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避役品
一四一 蜥蜴.本生因缘 (〔菩萨=蜥蜴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就一个背叛佛的比丘说的。其故事的内容.与女颜象本生因缘〔第二六〕中所述者相同。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受生於蜥蜴的胎里.长大後.率领许多蜥蜴的眷属.住在某河畔的大洞穴中。他的孩子的小蜥蜴.与一只避役非常亲密.遂成了游伴。说『我来抱你吧.』就将避役搂抱起来。有将他与避役亲近之事秘密告知蜥蜴之王者.蜥蜴之王立刻唤儿子来.告诉他道.『唉.你竟在与恶者交际。避役乃贱种.与那样东西为友是不行的。你如继续与他交际.则所有蜥蜴的种族.都将被那避役所污辱吧。此後不可再与他交际了。』但那小蜥蜴依然与那避役作着亲密的交际。菩萨〔蜥蜴之王〕虽再三劝告他.他仍不能与避役断绝往来。菩萨觉得『在不远的将来.因那避役之故.也许会有灾祸临到我们身上。为预防起见.实有豫造遁路的必要.』因令部下在一方造了非常通风的出路。
这时.他的孩子小蜥蜴身体渐渐发育起来了。但那避役却与以前一样大小.毫无甚麽变化。他屡次地说『搂抱吧.』而爬到避役身上来。这与以前完全不同了.在避役觉得宛如一座小山压在身上。他开始感到苦恼.心想.『如果他数日间尽是这样地来搂抱.则我的生命危险了。不如串通猎师.将这蜥蜴一族完全除灭了吧。』
在一个大雨停止後的暑日.蚁穴的羽蚁从穴中飞出来.蜥蜴到那里来捉羽蚁来吃。那时有一个捉蜥蜴的猎师.为了想破坏蜥蜴的洞穴.一手拿了锄.一手牵着犬.到那森林中来。避役见了那猎师.心想.『今天我要达到自己的愿望.』便走近猎师旁边.在他面前坐下.问道.『喂.你究为甚麽在森林中行走的。』猎师答道.『为捉蜥蜴而来。』避役道.『我知道许多蜥蜴所居的洞穴。你有火与稻草吗。』说着就领猎师到那里去了。他对猎师说道.『喂.请将稻草放在这里.点了火使冒出烟来。在这四周叫你的犬看守着.你自己则拿着大棍棒将那接连出来的家伙尽行击毙.使屍骸堆积如山。』他如是教唆毕.心想.『现在让我来看仇人的结局吧。』於是躲在隐处.只将头露出了看着。猎师把稻草一薰.蜥蜴被烟所困.从穴中接连飞出来了。猎师将飞出来的尽行击毙。有从他手边逃出的.则被犬所捉。於是蜥蜴一族的大灭亡便到临了。
菩萨觉到『果因避役而生祸患了.恶人诚不可与之交际.幸福决不依恶而生。徒因一只恶的避役之故.致许多蜥蜴陷於灭亡.』便从遁路里脱出.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与恶人亲昵. 不会有真的乐。 反足使自己受灾祸. 如蜥蜴族之与避役。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避役是提婆达多.菩萨之子即不听告诫的蜥蜴之子.是背叛的比丘.蜥蜴之王则就是我。』
一四二 豺本生因缘 (〔菩萨=豺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就提婆达多图谋杀佛之事而说的。某时.有许多比丘集合法堂.就此事纷纷谈论。佛听了说道.『比丘们啊.提婆达多企图杀我.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有此企图。但他不仅不能杀害我.反而自陷苦境。』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投生在豺的胎里.後为豺王.被许多豺羣围绕着.住在墓地的林中。某时.王舍城举行热闹的祭典。那简直可说是酒祭.人们任性饮酒。有许多无赖汉带了许多酒肉来参加.一面叫艳装的妓女唱歌.一面饮酒吃肉。到了深更.肉已吃尽.而酒则尚有不少余剩。那时他们中的一人喊道.『拿肉来。』有人应道.『肉已吃尽了。』那人道.『我在时非有肉不可。既然如此.我就到那墓地去.把来吃新的死人肉的豺杀死.拿豺肉来吃吧。』说着就执了大棍棒.走出街道.从间道来到墓地.手持棍棒.假装死人.仰卧在地上。
时菩萨与豺羣一同来到那里.见到了他.心想.『这不是死人.』打算『试探一下.』便向下风走去.试嗅他身体的气味。知道不是死人的气味.心想.『调戏他一下将他赶走.』遂来到他旁边.咬住了棍棒之端而强拉。那人不但不放开棍棒.却连菩萨近来都不知道.所以把那棍棒握得更紧了。菩萨稍向後退.说道.『你这人啊.如果你是死人.则我拉棍棒时.你不会握得更紧。你以为你这样做.我就辨不出你是活的还是死的吗。』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虽假装死人而躺着. 可是拉你的棍棒时.
