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宣王就是这么掌控江南
派去应天府的人在第二天夜晚才抵达。
当襄王得知李贤亲自写信给自己时,就感觉事情有点儿不对。
胡濙已辞官了,李贤自然成了东宫最后屏障。
虽未拆开,但已经能猜到信上内容。
要么就是让自己出手帮一把,要么就是京师那边东宫需要自己。
反正就一句话——帮忙。
嘶~
信封被撕开,襄王认真地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可置信问来人。
“李尚书在杭州有难?不可能吧?”
来人经过一天一夜赶路,早已虚脱,但还是用尽浑身力气回道。
“千真万确,杭州有锦衣卫,他们要构陷太子殿下”
起初,襄王确实打算出手帮一把李贤,当他听到最后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北镇抚司和锦衣卫目前被宣王掌管,既然说是杭州有锦衣卫要构陷太子,是不是就是在说宣王干的?
算了吧~还是别掺和进去。
两月前才拒绝宣王,要是现在帮李贤的话,会不会以为自己投靠太子呢?
思索片刻后,襄王走向后院。
许久之后,带回几人。
“这样吧~本王与李大人也曾喝过几杯酒~不想见李大人在杭州城寸步难行。”
一边说,襄王一边指向身后几人。
“他们就随你去杭州,算是本王一点儿心意。”
看向襄王给的几人,刚开始来人还有点高兴,可是
襄王确实给了人,只不过是一个瘸子、一个聋子、一个驼背、还有一个哑巴,就差一个眼瞎的给凑齐了。
还没等来人惊讶,襄王就介绍几人。
瘸子是厨子,去杭州驿馆给李贤等人做饭烧菜。聋子是四人中唯一一个女人,她负责照顾起居,驼背是车夫。
哑巴就有点儿扯了,襄王说是门房。
围着四人转了又转,李贤就差指天骂娘。冷静下来之后,他也理解襄王此番作为。
自己作为东宫属官,派人去求襄王帮忙。人家的确给了人啊,是自己没说清要什么人。
宣王府那边人家也能说得通,襄王是派人去帮忙了啊,只不过都是残废。
不得已之下,李贤只好前去找胡濙商量。
“胡大人,下官该何去何从啊~”说明自己来杭州情况后,李贤也感觉轻松不少。
“还能如何?想办法给太子殿下擦干净屁股吧。”胡濙在杭州也住了一个月多,自然也见识到宣王府在江南力量。
宣王府在江南主要力量不止在官吏、士绅们身上,对士子掌控尤为突出。
“能擦干净吗?”李贤心里没有底,就连襄王都不愿掺和进来,说明江南情况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其实宣王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朝李贤身边挤挤,胡濙朝他眨巴一下浑浊的双眼。
“啊~,不可能吧?若这件事没处理干净,又让宣王府给闹到朝堂上,东宫会再次损兵折将。”
无奈一笑的胡濙连连摇头。
“不会,知道我在杭州住了一个月有什么收获吗?”
双手一拱,李贤虚心求教,“不知,请您老指点一二。”
捋捋下巴已经花白的胡须,胡濙笑着回道,“宣王府在江南根基并非官吏和士绅们身上。”
“那在哪儿?”不在士绅和官吏身上,那又在何处?总不可能应天府吧?
“士子,江南各地士子多多少少都受过宣王恩惠~”这些事情也是胡濙来杭州后才发现的。
“什么意思?”李贤没明白为何是士子这个人群。
“老夫快闭眼了终于亲眼所见一个词,舆论~,宣王和宣王府以舆论压力给江南各地乡绅和士绅头上,同时又以身份加以压制。”
“给他们一顿打的同时还会给一颗糖,知道宣王殿下是如何给糖的吗?”
李贤摇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知道。
“比如,杭州有一个士绅和宣王府对着来。那么当地士子就会收到宣王府一封密信,让他们制造舆论压力。”
“当地官府迫于压力,就会查清此事。待士绅垮台后,他手中所拥有土地财产一半会被朝廷收缴,而另一半则分成两份。”
“其他士绅和乡绅要分一些,剩余的全被分给当地百姓田农。”
“如此一来,宣王殿下凭一封密信就可清扫异己。还能获得士绅、乡绅、以及士子的好评。”
“就算朝廷打算对宣王殿下动手,也无处下手。因为,宣王殿下已跟江南各地打成一片。”
“这也就导致官吏们纷纷投靠,应天府已快成宣王的一言堂。”
“再往后想想,这几年中朝廷在应天府抽调多少官员去京师?”
越是往后想,李贤越是后怕。
照此以往,用不了几年连皇帝也叫不动江南了。
而且,朱祁钰这招惠泽各方势力。
“宣王此招也有破绽”李贤的话还没说完,胡濙就打断。
“知道你想说什么~是不是想说万一士绅或乡绅们都很听话,这样一来宣王就没有借口。也就无法再制造恩惠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便会离开。”
用力地点点头,李贤不确定地问道,“难道不是?”
自打辞官离开京师以后,胡濙的笑也多了。
只见他哈哈大笑,给出一份答案。
“宣王早已料到,平时没事的时候,宣王会给他们制造矛盾。什么董家不跟李家往来,陈家想要黄家手中的土地等等。这群人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团结,他们需要不断蚕食土地。”
“不管是谁做大,宣王就会让士子们制造舆论。大明立国多少年啦?江南各地士绅却在不断减少。”
面对一个无解,李贤也知道了自己所面对是怎样一个宣王府。
不~准确说,知道了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宣王。
“那宣王是如何从江南起的家?”
“你想照葫芦画瓢?”似是在嘲笑,但胡濙却一脸严肃问的此话。
“嗯,的确想。”
“宣王第一次来江南之时,联络的并非士子,而是各地学堂”
胡濙告诉他,宣王来江南先是跟各地学堂联络。资助当地有才学之人,让他们博取功名。
当这群人成长到一定后,再以他们为引子和当地乡绅、士绅们加深往来。
发展到如今,江南各地学堂不说全部,至少超过六成都在被宣王资助。
想要复制,几乎不可能。
首先,朱祁钰发现有人这样做,肯定会第一时间让人给掐灭。
其次,士子、乡绅、士绅们跟朱祁钰已经算得上是利益共同体。想要壮大,就要宣王从中做主。
“那宣王哪来这么多钱供养江南的士子和资助学堂?”李贤似乎是抓住希望。
可胡濙的回答却让他的希望随之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