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的故事 > 第37章 再起波澜

第37章 再起波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东宫左卫营房。

    拥挤的主帐营房内,此时却是安静无比,只有魏大山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然后不时的朝着齐佑瞟上那么一眼。

    魏大山心里焦急万分,但齐佑却是不动如山,稳稳地坐在主位上捧着一本杂剧津津有味的看着。

    看着齐佑稳坐钓鱼台的架势,急的魏大山像热锅上的蚂蚁,身体扭着,嘴巴也微微的颤着。

    “大人,都是标下一人之错,倘若上面追究下来,俺愿意承担一切罪责。”

    魏大山终于憋不住了,起身跪在地下低沉着嗓子说道。

    齐佑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见魏大山迟迟没有再说话,缓缓地合上了书页。

    “什么错?你有什么罪?他扰乱我左卫操练,还有理了!真要有事,就说是我喊你去的。就算上面追查下来,任何人无错,万方有罪,罪在我一人,大不了老子脱了官服卖菜去。”齐佑云淡风轻的说道。

    魏大山心里可谓是感动无比,瞬间老脸一红,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当兵多年,除了之前的把总张银对他还算不错,其余的将领无不是高高在上,对他们这些兵丁毫不重视。突然听到齐佑这样的表态,除了感动就是感动。

    “大…大人,俺老魏,俺老魏从此做牛做马,鞍前马后跟随大人!”魏大山语气有点激动。

    “诶诶诶,好了好了,没什么大事,一群大男人,不要扭扭捏捏的,都给我出去训练。”齐佑厉声道。

    虽然七月这样说,但是眼下他心里也有些拿不准,毕竟李景隆可是当朝国公。一品大员。

    论级别比自己高了太多,论权势更不是自己这个白丁能与之比拟的,但事已至此,他也没什么办法了。

    齐佑就是这样的人,不管你是谁,纵使权势滔天又如何,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去做了!

    今日之事,李景隆实在歹毒,在全卫将士面前如此行径,可比杀了齐佑更加狠毒,倘若今日不与他如此抗衡,齐佑日后也别在左卫带兵了,去先农坛种地算了。

    齐佑不知道,此话慢慢的经过众人的口传了出去,左卫众将士可谓是为之一振,这位卫率大人在他们心里的地位甚至快直逼岳武穆了。

    “齐卫率,齐卫率,在营帐中吗。”

    帐外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秦茂儿又来了!

    “秦公公,您怎么来了,刚不是带曹国公去太子那了吗?”齐佑赶忙起身请了秦茂儿进来营中坐下。

    “大人,太子殿下关心着您呢,太子说了,您别担心,一切有他。”秦茂儿眉飞色舞的说道。

    “对了,太子让我转告卫率大人,一月练兵时间已到,陛下将在演武场检阅你左卫官兵,曹国公也对您练兵之法颇为赞叹,七日后要跟您演武场上比试操练呢。”

    闻言,齐佑倒是陷入了沉思,太子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不知道曹国公与自己的冲突?

    秦茂儿见齐佑有些疑惑,四下看了一眼,见四周无人便赶忙走到齐佑身边附耳说道。

    “大人,洒家跟你说哈,太子殿下狠狠的训斥了一番曹国公,让他做好自己的本份,有什么不满战场上见真章的话呢。”秦茂儿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

    “哦,原来如此。”

    齐佑明白了,自己这位顶头上司,太子殿下可是一直在关注着自己,他支开李景隆,又让他们七日后两军对练,一是要把事情暂时压下去,不让冲突变得不可收拾。二是要给齐佑一个光明正大证明自己的机会,更是让李景隆无话可说。

    “秦公公,麻烦帮在下传个话,请跟太子殿下说,属下知道太子殿下的苦心,定不负殿下期望!”齐佑拱手说道。

    “张银、魏大山、许安、张牧、卢俊!”齐佑起身出帐篷,来到校场内高声喊道。

    “在!”众人齐声回答。

    “练兵备战!七日后演武场,考验我左卫将士的时候到了!”

    紫禁城,勤政殿。

    “儿臣参见父皇。”

    朱标对着龙椅上端坐着的朱元璋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

    “标儿啊,来了啊,哎,坐吧,咱爷俩坐下说。”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发胀的脑袋。

    “父皇,您为何事担忧啊。”朱标一眼便看出了,自己这位敬爱的父皇似乎有些忧愁。

    “去,把折子递给太子。”朱元璋朝着身边太监说道。

    朱标接过折子一看,面色也不禁凝重起来,定远县锦衣卫上报的消息确有一些触目惊心。

    前年夏天,定远大汛,百姓农田被毁,不得已问富户借粮借种耕种,谁知又紧接着旱涝急转,一年的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可定远的部分富户,竟然借机拿着欠条收债,还不上本息的百姓们被逼的拿田冲抵,这一番操作在定远可犯了众怒。

    定远县衙门官吏毫无担当,见此事似乎牵扯到勋贵,便缩在县衙内当了缩头乌龟,众多灾民求告无门,头顶 《大诰》便要进京告御状,谁知刚行出定远三十里,便被人驱赶阻拦,撵了回去。

    朱元璋此时面色铁青,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洪武十八年冬月,朱元璋亲笔写定《大诰》,规定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百姓如蒙冤屈,可头顶《大诰》进京告状,沿途军民人等不得阻拦。

    可现在…

    满怀希望头顶《大诰》进京告状的定远百姓,竟然连本府都没走出去。

    “标儿啊,你说,此事该如何处置?”见朱标合上折子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朱元璋不禁开口问道。

    “父皇,此事倘若只是定远县一人之为,倒好处理,只是,儿臣担心的是事情牵连勋贵,倘若…”朱标欲言又止的说道。

    现在匪患日益猖獗,北元也一直在蠢蠢欲动,随时准备马跨长城劫掠中原,正是需要勋贵武将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对勋贵动手,说不定引得人人自危,甚至会影响大明的安定。

    朱元璋父子不敢轻举妄动了。

    “标儿,之前你说要派一一个得力之人的事,咱觉得,是时候了。”朱元璋正色道。

    “请父皇示下,派谁去合适?”朱标问道。

    朱元璋微微的笑了一下说道。“标儿啊,这下咱可得跟你借个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