你牢执不放. 你以为这样就能瞒过去了吗。
菩萨如是高声唱着.那无赖汉觉得『他已发觉我没有死.』便站起身来.将棍棒掷过去。可是没有掷中。无赖汉叫喊道.『糟糕.这回我失察了。』菩萨回过头去.说道.『啊.你用棍棒掷我.你一定要堕入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了。』说了便去。无赖汉毫无所得.空手离开墓地.沿着水沟回到街上来。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无赖汉是提婆达多.豺王则就是我。』
一四三 威光本生因缘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就提婆达多在象头山自许为佛之事而说的。提婆达多早失禅力.声名堕地。他自以为『还有恢复的方法.』向佛提出了五项请愿。但这些请愿全被拒绝了.於是他在佛弟子二长老所率领的教团沙门中.把尚未熟达律法的比丘五百人.带引到恒河之畔.另组了一个教团.在该地营其独立自主的教团生活。佛察知那些比丘们的知识已达圆熟的时机.便遣二长老前往。提婆达多见二位长老来访.非常欢喜.打算『今夜要向他们说法.显示我佛陀的威仪.』遂自正威仪.显现如来似的相好.告诉他们道.『尊者舍利弗啊.比丘们尚未疲劳.也不感倦怠。你若欲作法的问答.请与比丘们为之。我因畧患背痛.想去伸了手脚休息一下。』就躺下入睡。於是二长老就向比丘众说法.使他们领悟了沙门的道果.率引他们全体上竹林精舍去了。
拘迦利发见那精舍已空无一人.便到提婆达多那里.说道.『提婆达多啊.那二长老说服了你的弟子.把他们带走.只留了一个空精舍了。你为甚麽眠着的呢。』说着就剥去他的衣服.用脚踢他的胸部.如蹴瓦砾一般。他口中吐出血来.苦痛得昏晕过去.倒在地上。
佛向长老问道.『舍利弗啊.你去时.提婆达多如何。』舍利弗答道.『世尊.提婆达多见了我们很高兴。他为了要显示佛陀的威相.现作如来般的相好.却招致了大祸。』佛听了他的回答.说道.『舍利弗啊.提婆达多模拟我的相好而招祸.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曾招过祸的。』接着答应了长老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长鬣狮子.住在雪山的黄金窟中。一日.他离开那洞窟.悠然而起.睥睨四方.一声咆哮.跑向远处觅食去了。不久.咬死了一只大水牛.只将其肥美部分的肉吃了.便下山来.行至某湖之畔.饱饮了清鲜之水.然後回到自己的洞窟去。
那时.有一只豺正在觅食.突然遇见了这狮子.无法逃避.不得已俯伏在狮子的脚下。狮子问道.『豺啊.你怎麽了。』豺回答道.『我愿做你的奴仆。』狮子道.『好.你服侍我吧。我给你好的肉吃。』说着就带那豺回到黄金窟来。从此以後.豺老是取狮子王的残食过日。不消数日.渐渐地肥大起来了。
一日.狮子王躺在洞窟中向豺吩咐道.『豺.你试出去.站在山顶上.如果见到在山麓游玩的象、马、牛或其他任何动物.只要是你所想吃的.你就说「我要吃他的肉.」向我行一个敬礼.说「请你显威光.」如此我就杀而吃其肉.将吃剩的分给你吧。』豺站在山顶上.一经发见他所想吃的各种动物.就回到黄金窟来报告.俯伏在狮子王的脚下.说道.『请你显威光。』於是狮子便迅雷似地扑过去.纵使是精气饱满的象.也结果了他的性命.吃其肥美之肉.然後将吃剩的分给豺吃。豺吃饱了肉.回到自己的栖所来愉快地睡眠。
随着时日的经过.豺的心渐渐傲慢起来了。他想.『我也有很好的四足.何必每日依人过活呢。从今以後.我也要自己杀了象与其他动物.而吃其肉了。百兽之王的狮子.靠了「请你显威光」这一句话.竟能杀死精气饱满的象。如果我也使狮子对我喊「豺啊.请显威光.」则我也能将精气饱满的象杀死.而吃其肉吧。』於是来到狮子王的地方.说道.『我领受你所杀的象肉.日子已很长久.现在我想自己杀死一只象.而吃其肉。请让我坐在你所坐的黄金窟中。你如发见到在山麓徘徊的象.可否请到我这里来.说一句「豺啊.请显威光」呢。我别无其他愿望。这是我对於你唯一的恳求。』
那时狮子王对豺说道.『豺啊.能杀象的只有狮子族。我敢说.能杀象而吃其肉的豺.这世间是一只也不会有的。你还是将这样大的野心打消.吃着我所杀的象肉过活吧。』豺虽经狮子王这样告诫.却仍不能放弃他的希望.再三恳求。狮子王因不能拒绝他的要求.遂答应下来。说『那麽请进我的住家去坐着.』叫豺坐在黄金窟中。
狮子在山麓发见了一只精气饱满的象.便跑到洞窟的入口来告诉道.『豺啊.请显你的威光。』豺从黄金窟中悠然站起来.睥睨着四方.咆哮了三次.说道.『好.那麽让我咬住象的面额的性徵吧.』便扑了过去.可是误摔落在象的脚下了。象举起了右脚踏住他的头.头盖骨碎为微尘。象乃用脚将他的死骸凑集成一块.把粪尿撒在上面.然後一声高叫.逃入森林深处去。菩萨见这光景.说道.『豺啊.快显你的威光.』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的头盖碎了. 头破裂了. 你的胸骨都已成粉了。 现在正是显你威灵之时了。
菩萨如是唱偈.於天年终後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豺是提婆达多.狮子则就是我。』
