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给钱
杭彦回到自己的房中,将刘县令给的匣子拿出来。
一打开被里面的银子晃瞎了眼。
竟然是整整十两银子……这刘县令也太大方了吧。
不对,之前听丰乐山说过,县衙发的补助大概也就三两银子左右,怎么到他这就十两了?
在村里,一家人一年的开销也就二两银子左右,县衙不可能每个人都发这么多,杭彦左思右想,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因为他是县案首,所以这银子才多,要不然就是刘县令私下多给了他。
但是不管哪种结果,现在都是他赚了,若是因为他是县案首才好,若是刘县令私下多给的,那他可就欠刘县令一个人情,毕竟他读书用的钱以后至多不少。
他现在一个六岁的孩童,值得刘县令这么关注?
杭彦不知,正是因为他年纪小,才会被刘县令这么看中。
不管这银钱是怎么来得, 现在既然已经到了他的手,自然没有还回去的可能,杭彦将这银子拿出一半来,准备给刘荷花二两,作为他们小家的开销。
然后剩下的三两给王淑华,作为杭家的开销,过几日还要办宴席,想必之前王淑华给他们几人交了束脩手中也没钱了。
本来他读书就是要让杭家过得更好,拿出这五两银子他也没什么心疼的,剩下的这五两他准备全部拿来读书,以后读书的钱就可以不问家里要了。
将银子收好,刘荷花从外面进来,手中还端着一个碗,“彦儿,奶给你煮了个鸡蛋让你先吃了,晚饭估计要晚点好。”
杭彦确实有点饿了,他也不矫情,接过碗吃了起来。
顺便还将手中的银子拿给刘荷花,“娘,这是县里给的补贴,你收着。”
刘荷花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连连摆手,“彦儿,这也太多了,娘不能要,那是给你的。”
刘荷花和杭平真的是很合格的父母,若是别家孩子手里有这么多的银钱,他们早就收到自己手中了。
杭彦道:“娘,县里给了很多,这只是一部分,你先拿着花,儿子以后还会赚更多的。”
刘荷花却说什么也不收,最后杭彦只能道:“要么你就存下来,要么就给我多买些吃食,养养身体。”
一听见杭彦这么说,刘荷花觉得有道理,她和杭平手里没什么钱,连累杭彦每天和他们吃糠咽菜,这身体哪里顶得住。有了这些钱给杭彦改善下伙食也是好的,想到这,刘荷花收下了这钱。
她虽然收下了,面上有些羞愧,“彦儿,是爹娘没用,给不了你好的生活,现在还要你自己赚钱补贴家里。”
杭彦安慰刘荷花,“娘,别这么说,你们生我养我,儿子孝顺你们是应该的。”
说到这,刘荷花又要哭了,原来这七年不是上天给她的惩罚,而是给她的磨练,就是为了赐她一个这么好的儿子。
安慰好了刘荷花,杭彦又拿着剩下的银子去找了王淑华。
王淑华也和刘荷花是一样的想法,不过在杭彦的劝说下,他奶还是勉强收下了这笔钱,说实话,他给钱时候的满足感甚至比他考了县案首的满足感更强。
杭彦摇头笑笑,或许还是前世的影响太大了。如果这个时代允许,或许他走的就不是这条路了。
--------------------------------------------------------------------------
下午 ,不少和杭家关系好的几个女人来帮忙,今天他家要办席,人手自然是不够用的。
傍晚,杭家院子里摆满了五大桌酒菜,每桌上都有两个肉菜,如果不是杭彦今天拿回来这些钱,他们还真置办不起这么硬的席面。
当然,来人也都不是空手来的,家里宽裕的都送了银钱,不宽裕的也都带上了些自家种的菜或者是腌得咸菜之类的。
今天是杭家的大喜事,杭家人也没人在乎钱的多少,有这个心意他们就收下。
有了今天这一遭,杭家在平顶村的人缘越来越好了。
平顶村出了个六岁的县案首这事比杭彦想象的还要轰动,周围村子得知消息的的大户也纷纷派人送上了大礼。
对方并没有留下吃饭,只是趁此机会结个善缘,若是以后杭彦真的有出息了,他们也能借着点光。
杭彦知道这个道理,并没有拒绝这些东西,晚上,送走了客人,杭家将这些东西摆出来,里面白花花的银子吓了众人一跳。
刘荷花下意识的看向杭彦,“彦儿,这么多钱,咱家能收吗?”
众人都看向杭彦,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杭彦好像已经成了杭家的主心骨。
杭彦也有些犹豫了,主要是这钱确实有些多了,一家五两十两的,加在一起能有将近五十两。
难怪现在的人抢破头的去考功名,这背后的好处也足够人疯狂的。
杭彦到:“明天我去问问老师,看看他怎么说。”于秀才毕竟见多识广,问问他这事也更靠谱一些。
王淑华小心翼翼的把这钱收了起来,锁在了柜子里。
这一晚上她都没睡好,生怕有人把她柜子里的钱拿走。睡到一半王淑华还起床打开柜子,确定里面的钱还在这才躺了回去。
除了王淑华,其他人倒是睡得挺好,特别是刘荷花,她在梦里梦见杭彦成了秀才,她也成了秀才娘,那风光的样子,让她忍不住沉醉其中。
…………
第二天一早,杭彦照常和杭柱子一起去学堂。
一点也没有因为刚刚考中县案首而有一分的松懈。
倒是王淑华有些心疼大孙子,“乖孙啊,刚从县城回来,怎么不多休几天。”
杭彦摇头,“奶,读书这事不可荒废懈怠。”
王淑华见劝不动便没再劝,心疼之余也有些高兴,难怪别人都考不中,他这大孙子考的中,她就没见过比她乖孙更努力的孩子。
到了学堂,于秀才见了杭彦也很高兴,高兴他没有沾沾自喜,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