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到达山海关
在国家财政方面,朱由剑再次与财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交易,这次交易的额度同样高达百亿。利用这笔资金,朱由剑获得了新的二百亿额度,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新型农庄形成了良好的配套,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新的政府机构已经在新的京都城开始高效运作。第一批官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他们勤勉尽责,力求为百姓提供最好的服务。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都有了显着的提升,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在这个月的末尾,所有为帝国辛勤工作的百姓都领到了他们应得的月薪。政府还特别提供了新的银币和分币供大家选择兑换,这些货币不仅成色十足,而且设计精美,成为了百姓们引以为傲的财富象征。
在经济建设方面,朱由剑深知货币的重要性。为了统一市场,促进贸易,他决定进行货币改革,确立新型银币和分币为太阴帝国唯一合法的货币。这一举措,将彻底取代以往杂乱无章的货币体系,为帝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和平元年八月初十,朱由剑在和平殿上庄严宣布:
“众卿,朕今日颁布《基本法附则三》,确立新型银币和分币为太阴帝国唯一合法货币。所有之前的金银铜币,将按照实际克数与新型货币进行等价兑换。朕希望百姓和商家能够积极配合,共同维护货币的稳定与帝国的经济秩序。“
朱由剑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他的目光坚定,透露出对改革的坚定决心。
“同时,朕要警告那些贪图私利、扰乱经济秩序的商家。若有人胆敢不使用新型货币,或以任何形式拒收、贬低新型货币的价值,将被视为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其营业执照,剥夺其公民权利,全家贬为奴隶,严惩不贷!“
朱由剑的这一决定,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轰动。
随后,朱由剑又详细阐述了新型货币的铸造标准和流通规则,确保每一环节都公平、公正、公开。他还特别强调了对贪污腐败的严厉打击,任何官员若在货币兑换过程中徇私舞弊,将会受到最严厉的惩处。
在朱由剑的亲自监督下,新型货币迅速在帝国内部流通开来。百姓们纷纷将手中的旧币兑换成新型银币和分币,市场上的交易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商家们积极响应皇上的号召,开始使用新型货币进行交易,整个帝国的经济活动因此变得更加活跃。
随着货币改革的深入进行,太阴帝国的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经济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朱由剑的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更为帝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太阴帝国的皇宫深处,朱由剑皇帝床上,眉头紧锁,沉思着如何解决眼前的财政问题。虽然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朱由剑清楚,他现在欠财神的百亿债务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每天的恭贺声虽然不断,但这些赞颂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帝国的财富。
朱由剑知道,他需要采取行动,寻找新的财源。他的目光投向了地图上那些标记着东北、高丽半岛和倭国的区域。这些地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如果能够收复这些地方,不仅能够扩大帝国的版图,更能够为帝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他召集了琪琪皇后和孟慧雪皇后,共同商讨对策。在一番深入的讨论后,朱由剑决定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首先,他要加强对情报的收集,了解敌人的动态,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其次,朱由剑计划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削弱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他将派遣使者前往这些地区,通过贸易协议和外交谈判,逐步控制他们的经济命脉。
最后,朱由剑将亲自率领大军,展开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他知道这将是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但他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他相信,只要策略得当,准备充分,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在朱由剑的心中,这次出征不仅仅是一场征战,更是对太阴帝国荣耀的一次扞卫。他深知,只有将失地收复,才能重新确立帝国的威严和地位。在准备充分之后,朱由剑下达了出征的命令,他站在皇宫的广场上,声音洪亮,宣布了要收复失地的旨意。
他告诉宫女们,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我们的,大唐最伟大的女皇武则天当时就是他们最高统治者,还赐予他们国名。这不仅仅是一场为了财富和土地的征战,更是一场为了帝国荣耀和未来的战斗。
随着京都城的正常运作,朱由剑和贵妃们带着军队出发了。他们一路上也没有闲着,训练着军队的行军。一路上遇到的百姓,朱由剑都指引着他们去京都城有活路,因为他记得下个月就会有荒河决口,一定要把百姓全部撤到京都城。
每过一个州县,朱由剑就命令军队动手,开始清洗这些贪官污吏,同时训练这些士兵的第一杀。他一路走来,这些战士都没见过真正的民间,朱由剑也十分好奇,和众妃基本是到一个地方就全面的走走看看。
同时在一路上都建立补给站,这是财神系统的一个出口,朱由剑要把北方的百姓都迁徙到京都城或者南方去,把北方清空。他下旨北方所有州府,保护百姓向京都城迁徙。
在路上遇到江河,朱由剑就命令新的军队用小车渡河,接着又来来回回的渡江,接着又实验了浮桥的铺设和回收,怎么能安全快速的通过,因为他要未来要渡过荒河和常江。
一个月后,朱由剑带着军队才走到山海观。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点,也是他们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