一四四 象尾本生因缘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邪命外道说的。从前有许多邪命外道住在祇园精舍的後院.作着种种的苦行。许多比丘们见这些苦行者.或蹲踞以支持身体.或如蝙蝠般从树枝上挂下.或坐在荆棘上.或以五火焦身.作着种种错误的苦行.便来到佛的地方.问道.『世尊.靠着这些苦行.会有甚麽利益呢。』那时佛答道.『比丘啊.这种苦行决不能产生善果。据说前生曾有贤人.以为这种苦行可以产生善果.带了圣火到林中去。然而靠了那圣火供养等等的力.并没有甚麽功德利益显现出来.因而终於以水浇火.把火熄灭。终於因凝思而获得神通力与禅定力.生於梵天界哩。』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西北部某婆罗门的家里。当他诞生之日.他的父母点了圣火.盛作供养。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唤他近前.对他说道.『儿啊.我们曾在你诞生日.点了圣火而供养。如果你欲过在家生活的话.那麽你得学习三吠陀。若欲赴梵天界.那麽就拿了圣火到林中去.点燃圣火不绝.供养大梵天.以祈求功德.将来能生於梵天界吧。』他答说.『不愿在家.』便拿着圣火前往林中.结了小庵.燃点圣火.住在那里。
有一日.他在某村尽端受了牛的供养.便牵着那牛回庵来了。那时他想.『若以此牛供圣火之神.那是很好的吧。』既而转念一想.『唉唉.刚巧没有盐了。没有盐.圣火之神怕不会吃的吧。到村中去讨点盐来.用盐腌过了供祀圣火之神吧。』他将牛系在那里.到村中讨盐去了。
他去後.有一羣猎师到那里来.他们看见了那只牛.就扑杀、烹调.吃了个饱.然後将牛的尾巴、脚爪与皮撒散在一边.把吃剩的肉统统收集起来拿走了。那婆罗门回来.见了牛尾等残物.便倾侧着头想道.『这个圣火之神.连属於自己的东西也不能充分守护.何能守护我呢。尊敬、供养这圣火之神.并无利益功德可得.自是无益之事。』
他已失去了尊敬圣火之神的心思了.自语道.『啊.圣火之神啊.你连自己之物也守不住.怎能守护你以外的我呢。肉已失去了.这些残余的东西.请你忍耐受用吧。』说着就将牛尾等残物掷向火神.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没有威力的圣火之神啊. 这里虽有几多供物. 那不过是牛尾之类罢了。 肉被吃去. 而今已空无所有. 快将牛尾等吃了吧。
菩萨这样唱毕.浇水将火灭了。後出家为仙人隐士.获得神通力与禅定力.死後生於梵天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灭火的仙人就是我。』
一四五 罗陀鹦鹉本生因缘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前妻的爱着说的。其故事也见於根本生因缘〔第四二三〕中。佛对那比丘说道.『比丘啊.女人是难以守护的东西。即使能够守护而守护之.但欲继续守护却也困难。你在前生能守护女人而曾守护过.但.并不能继续守护下去。现在如何能够守护呢。』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为鹦鹉。迦尸国有一个婆罗门.饲养菩萨与其弟弟.恰如父亲一般。并替菩萨起名为褒多婆达.把他的弟弟唤作罗陀。
那婆罗门之妻品行不端。某时.婆罗门因商事须往远方旅行.招了菩萨兄弟来.吩咐道.『我不在家时.如果你们的母亲有不端的行为.你们须加以阻止。』菩萨答道.『是.父亲.如果我们有这能力.自当加以阻止.但若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则除沈默旁观之外别无他法。』婆罗门委托鹦鹉监督其妻.自己便作长途旅行去了。
从他出发之日起.他的妻的乱行日甚一日。出入全无限制。弟弟罗陀不忍见母亲的行为.向菩萨劝告道。『兄啊.父亲出发之前.曾吩咐我们说.若母亲有不端的行为.叫我们加以阻止。然而现在母亲的乱行.只是一日比一日加甚。我们不可不加以阻止。』菩萨道.『你智慧浅.经验也没有.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来。实际上.纵使抓住了母亲的身子.把她带了来.也是管不住她的。我们能力所不及的事.怎麽能够做呢。』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罗陀啊. 你连夜半来访者有几多也不知道。 力所不及的事莫去想. 拘悉耶女情火炽燃.其欲难遏。
他如是制止罗陀向母亲进忠告。於是她於丈夫不在家的期间.任意妄为。婆罗门回来後.唤褒多婆达去.问道.『母亲如何。』菩萨据实详细告知婆罗门.又改了话头道.『父亲啊.你为何要与这样的女人同居呢。我们现已将母亲的恶行完全说出.所以已没有住在这里的必要了。』说毕.丁宁地在那婆罗门的脚下行了敬礼.与其弟罗陀同向森林方面飞去了。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不幸的比丘证得须陀洹果。又说.『那时的婆罗门夫妻即今之二人.罗陀是阿难.褒多婆达则就是我。』
