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雄的崛起与征途 > 第213章 当真是国之栋梁,如此圣言,当真如雷贯耳

第213章 当真是国之栋梁,如此圣言,当真如雷贯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什么时候,他竟然在儒家士子眼中的威望都到了如此地步了。

    “好吧。”

    “朱雄,针对于大明天下,有所拙见。”

    “如若不中听,说错了什么,还请诸位赐教。”

    朱雄抬起头,微笑着看着周围的士人。

    于仁,还要所有的士人都期待的看着。

    这刑场方圆,显然就成了一个士子的追捧大师的现场。

    哪怕是周围数万围观的百姓,看着大明如今威望最甚的战将,他们也并没有离开, 也都是十分好奇的看着,他们或许没有这些士子这般的朝气蓬勃,但是也十分好奇朱雄 要说什么。

    “在吾大明内。”

    “学派众说分坛。”

    “但归根结底,儒学之道,深入我大明子民之心,深入无数士子之心。”

    “儒学之道。”

    “根本之体现。”

    “便是忠君,爱国,治天下。”

    “但是,今日我朱雄再说两句。”

    “在忠君,爱国,治天下之后,还要加两句,那便是凝血性护天下,忠正君逆昏 君。”朱雄正色道。

    “敢问朱将军。”

    “何谓凝血性护天下何谓忠正君逆昏君”于仁大声问道。

    所有士子也都抬起头,十分好奇的看着朱雄。

    这两句话。

    他们都是第一次听到,出自朱雄的口中。

    “所谓凝血性护天下。”

    朱雄表情正肃,大声道:“往长远一点,昔日三国末期,三国归晋,晋八王之乱, 乱我炎黄汉家之根基,导致异族有机可乘,屠戮我炎黄族人,杀戮我汉家子民,此事, 可记得”

    “昔日靖康之耻,异族猖獗,屠戮我炎黄汉家可还历历在目”

    “昔日元庭跋扈,铁骑破国门,炎黄汉家遭屠无数,属于我祖辈传承之疆域,最终 沦为蛮夷跋扈之地,我炎黄汉家子民沦为奴隶,可曾浮现眼前”

    “古往今来。”

    “我炎黄汉家人口超过疆域之外族群十倍,甚至数十倍。”

    “可古往今来,为何我炎黄族群要遭受异族破国门,沦为猪狗牛羊一般遭屠”

    “在天下,人口,或为劣势,但更多的则是优势。”

    “可曾经我炎黄族群却无法将这人口的优势发挥出来。”

    “归根结底。”

    “百姓为权贵奴役,生活不定,食不果腹,这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曾经的我辈先 祖丧失了血性,面对异族屠刀,十之八九之人不敢去面对,只敢跪地乞降,甚至为了活 命,倒戈相向,叛变族群,沦为异族屠戮我族群之帮凶。”

    “敌人也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破开我炎黄国土,祸乱苍生。”

    “试想一下。”

    “如若我炎黄子民人人皆有血性,人人皆有34血性护国之心,面对敌寇攻破国门, 誓死抗衡,当年又岂会有五胡之乱岂会有靖康之耻岂会有元庭之祸”

    “在我炎黄族群人口庞大的优势下,以命搏命, 一切尚未可知。”

    “这,就是凝血性,护天下。”朱雄沉声道。

    听到这话。

    于仁,还有许多士人都是眉头紧皱。

    显然,很多人对于朱雄的话,提及五胡之乱,提及靖康之耻,提及元庭之祸。

    单纯是无血性,无法以万民护卫天下,这似乎不能说得通。

    朱雄微微一笑,看着周围士人的皱眉,自然是知道他们心中所想。

    “我明白。”

    “你们此刻心中所想。”

    “无论是五胡之乱,靖康之耻,还是历朝历代被异族所破国门之殇,皆为当权者无 能,皆为皇权王权争夺导致。”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句。”

    “忠正君逆昏君。”

    朱雄大声说着。

    所有士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朱雄,此刻,他们眼中也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对于他 们而言,朱雄此刻所说的话,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

    虽然刚刚说的凝血性,护天下。

    似乎不能完全概括昔日炎黄之乱象,但也的确是有这事关于血性之本。

    “昔日五胡之乱,我炎黄族群差点族灭。”

    “此乃司马氏之祸,司马氏之名,遗臭万年。”

    “此为当权者。”

    “靖康之耻,更是宋国无能昏君所导致。”

    “历朝历代,无道昏君多不甚数。”

    “贪赃枉法,专权跋扈之权贵更是不计其数。”

    “对于底层百姓而言,生活在他们操纵之下,无法摆脱,生活在他们欺凌跋扈之下,别说燃血性,就连活着都艰难。”

    ‘这,正是 一 切祸端之根源。’

    “皇帝无能,天下子民受苦。”

    “昏君跋扈,天下子民遭难。”

    “昏君贪图,国门失陷,民不聊生。”

    “无论是五胡之乱还是靖康之耻,还是历代被异族攻破国门的国殇,大多都为昏君 无能所导致。”

    “但有昏君,必有佞臣。”

