并不适合做一名决策者,朱由检更适合做一名执行者。
因为朱由检的性格决定他做不了一名决策者,作为一名决策者必须识人善断,哪怕他本身能力不行,只要他能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就能弥补他自身能力不足的缺陷。
与此同时决策者还要有决断的能力,人才考虑问题思路可能不一样,做法可能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决策者自己拿主意,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一会儿觉得这样好,一会儿觉得那样好,犹豫不决,那样也同样办不成事。
刘邦和刘备就是这样人,他们本身没有太多的能力,但是他们用的都是有能力的人。
同时他们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果断执行。
朱由检跟两个人一样,都是自身能力不足,但是他却没有刘邦和刘备那样的识人知人用人之明。
大明朝可谓人才济济,军事上有孙承宗这样的战略军事家,有曹文诏这样卓越的战术执行者,文臣有袁可立这样睿智的政治家,科学有徐光启孙元化这样的天才科学家,可是他居然全部弃之不用,或者用的根本不是地方。
而且朱由检性格多疑,别人提出的意见他总要先怀疑一番,然后他还非常自负,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哪怕自己做错了也不承认。
最后他还不会在关键的时候做决断。
因此刘邦和刘备最后能成为一代雄主,朱由检最后只能悲剧收场。
但是朱由检作为一位执行者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朱由检性格坚忍,勤劳,只要告诉他怎么去做,他便会兢兢业业地将之做好。
可惜朱由检是皇帝,没人会教他怎么做,更没人敢教他怎么去做。
李景摇了摇头,朱由检的性格决定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就算大明的子民各个都是钻天鹞子,被他用网这么兜着,那也是白扯。
放下马五送来的信件,李景拿起放粮的账簿仔细计算起来。
河南这次受灾的面积和灾民的数量远远高出他原来估算,张楚随后运来了五万石粮食,第一批运粮队又回去拉来五万石粮食,但是粮食依然不够。
据报,在一些偏远之地,由于粮食不能及时运达,已经有大量灾民在饥饿中死去,同时还有许多民众组织起来开始四下劫掠。
对此,李景也是颇为无奈,因为平阳府那边的运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已经再也抽调不出马匹车辆运粮了。
单靠民力运输的话,运来的那些粮食,民夫自己就得消耗一半。
这次往河南运粮赈灾,李景总共调集了三万多民夫,大车五千余辆,几乎把平阳府所有的骡马都调来拉车,另外还征调了近万辆推车。迄今为止,光运粮的民夫和拉车牲口就已经消耗了一万多石粮食,这还没算护运粮食的士兵的消耗。
算了会儿账,李景将账簿推开,心里暗自叹了口气,这么下去可怎么得了!
看了看沙漏,李景对门外的亲兵说道:“去看看,河南的官员都到了没有?”
亲兵接令而去,过了一会儿回报道:“启禀大帅,已经到了。”
李景点点头,将账簿拿在手中,对亲兵道:“走吧。”
李景现在所部驻扎的位置在陈留县,驻扎在这里,是因为陈留是这次河南大水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自打朝廷任命李景全权负责河南赈灾事宜之后,河南府,开封府这两府所辖地方官,就算在李景的行辕常住了,每天张口要粮,闭口要粮。
对此,李景全部予以照准,要多少就给多少。
但是等那些地官员带着粮食回去没多久,才知道李景的粮食是不好拿的,因为李景的粮食是用来赈灾的,而这些地方官要了粮食之后,大部分都私分了,并且在私分了以后卖给当地的粮商牟取暴利。
对此,李景自然不会客气,所有贪墨粮食的官员还有那些跟官员勾结哄抬粮价的粮商全部被李景抓了起来。
河南府和开封府一共五州四十五县,七品以上的官员一共不到两百人,但是被李景抓起来的就有一百多人,另外,哄抬粮价的粮商一共抓了二十六人。
一下子抓了这么多人,两府的地方官自然不够用,于是李景临时提拔,以前的知县同知升为知县,主簿升为同知……总之是干活的全部提了上来。
李景搞这么大动作自然瞒不过河南巡抚和布政使司那些封疆大吏,这些官员急忙跑到陈留询问李景要如何处置这些官员。
实际上,李景虽然负责赈灾,但是并没有权力处置那些官员,但是李景显然对此是不予理会的。
而河南巡抚还有布政使司那些官员虽然知道这一点,但是并未予以点破,他们知道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得罪李景的。
因为李景手里有兵,这些兵不光可以弹压灾民闹事,还可以随时拿他们开刀。
李景既然敢越境赈灾,胆子自然比天还大,得罪这样的亡命徒殊为不智。
前日他们突然接到李景的军令,让他们到陈留一起审讯那些贪墨的官员。
接到李景的军令,这些封疆大吏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明白,一个负责赈灾的巡察使传的哪门子军令?
但是看到传信的亲兵一副杀气腾腾地样子,他们知道李景的军令是违不得的,这是要杀人的架势。
他们没有猜错,李景确实是要杀人了。
李景来到明朝以后,除了打仗,还从来没有一次性杀这么多人。
其实大明律对贪墨赈灾钱粮处罚极重,但是自朱元璋以后,基本就不怎么杀人了,因为没有那么强势的皇帝,下面的官员怎么可能对同僚下狠手?
可是李景制定的律令中明确规定,贪墨赈灾的钱粮,必死无疑,对这些官员进行包庇,袒护,徇私罪责等同。
河南虽不是李景的治下,但是李景拿这里的人开刀正好能警示自己的下属,不归我管的地方官员犯罪我都杀了,那么归我管的地方还用说么?
杀别人的鸡,儆自己的猴儿,这样的机会李景自是不会错过。
另外对这些官员,李景实在是深恶痛绝,外面的百姓正在嗷嗷待哺,你们却拿走他们的救命粮,这是逼他们造反啊!
河南乃是李景景记商号的大本营,灾民造反,必然要严重破坏景记商号的正常经营,李景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进了县衙正堂,这时河南巡抚,河南布政使及左右参政,还有河南府知府,开封府知府,郑州知州等一干官员已经到齐。
见李景到来,一众地方官略欠了欠身,有的则拱了拱手。
对李景的出身,这些人早已打探清楚了,商人出身,带了一帮人打仗,这样的身份,在他们眼里自然是不值得尊重。
李景对此并不在意,李景并没有让他们瞧得起自己,他要的是这些人听从他的命令。
对这些官员拱了拱手,李景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说道:“既然诸位大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吧,来人,把那些贪官奸商给我押上来。”
“是!”门外亲兵应道。
没过多久,亲兵押着一群人来到正堂门前的庭院。
见这群人一个个五花大绑,脖领处插着名号牌,堂内众官员大惊,这怎么是杀人的架势?
“李大人,你这是……”巡抚指着堂外众人疑惑道。李景笑了笑,将手中的账簿交给身后的亲兵,命他送给巡抚。带那巡抚接过账册,李景笑道:“吴大人,具体这些人犯了什么事,都在这上面记的,你要看他们的口供,我回头给你,口供上全有他们的签字画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