一四六 鸟本生因缘 (〔菩萨=海神〕)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几个老比丘说的。他们出家以前.住在舍卫城.都是富豪的家长.互相作着友谊的交际。大家在励行善事的期间.倾听了佛的说法.这样想道.『我们对於家庭生活还有甚麽期望呢。假如随侍在佛左右.加入美的佛的教团而出家.舍离此世的忧患劳苦.多好啊。』於是将一切财产给与子女.抛弃了咽着眼泪的家族.加入佛的教团而出家了。然而他们虽出了家.却不能遵守与出家人相应的沙门法.因为年老的缘故.也不能如实地修行佛法。虽出了家.却与在家一样.在精舍中造了小屋.独自居住着。不出外乞食.也不到别的地方去.只往来於自己的妻子之家.暗中行乐。
在这些长老之中.某长老有一个旧妻.她照顾所有的长老们。因此他们也将自己所得的食物拿了来。会集於她家中.一同恣意作乐。她也将贮藏着的酱、酱油等物取出来.给与他们。可是她突然患病而死了。因此这些长老们回到精舍来.互相抱住了头颈.在精舍附近大声叫唤着说道.『那个优良而亲切的优婆夷亡故了。』有许多比丘听见他们的泣声.从这里那里集拢来.问道.『你们究为甚麽这样哭泣。』他们答道.『有一个朋友.也就是以前的妻.她是个优良、亲切的人.而今死了。她一晌照拂我们.真是很好。从此以後我们怎能再得这样的人呢。因此悲泣着啊。』
比丘众见了他们的狂态.便集合法堂谈论起来。『法友啊.长老们互相搂抱着头颈.在精舍附近叫唤的.原来为了这理由。』那时佛来到那里.问道.『比丘们.你们此刻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说明理由道.『在谈论如此之事。』佛道.『比丘们啊.他们因她之死而悲泣、呼唤.并不始於今日。前生她投生为雌鸟.当她坠海溺死之际.友伴的羣乌.也说「我们要汲乾了海水将她救出.」而作无益的努力。那时他们的生命因贤者而得救。』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为海神。那时有一只鸟与其妻一同到某海岸去觅食。该地方适值举行龙神祭.众人在海岸设了祭坛.以乳酪、米饭、鱼肉、火酒等物供祀龙神.祭事完毕.便各自回家去了。乌来到那祭场.见到了乳酪等祭品.便一同将这些乳酪、米饭、鱼肉等大嚼起来.并且痛饮了酒。他们夫妇都喝得酩酊大醉.说是『我们要下海去逛逛.』来到沙汀开始洗澡。一个大浪忽然袭来.将雌鸟卷入海中深处。有一条大鱼过来啄住她的身体.把她吞食了。雄鸟扬声悲泣道.『唉.糟了.我的妻死了。』许多鸟听到了他的悲泣声.聚集拢来.齐声问道.『你究为了甚麽而哭泣。』他道.『诸位.我妻在这沙汀上洗澡.被大浪卷去了。』他们听了这话。便也异口同声地号淘大哭起来。那时他们之中有作这样想的。『我们把这海水来处置吧。将水汲出.使海空了.救出我友之妻如何。』这样一说.他们立即表示赞成.各自用口去满含海水.汲出於外。可是海水是咸的.他们的咽喉渐渐地感到渴了.遂站起身来.走到乾燥的陆地上去休息。这时腮部感到疲乏了.口乾渴了.眼睛合拢来倦颓欲睡了。於是他们互相齐声说道.『唉.只要我们能力所及.自必将海水汲来.排出於外。然而一面汲出一面海水却满起来。我们终究不能使海空虚的。』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我们的腮疲了。 我们的嘴乾了。 可是海水并不减少。 而且愈益增多。
那些鸟这样唱後.仍齐声说道.『那雌鸟实有美好的嘴.有可爱的眼睛.容姿绝美。又有悦耳的声音。然而被这盗贼般的海所杀了。』浩叹不已。他们这样悲叹着时.海神出来.现出可怕的形姿.将他们逐走。於是他们才得幸福。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雌鸟是他的旧妻.雄鸟是那长老.其他的鸟是长老们.而海神则就是我。』
一四七 花祭本生因缘 (〔菩萨=虚空神〕)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起不净之念的比丘说的。佛向他问道.『比丘啊.听说你心怀不净之念.真的吗。』他回答道.『是.真的。』佛追问道.『你究对谁起了这种不净之念呢。』他回答道.『对於原来的妻。世尊啊.她实在是个美丽而温柔的女人。我没有她.是一刻也不能安住的。』那时佛对他道.『她於你是个一无好处的女人。前生你曾因她而受磔刑之苦。而你常为她神魂颠倒.因而命终後堕入地狱。现在你何以还这般爱着她呢。』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虚空神。那时恰值波罗奈城举行迦底加祭的夜祭。各街道装饰得如美丽的天国.全城人们兴高彩烈.作着各种余兴。时有一个穷汉.他只有一袭粗劣的衣服。因屡经洗濯着用。到处都满了摺皱。