    “昏君贪图享乐,佞臣跋扈弄权。”

    “昏君,佞臣,国乱之根本。”

    “所谓忠正君逆昏君。”。

    “便是让所有人辨明那高位之上的皇帝,究竟是正是昏。”

    “为正君,当得满朝效力,当得天下人之效力,君王旨意下达,天下莫不从之,哪 怕敌寇来袭,正君之道,无畏强敌,正君之道,恩泽万民,恩泽众生。”

    “于此正君,必誓死报之,忠之。”

    “为昏君,佞臣当道,如若愚忠,必为天下大祸,便是昔日五胡之乱,靖康之耻又 一次序幕。”

    “对昏君, 一而谏,二为直,三为逆。”

    “如若昏君不改,当以天下之乱,除昏君,重塑朝纲,重塑天下,天下正直之士, 天下忠义之人,皆当应从。”

    “绝不可因昏君一人之故,乱天下,祸子民。”

    “此乃逆昏君。”朱雄大声说着。

    说出的这些话。

    就如同如雷贯耳,将这刑场方圆所有人都给惊到了。

    朱雄以臣子之身,说出这等话,那就是大逆不道之言。

    这……这已然是悖逆之言了。

    当然。

    如果有人知道朱雄的身份,那绝对会更加充满了钦佩。

    自古以来。

    昏君无数,但敢逆之人少之又少,除非是亡国之时,国祚消耗殆尽,这才会让无数 人揭竿而起,乱天下,王朝终。

    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个王朝的终结都与昏君佞臣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但是。

    何人敢逆

    今日朱雄之言。

    着实是让此间所有人都震惊到了。

    今日朱雄之言。

    却是将自古以来,炎黄王朝亡国之本给说了出来。

    一则昏君掌国,佞臣当道。

    二则子民无血性,无誓死护国之心。

    “今17日说出这些话后。”

    “归朝之后,本将必受弹劾,但本将不在乎。”

    “如若本将的这些话能够点醒无数子民,凝属于我炎黄族群之血性,拥有真正的护 国之力,那一切都值得。”

    “天下士子,以忠义忠君为准则。”

    “士子读书,为自己而读书,为国而读书,更为我炎黄大兴永昌而读书。”

    “血性,国之血性,民之血性,对外抵御外敌,誓死护卫我炎黄疆域,此为血性, 对内抵御佞臣抗昏君,此为血性。”

    “如若天下士子皆有此心,忠义为国为族,燃我炎黄子民之血性,士子之力便为先 驱。”

    “此乃,真正儒家士子应该做的。”

    “为国强国。”

    “为民强民。”

    “燃民族之血性,护炎黄之国本。”朱雄又大声说道。

    听到朱雄的话。

    所有的士子都沉默了下来,但每一个士子都是带着一种体悟。

    朱雄今日说的话,显然是让他们如雷贯耳,心中翻滚。

    不仅仅是他们。

    刑场方圆围观的百姓也都面带震惊。

    而朱雄的亲卫,还有周围的京兆尹兵卒,衙役,全部都带着钦佩的看着朱雄。

    “朱将军。”

    “当真是国之栋梁,如此圣言,当真如雷贯耳。”

    “今日闻朱将军圣言,当真不虚此行。”

    “血性,护国之血性,为民之血性,对外之血性,对内之血性。”

    “我明白了……”

    所有人似乎都有所体悟。

    这时。

    于仁躬身对着朱雄一拜:“朱将军之言,如雷贯耳,于仁,铭记于心。”

    “达者为师,朱将军,可为我辈士子之师,血性先驱,护国先驱,民族先驱。”

    “于仁,拜见朱师。”

    声音落下。

    周围数千士子全部都躬身一拜,行弟子礼:“朱将军之言,我等铭记于心。”

    “儒家学子,拜见朱师。”

    这一声。

    朱师。

    便是将朱雄推上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随着这些儒家士子散开。

    天下必会传承朱师之名。

    血性之说。

    忠君逆君之说。

    会从他们的口中席卷整个天下。

    朱师之名,更是如此。

    “凝血性护天下!忠正君逆昏君!”

    “这就是今日我所有肺腑之言。”

    “如若有错。”

    “还请诸位指正。”

    “朱师之名,朱雄愧不敢当。”

    朱雄躬身一拜,回礼道。

    “今日听朱师一言,学生体悟甚多。”

    “今日。”

    “于仁才明白何谓真正血性护国护天下,才明白何谓真正的忠,忠正君,强天下, 护国本,强民生,重法治,此为忠,如若忠昏君,倒佞臣,狼狈为奸,此为不忠,对君 不忠,对天下百姓不忠。”于仁一脸体悟的样子道。

    “听朱师之言,如雷贯耳。”

    所有士子纷纷一拜。

    如今洪武二十六年。

    大明开国也在二十六载。

    昔日天下乱成了什么样子,许多百姓还历历在目,大明开国之后,绝大部分百姓是 实在过上了好日子了,哪怕没有惠及全部,但也解决了十之七八,更关键的是百姓无需 再遭受战乱之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