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中国式父母”的自我感动
怡怡对苏翊说:我突然看见一篇文章,有点共情了!
苏翊一脸崇拜地说:哇塞,老婆你真厉害,你的共情能力很强啊!别在心里憋着,跟我展开说说嘛!
怡怡接着说:那篇文章内容:中国式父母,更多的是自我感动。“你看我们为了你…,都给你吃,自己不吃”
明明家里又不是吃不起,明明可以过好的生活,非要绑架孩子,让孩子有负罪感。
这样孩子逃的时候还会被那根绳子紧紧勒着
一旦身为父母,总是尽其所能地把最好的给孩子:吃、穿、玩、用,无一不是先孩子,后自己,目之所及处,只有孩子的身影。
但父母这样“自我牺牲”式的教育,真的是孩子期望的吗?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道: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招牌,扯着“感情”的旗帜,这样的教育,结果往往只是感动了自己。
父母越卖力,孩子越“惨”
与宝妈们在一起,最常听到的话题就是:
“孩子出世后,从来没有睡过一天懒觉”
“接送上下学,双休日的辅导班,时间都给了他”
“都好久没有出去逛街了”
这便是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所有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无微不至,可以给孩子一个光明未来。
却不知,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赋;放开手,却是他们的短板。
论起卖力,不由得想起,曾刷屏全网的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妈妈为了孩子,放弃高薪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中,只为孩子可以出人头地。
为了让茉莉努力学习,妈妈用这些口头禅绑架着茉莉:
“如果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我天天省吃俭用,你不好好读书,就是不孝!”
字字句句,像尖刀一样,把茉莉的心扎得千疮百孔。
茉莉认为,妈妈的不易与辛苦都是她的错,唯一可以填补妈妈心中的遗憾,就是奋发图强,用力奔跑。
可是,茉莉发现,无论如何拼命,都达不到妈妈的目标,这份爱太沉重。
最终,伤痕累累的茉莉从楼上一跃而下。
茉莉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茉莉妈妈,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地付出,却把女儿逼上了绝路。
父母整日围着孩子转,毫无底线的付出,成了拴住孩子的筹码,最亲近的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远离的人。
付出和回报,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课题,父母养育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课题,孩子为了自己学习,奋斗,这是他的任务。
而不是,孩子为了不想辜负“父母的牺牲”去努力,拼命成为父母心中的样子。
分不清责任,守不了原则,辨不明课题的父母,往往都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
中国的家庭教育,就像《园丁与木匠》书中所说:“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是中产阶级父母的一场自我感动式的狂欢。”
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最后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一位网友的回答,让人深思:
“我的一切都是他们给的,他们的不如意,全都是因为我,他们没有错,我就是欠他们的,都是我的错,无论我怎么做,都是一事无成,是不是我死了,父母就轻松了?”
下面的更多评论,都在倾诉父母的“卖惨”,已然让他们窒息。
父母的付出,看似不求回报,却无时无刻不在孩子身上索取,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只要孩子稍有不合心意,便不断地向孩子诉说“苦水”,利用孩子的纯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孩子会觉得父母的不幸,都来源于自己,他们为了弥补心中的歉疚,不断地给自己施压,来减轻心中的内疚感。
最终,父母为自己掏心掏肺的给予而自我陶醉,孩子为了父母的期望,失去自我,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这么不满意我的出生,当初何必生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