然而他的妻却带执拗向他说道.『喂.我想穿了浓染的红蓝华服.再披上外衣.与你一同出去看迦底加祭的夜祭。』男的听了很窘.说道.『你怎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穷人能穿了浓染的红蓝华服.悠闲地散步吗。』那女的嗔怒道.『没有红蓝的华服.我不出去看夜祭了。请你带别的女子同去吧。』男的问道.『你怎麽说出这样无理的话来与我为难。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得到红蓝的华服呢。』女的教他道.『男子汉有志气.甚麽事做不来。哪.国王的红蓝园里就有许多红蓝草啦。』男的道.『啊.你这个人啊.那地方好比鬼神所管领的莲池.而且监视极严.无论怎样也不能走近去的。你不要起这种无理的妄想.还是满足於现在所有的吧。』女的强劝道.『现在是夜半.黑暗无光。一个男子单身总可去得吧。』他被她如是再三地劝唆.遂为爱情所缚.终於答应下来了。『安心吧.你勿焦忧。』他安慰了她一番.就在那夜抱着牺牲性命的决心.离了那街.来到国王的红蓝园中.破了篱笆潜入内苑。守卫听到了破篱的声音.说『有贼.』将他围住.捉住了他的手足.打骂一顿.然後将他绑起来。
天亮以後.他被拉到国王的面前来了。国王命令道.『拉去游街.并处以磔刑.将他刺死。』於是把他反绑起来.鸣钟击鼓.押着游街示众.然後用锐利的枪刺他。那苦痛真是难熬。又有一只鸟停在他的头上.用尖锐如刺的嘴去啄他的眼珠。然而他对於这种苦痛毫不介意.只是一昧想着他妻子的事自想『我不能使你穿了红蓝的浓染华服.两手搭在肩上.一同去看迦底加祭的夜景.非常觉得可惜。』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鸟虽来啄我眼. 我却不觉得怎麽痛。 不能与穿浓染的红蓝服的妻。 互携着手. 去看迦底加的星祭. 真是恨事。
他临终如是悲痛着妻子的事.死後堕入地狱。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夫妻二人即今之夫妻二人.而在虚空中明见此事的虚空神则就是我。』
一四八 豺本生因缘 (〔菩萨=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离欲说的。舍卫城有钜商之子弟五百人.听了佛的说法.专心归向佛教.都出了家.住在给孤独长者在只园中所筑造的精舍里修行。可是有一日晚上.他们的心中萌起可厌的烦恼之念来了。他们懊悔自己不该出家希求远离诸欲烦恼.想再使欲念得到满足。
那夜.佛即以神通力.放出不可思议的光明.观察祇园精舍中的比丘众内心究为何种妄念所囚.看破了他们心中正在萌动的贪爱妄念。佛守护自己的弟子.宛如母亲之守护其独子.独眼者之珍护其一目。他们朝夕生起欲念时.就立即使之消灭.不使那欲念滋长。因此佛自己想道.『我像那转轮圣王驰驱.遍历其国土那样来干吧。我今向他们说法.使他们舍离欲念而证得阿罗汉位吧。』
佛从香室中出来.用了甘露似的声音。呼唤具寿的法宝长老阿难道.『阿难啊。』长老阿难走来向佛礼拜.恭敬待命问道.『世尊.有甚麽事。』佛命令道.『阿难.叫那些住在给孤独长者所建造的精舍中的比丘们全体在这香室前集合。』阿难心中暗想.『如果现在我只召集他们五百个比丘.他们会想到「佛已知道烦恼的妄念在我们的内心萌动.」心里抱着畏惧之念.对於佛的说法不能发问了吧。所以还是叫他们「一人不剩地去参集」吧。』於是答道.『世尊.遵命.』便拿了钥匙.来访各庵室。当所有的比丘众参集於香室之前时.佛的宝座业已预备好了。佛结跏趺坐其上.端正其身.如耸峙於大磐石上的须弥山。六色的佛的大光明两两成对.环绕周围.那光明普遍放散.其大或如大鉢.或如天盖.或如圆塔.终至到处透彻.如天际闪耀的电光.如动荡大海水底而上昇的朝阳。比丘众向佛稽首礼拜.围坐四周。佛居其中.如被绯红的布衣围绕着一般。
於是佛发出梵音.为比丘众说妙法道.『比丘们啊.为比丘者切勿起欲觉、瞋觉、害觉.是谓三不善觉。切莫以为内心所起的烦恼无足轻重。烦恼实是大敌。敌虽渺小.却不可轻视。只要.有隙可乘.常至产生破灭之患。所以小小的烦恼萌芽.如果滋长起来.终会产生大破灭吧。烦恼实如毒药.如搔痛痒.如毒蛇.如雷电.不应执着而应畏惧。瞬间所起的烦恼.也须藉思惟观念之力.不使在心内停留.要立刻打破他.使如莲叶上的露珠立即消碎。从前许多贤人.虽极微细的烦恼也必忏悔.不令其在内心再生.全然断尽。』接着就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豺.住在某河畔的森林中。那时有一只老象.倒毙在恒河岸边。那豺於觅食时.发见了那老象的屍体。他非常欢喜.说是『了不得的食物.』来到他的旁边.先将他的鼻子咬住。但咬去恰如啃锄头一般。他唧咕道.『这部分无论如何也不能吃的.』一面去咬他的牙齿。但咬去也如啃硬骨头一般。其次试去咬耳朵。但咬去如啃淘箩一般。再其次试去咬腹部。但咬去如啃谷仓一般。再其次试去咬足部。但咬去如啃石臼一般。再其次试去咬尾巴。但咬去如啃木杵一般。他唧咕道.『这里也吃不得.』一壁这里那里地寻找.但并没有可吃的地方。结果找到了那象的肛门。这里全是柔软得如糕饼一样可吃的.而且味极甘美。於是他说.『好容易才找到这身体中最柔软.最美味的部分了。』便从那里慢慢地吃进去.终於爬入肚腹.吃到肾脏与肺肝了。当咽喉渴时.就吸他的血.疲惫而想休息时.就将身子躺在象腹中休息。他沈思道.『这象的肚腹.於我实在是舒服的住家。想吃的时候.任意有肉可吃。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他不到别的地方去了.就在象腹内吃着肉过日子。
