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幽山“灵虚峰”顶的无名石塚群
接连三日,除了“紫苏粥”,并没有其他膳食,之前在王城,宫中传言,檀妃在盛暑时节,朝食喜喝这种“紫苏粥”,但在这灵虚峰学宫之中,天气凉爽,为何也……
相比宫中繁复烹饪技艺的珍馐美馔,这紫苏粥的制法,就甄烦就简多了,取紫苏,研磨入水提香,倾注于熬煮至七八分熟的白粥中,搅匀即成。
紫苏叶,水入研磨,取其清幽清香,待粥将熟时,撒入紫苏汁搅拌,瞬间飘香四溢。
或加入蜂蜜梅子泥,甘酸相融,滋味无穷,紫苏粥不仅解暑醒神,更有通窍解肌之效,滋味悠远,如沐清风。
紫苏,常分绿白苏、紫苏两种,其烹饪之道,乃是行气解肌之良方,将苏叶用于煮粥,可疏通体内淤滞之气,驱体表之邪气。
楠妃在这学宫之中,没有在皇宫中一应的侍从,照料皇子的一切事宜均要亲力亲为,楠妃在鹤衍国王城做暗探期间,均是独自应对生活琐事、及任务挑战,这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但刚作为一名假母亲,面对着一个刚满一岁的幼儿,这个小生命,对她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她需要学会怎样照顾、保护他,同时还要完成此行紧要的任务。
这种陌生的责任感让她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焦虑,但她知道,作为一名母亲,她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作为南境国的顶级暗探,楠妃敏锐的觉察力,能让她感知周围三公里内的异常,若是在五公里处有人运气观测,而非无功之人用目望之,她也会有所察觉。
但在学宫一处高亭之中,有位青年掌教一直远远“注视着”楠妃住处,看似监视,但更像是观察。
这位掌教留着一头,不知是沧域哪个古老部族的编发,全束后高高扎起,其中几缕还串了九眼天珠。
一身黑金岩套装,黑灰色褶皴镶金边长袍,黑色与金色的巧妙搭配,与学宫中的其他掌教迥然不同。
至内而外,散发出暗黑的气韵,皮肤黝黑,更彰显出其狂放不羁、沉稳老练。
到了第四日清晨,还没等楠妃用完朝食,第一日引路的门童,将楠妃的行李,逐一搬进了书舍,便退至舍门静候。
待楠妃用完朝食后,缓缓入内,将幽山大致的情况,和楠妃娓娓道来。
在民间,幽山被视为一处天然屏障,与外界隔绝,其有三座山峰,分别为:灵虚峰、幽篁峰、隐雾峰。
这[灵虚峰]的山崖之上,有一座环形的建筑,是一处学堂,名曰“得一学宫”,而深藏于幽山之中的这所学宫,乃是鹤衍国一处顶级学府。
其内蕴藏着数不尽的古今典籍,蕴含奥义的学问,其内的掌教们,均是“沧域”里的经纶之才、饱学之士。
十大隐士中,有三位均在幽山“得一学宫”担任掌教。
而在这里,皇室宗亲在王城里能学的,在这里仅是最基础的课业。
除传授世间兵法布局之术外,还教授纵横之术、阴阳之说、冥想和禅定,以及悟道的深邃课业。
更解阴阳玄妙之说,引领学子们探索冥想与禅定之道,直至“深邃课业”之巅峰。
阴阳之说则如天地间的玄妙转化,让我们窥见宇宙间的奥秘,明了万物生长的规律。
而冥想与禅定,通往极末微观世界,感受生命脉动,在深沉的禅定中,辨明三种心意状态:散乱、专一和寂静。
至于深邃课业,更是如同攀登险峻的山峰,虽路途艰险,但一旦登顶,便可俯瞰众山小,领略到生命的真谛与宇宙起源的奥秘。
即便是鹤衍国王城的文人雅士、学富五车之辈,也无法与得一学宫的学识相提并论。
而这里每年录取的学生,有极其特殊的身份,每十年仅有九十位学生入住。
“灵虚峰”顶是一处无名石塚群,如涟漪般漾开,层层叠叠,形成一圈又一圈神秘的圆环。
在这圆环的深处,一尊巨鹤的骸骨矗立,鹤顶仰天,如古老传说里的守护神,沉默地诉说着鹤衍国的前世今生。
骸骨一边,一株千年古茶树静静伫立,枝干虬曲苍劲,承载了千年的风霜雨雪,沧桑的枝干上,还抽出了嫩绿的芽叶,古老生命的奇迹,轻轻摇曳,与周围冷峻的石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骸骨另一侧,一株高达六米的玛瑙树干,坚硬如石,光泽流转。
石塚、巨鹤、古茶树与玛瑙树干,它们各自独立,却似乎又隐含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这绝不是一座普通的石塚群?
石塚群大略有二十几个石塚,大小规制一样,只是制成年代不同。
其中靠近中心的几座石塚,似有千年的历史,原本光滑的石面,如今已是斑驳陆离,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裂痕和坑洼。
这些裂痕,有的深如沟壑,有的细如发丝,纵横交错,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石塚紧紧地包裹在其中。
石塚的边缘也已被风化得参差不齐,有的部分甚至已经脱落,露出了内部更为粗糙的质地。
阳光斜射而下,映照出石塚上那斑驳的光影,风起时,石塚旁的碎石,尘土被轻轻吹起,在空中飘舞,又缓缓落下,如同在为这些古老的石塚,唱着一曲悠长的挽歌。
若论这石塚的排列形状,其设计之独特,中心屹立的巨鹤骸骨、千年古茶树、玛瑙树干,皆不似本国其他石塚的丧葬习俗。
石塚所用的石材也非取自当地?而均由一种天然莱姆石精心雕琢而成。
这种莱姆石,源于岩屑、贝类珊瑚等骨骼化石的冲积,历经了数十亿年的紧压胶结,最终凝结成了一种独特的碳酸质碎屑沉积岩。
它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神奇,使得每一块莱姆石都仿佛蕴含着亿万年的生命气息。
这些莱姆石富含古生物遗迹,“沧域”历史厚重的印记在石塚中重现。
其内含丰富矿藏,当其与水接触时,便能活化水的结构,使其转化为富含生命元素的寒浆。
故而,天然莱姆石被誉为“生命之石”,即使其抗风化性也颇为出色,但沧域中,别国均用于亭台楼宇装饰之用,极少用于建造石塚?
且在这鹤衍国境,幽山之中,并不乏耐风化的造塚石料,但为何却舍近求远,择选遥远海域的莱姆石,来建石塚呢?
诡谲怪诞的是,没有一个塚刻有逝者之名!
除了生卒年月,仅有一个神秘莫测的图腾,其形态既似翱翔之鸟,又似游弋之鱼,渊源何在,实难窥测。
虽然每座石塚、每块墓碑上的图腾色彩纷呈,线条亦各有千秋,但细细端详,却不难发现它们均源自同一神秘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