时间一日一日过去.那屍体被热风所吹.被灼热的日光所晒而乾燥起来.皮渐渐地收缩了。豺所爬入的入口.也逐渐收小.腹的内部渐渐黑暗起来.与外界全然隔绝了.屍体乾燥.肉也乾了.血液也完全乾涸了。他失了出口.就恐怖起来.这里那里地奔走、冲撞着.疯狂地寻求出口。他在腹中上下狂奔着.宛如饭米在釜中沸腾一般。
未几.大雨下降.那屍体受着湿气而膨胀.回复原状了.肛门张开.现出星一般的光来了。豺认出了那孔穴.说『好容易保全了性命.』便从象头方面回转来.以猛烈之势撞突肛门.用头穿破孔穴.遂得走出到外面。因为屡进屡出之故.他身上的毛都於通过肛门之际脱落了。他一面因多罗树般无毛的身体感到恐惧.一面继续进出着。当他停住了坐下来环顾自己的身体时.痛切地後悔起来。觉得『自己的这个苦痛.并不是任何人所给与的。全是由於贪欲的因缘.才产生这样的结果的。从此以後决不起贪欲之念了.也不再爬进象的体内去了。』他心中深有所感.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不再. 再也不. 爬入象的腹中. 因为因果之报可畏。
唱毕便从那里离去.不再回顾象的屍体。从此以後.贪欲之心就丝毫不生了。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说道.『比丘们啊.切勿增进心中所起的烦恼.要时常制御自己的心。』接着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五百个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其余或证得预流果.或证得一来果.或证得不还果。佛又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豺就是我。』
一四九 一叶本生因缘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毗舍离近郊大林的重阁讲堂时.就恶太子离车说的。当时毗舍离是非常繁华的都市。城壁三重.绵亘数里.三面有崇峻的城楼耸峙着。城中常有七千七百零七个国王统治国家。又有同数的太子、将军、富豪住着。
在这许多太子里面.有一个名曰离车的恶太子。他的性质.真是凶悍、残忍、粗暴。忿怒残害之情.常如毒蛇般发作着。他一发怒.谁也不敢向他进忠告。无论他的父母、亲戚、朋友.没有一人能训戒他的.因此他的父母等以为『这位太子的性情实在凶悍、乱暴.除佛以外.无人能引导他了.』乃带他到佛的地方来.禀告道.『世尊啊.这太子确实脾气粗暴.很易激怒.非常为难。请说好的教训给这太子听听。』佛对那太子说道.『太子啊.人在心中不可有忿怒、粗暴、憎恶之念。不亲切的言语.足使血肉之亲的父母、儿女、兄弟姊妹、妻子、亲戚与朋友抱憎恶与不快之感。身心动摇.像扑过来要咬人的毒蛇.又像躲在森林中的盗贼.又像要吞人的恶魔。来世受生时.将堕入地狱。在现世.易怒的人.纵使他身上装扮得非常华美.而他的容姿是丑陋的。纵使他的面孔美如满月.也如太阳所晒焦的莲华.又如蒙着尘埃的黄金的皿鉢.是丑陋的。世人因丑恶的忿怒之故.或以白刃自戕.或服毒.或自缚.或从绝壁跳下.而死後则堕地狱。有残害心的人.在现世则被人唾骂.死後也必堕地狱。纵使受生於人界.生後也会生许多疾病。如眼疾、耳疾等.将一一接连而起。倘若去了瞋恚之念.就不会觉得苦了。所以.对於一切有情非有慈心、爱心不可。这样的人.方可脱地狱等类之苦。』
那太子听了这个说法.当下就起深切的悔恨之念.并生了慈爱之心与柔顺之心了。他满胸惭愧感激.不能擡起头来。那情形有如去了毒牙的毒蛇.斩掉了铗螯的蟹.又如折了角的水牛。
许多比丘们目击了太子的这种情形.集合在法堂中.专就此事发起议论来.说道.『离车太子的父母、亲戚、朋友.在长期间不能忠告训谕这位恶太子.怎麽佛一言之下便说服了他.使他自己忏悔了呢。这宛如驯象师尽六术制住了醉狂象一样。佛曾说过一种妙法.「比丘啊.经过驯象师调御的象.是善驰驱的。或在一方.或前或後.或右或左.能自由使之行走。驯马师、驯牛师之於牛马也如是。比丘啊.为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所调御的人.是很易引导的.能向导至八方面。他见色为色.乃至如实见色。这叫做瑜伽行无上的人法真实义。」此次对太子所说.不就是等正觉者所说的人法真实义吗。』
那时佛恰巧走到那里来.便问道.『比丘们啊.此刻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回答道.『在谈论如此这般之事。』佛道.『比丘们啊.我的以一言使他驯伏.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有过这样的事。』接着便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西北某婆罗门的家里。长大後游学得叉尸罗.修习三吠陀与其他一切学艺.卒业後回乡.暂时过着在家生活。既而因丧了父亲.便怀着出家修道之志.终於出家修行.获得神通力与定力.隐遁於雪山的庵里。在那里暂住了一些时候.因为缺乏盐与其他日用品的缘故.再回到人境.来到波罗奈市街.在御苑中住宿。
次日.他整顿衣裳.正肃威仪.穿上仙人的服装.入城行乞.遂到了王城的门前。时国王正在高楼凭窗远眺.见到了他.便很为他的正肃的态度与崇高的威仪所感动.暂时看得呆了。心里想道.『唉.那仙人实在真是威仪正肃.心意和谐。行时威相殊妙.步步如散布一千黄金.又如狮子王举步生威.若是世间有领悟正法的人.必就是这种人了。』便回头去呼唤侍臣。侍臣问道.『大王.有甚麽事吗。』国王命令道.『去唤那仙人来。』侍臣道.『是。』即走到菩萨〔仙人〕身边.恭敬作礼.不料把手放在他手中所持的铁鉢中了。菩萨吃了一惊.叱责道.『怎麽。』侍臣答道.『圣者啊.国王召你去。』菩萨拒绝道.『我住在雪山中。国王怎会知道我呢。』侍臣听了此言.便回去向国王报告。国王觉得自己左右没有可以谈心的伴侣.便命令道.『务须把他请来。』侍臣便再去向菩萨致了敬礼.强陪他到王城来。
国王恭敬地向菩萨行了敬礼.然後张了天盖.请他在黄金的玉座上坐下.亲自执箸供养各种珍味。问道.『圣者啊.你现住何处。』菩萨答道.『大王.我的住处在雪山中。』国王又问道.『圣者啊.此後将到甚麽地方去呢。』菩萨道.『大王.我正在找寻雨期安居的地方啊。』国王恳请道.『那麽.圣者啊.就请住在我们御苑中吧。』菩萨也就愉快地答应了。国王立即亲备食物供养菩萨.复赴御苑准备香室.建造夜间用室与日间用室.置备沙门需用的器物.吩咐园丁招呼服侍.然後回王城去。从此菩萨便暂住在国王的御苑里。国王每日必来访问两三次。
然而这大国中有个叫做恶太子的王子.性极粗暴凶悍.连国王对他也无可如何。亲近之人自更不消说了。大臣、婆罗门、市民虽都劝告说.『王子啊.这样的事是做不得的.那样的事是不应该做的.』但那些忠告.只愈增加他的忿怒而已.并不能使之听从。国王心中暗自思量道.『除这位苦行有德的圣者之外.谁也不能劝诱这太子吧。他一定能好好地训诫太子的。』於是陪着太子来访菩萨.说道.『圣者啊.这太子性情实在粗暴易怒。我们无论怎样也训诫不得。请以善巧方便教导他。』就将太子留在菩萨的地方.自己回去了。
菩萨偕太子在御苑中四处逍遥着。菩萨偶然发见了一株絍婆树的嫩芽.便问太子道.『太子.现在你试嚼嚼这树的嫩叶看.其味如何。』太子即取一叶来嚼.试尝滋味。说声『啊呀。』便将他唾弃在地上。菩萨问道.『太子.味道如何。』太子答道.『圣者啊.此树如烈性的毒草.现在已经如此。如果将来成长起来.会有许多人丧命吧。』菩萨迅速地摘取了那絍婆树的叶子.在手掌里揉碎了.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此树尚是一叶嫩芽. 地上还未添增四叶.
那叶已有剧毒. 倘若成了大树则将如何。
那时菩萨劝诫太子道.『太子啊.你现在嚼着这絍婆树的叶子.说是「目前连这样的小叶.已有这种烈性的毒。长成以後不知将如何。」而将那叶揉碎丢弃了。人们对你.不是抱着与你对此树的同样感想吗。人们将说。「这太子在年青时已如此残忍易怒.若长大而为国王。真不知会干出怎样的事来。不知我们在他之下将怎样呢.」夺去你国王的荣位.像絍婆树一般连根拔起.把你驱逐出国吧。所以不可如絍婆树那样.此後要存心宽大、富於慈爱才是。』从此以後.太子就非常谦逊、慈爱而和蔼了。他很能体会菩萨的训诫.父死之後即位为王.作了布施等善行.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又道.『比丘们啊.那恶太子离车听从我的训诫。并不始於今日。前生我也曾训诫过他。』复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恶太子即离车.国王是阿难.那施教训的仙人则就是我。』
一五〇 等活本生因缘 (〔菩萨=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就交恶友的阿闍世王说的。阿闍世王对佛是怨敌.自与不法破戒的提婆达多结了亲交.遂致过信了他的虚伪不实的人格。说是『我非恢复他那行将失坠的声名不可。』费了许多国帑.在象头山建造庄严的精舍.不但如此.且听从了他的诬言.弑逆那为法王、已得须陀洹初学圣者之位、入声闻圣众之列了的父王.自己消灭了须陀洹道之因.而招到了大祸恨。但他听到了『因此罪孽.大地把提婆达多吞噬了』的事.却想『现在大地不会吞噬我吗.』不绝地为恐怖之念所袭.虽然身为王者.却连王者的安慰也得不到。他不能安眠.如那受巨鞭抽打的小象一般.尽是恐惧战栗着.似乎大地崩裂.自己堕入阿鼻地狱去了.又似乎大地来把自己吞噬了.又似乎自己倒堕至热铁地狱.正为铁的刀枪所刺。他真像受伤之鸡.恐惧得没有一刻的安宁。也曾想去参谒等正觉者〔佛.〕忏悔己罪.亲受指教。但终因自愧罪业过重.不易与佛接近。
那时适值王舍城内举行迦底加祭的夜祭。各街道都以灿烂的灯炬庄严.恰如天国在地上出现一般。国王被几多的朝臣、祭司围绕着.坐在黄金的玉座上。王见了那侍坐在玉座旁边的耆婆拘摩罗婆契.心中暗忖道.『我与耆婆同到佛那里去谒佛吧。然而我不便说.「耆婆.我自己不能去.你领我到佛面前去吧。」好.现有一个方便。我假如问.「当此清夜.我们所最应尊崇的沙门、婆罗门是谁呢。谁能使我们起崇敬归仰之念.慰藉我们苦恼的心呢.」许多朝臣听了.自会赞颂自己的师父之名.因此耆婆也定必赞颂佛的名字。如此就可与他同到佛那里去了。』於是就唱出五句诗来.赞美夜景。
真是美的清夜啊. 真是妙的清夜啊.
真是明的清夜啊. 真是愉快的清夜啊. 真是欢娱的清夜啊。
『喂.当此清明之夜.使我们尊敬而给我们以心的平和的沙门、婆罗门是谁呢。』於是朝臣之中.有的赞称不兰迦叶之名.有的赞称末迦棃瞿舍利.又有的赞称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之名.有的赞称婆浮陀伽旃那之名.有的赞称散若夷毘罗棃沸之名.又有人赞称尼乾子之名。
国王听了这些答语.只是默不作声。原来他心里暗自期待着耆婆大臣的回答。然而耆婆因『想知道国王究竟是否期待着自己的答语.』仍暂时默然无语地坐着。国王忍耐不住了.便问道.『耆婆啊.你何故这样默不作声呢。』於是耆婆恭敬地离座而起.向佛所在的方向叉手合掌.遥致敬礼.然後说道.『大王啊.那应供等正觉者〔佛〕与其弟子一千三百五十人俱在我庵摩罗树林中.唯有那佛.才有这样殊妙的名声哩。』他为王说阿罗汉的九种功德.又进而讲有生以来未曾有过的超越一切豫言的佛的威相.然後劝请道.『大王啊.请尊崇那佛.倾听其法.而质疑念吧。』国王大悦.命令道.『那麽.耆婆啊.你去预备象车。』象车立刻预备好了。国王显出大王的威相.向耆婆的庵摩罗树林而去。时佛正在充满清香的僧庵中被许多比丘围绕着.王向之遥拜.又随处见到静如大海的比丘众.自语道.『我还未曾见过有这种威相的人哩.』为那庄严的威仪所感动.便合掌向僧伽致敬.加以赞美.然後向佛作礼.坐在一隅.就沙门果提出质问。
於是佛举行二拜读诵的仪式.为说沙门果经。王因此经说.欢喜之念不能抑制.求佛宽恕.离座恭敬作礼.而後退去。国王去不多时.佛向比丘众说道.『比丘啊.那国王善果之根已绝。比丘啊.若他不为了夺王位之故.剥夺戕害那正直的亲父法王的寿命.则他能立时断欲.舍离诸恶.而得法眼吧。然而他与提婆达多亲近.身犯大罪.所以终至失却了须陀洹果。』
次日.比丘众集合法堂.开始谈论道.『法友啊.阿闍世王身犯大罪.与非戒恶业的提婆达多亲近.杀害父王.遂致失了须陀洹。他是给提婆达多破灭的。』那时佛过来问道.『比丘们.你们此刻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答道.『在谈论如此之事。』佛道.『比丘们啊.阿闍世王身犯大罪.自陷於大破灭.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犯了大罪.自招破灭。』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婆罗门族大富豪的家里。长大後游学於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成为波罗奈城有名的阿闍棃.教授五百个青年。在这些青年之中.有一个名曰等活。菩萨将起死回生的法术传授给他。他虽受了回生法的传授.却还未曾得到解呪之法。一日.他对其他的青年夸耀着自己的法力.深深地走进某森林中.发见了一匹死虎。他遂向其他青年夸口道.『诸位.看我使这死虎复活。』其他青年道.『这怎麽可能呢。』他道.『请诸位好好看着。我一定要使他复活给你们看。』其他青年作告别之辞道.『如果能够的话.请一试吧.』说着便一齐爬到树上去了。等活念着呪语.取砂砾猛向那死虎掷去。那虎忽然活了转来.以猛烈之势扑来.咬住等活的咽喉.将他咬死.倒在那里。等活也倒在地上。二者一同并着倒毙了。青年们从森林中逃回来.走到那阿闍棃的地方.将情形详细报告。阿闍棃教训年青的弟子们道.『作恶业.犯禁戒.恬不知耻的人.常会受此种祸患。』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人若与恶人亲昵. 给恶人以帮助.
则必致害己. 犹如等活之於死虎。
菩萨以此偈向青年们说法.作布施等善行.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使死虎复活的青年是阿闍世王.有名的阿闍棃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