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民领主之神选游戏 > 第77章 持节

第77章 持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节&34;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它最初以竹子为材质,苏武手中持有的正是这样的节。而它之所以能够历经19年依旧完好,背后隐藏着一种精妙绝伦的工艺——通过火烤青竹,去除竹内的湿气,使得竹子脱水后变得坚硬且不易受腐蚀,从而得以长久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的材质逐渐演变,铜或其他金属取而代之,且其上常常装饰着旄穗(即牛尾毛)。历史上,苏武手持此节牧羊,日夜相伴,即使节上的旄穗逐渐脱落,他依旧坚守如初。至于节的色彩,汉初时期,它呈现着鲜艳的红色,后来逐渐转变为黄色。

    &34;钺&34;,其外形酷似劈山断石的斧子,因而又被称为斧钺。起初,它是作为一种严肃的刑具而存在的,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它逐渐演变为了皇帝专用的象征物,即我们常说的九锡之中的黄钺,成为了皇权的代名词。而当这象征着皇权的&34;钺&34;被暂时赐予给某位人臣时,人们便称之为&34;假节钺&34;,意味着他暂时拥有了皇权的部分授权。

    谈及四者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进行审视。这里我们不再直接讨论它们的不同,而是侧重于揭示它们各自独特的特征,从而自然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宋书·百官志》的记载中,关于节的使用权限有如下详细划分:最高者为使持节,次之为持节,最低为假节。其中,拥有使持节者有权处决官职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而持节者,虽无权直接处决官员,但在面对无官位之人或在军事行动中,其权限等同于使持节;至于假节,其仅在军事行动中拥有处决违反军令者的权力。

    用更通俗的方式解释,这些官职权限的差别如下:假节这个身份,在日常情况下无权直接处置人员,但一旦战争爆发,对于违反军令的人,他们有权进行处罚甚至斩杀。持节这个身份,在和平时期有权对无官职的平民进行处罚,甚至包括处死;而在战争时期,他们还能对官职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进行同样的处置。至于使持节,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期,他们都有权对官职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进行处罚,甚至包括斩杀。因此,从权限大小来看,使持节拥有最高的权力,其次是持节,而假节的权限则相对较低。

    尽管《宋书》的篇章中未曾述及假节钺,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假节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实则为四者中权力之巅的象征。

    在汉代,假节钺的权柄与持节相近,但更侧重于军事将领(钺在古时为征伐之象征)。在烽火连天的战场或平息叛乱的紧要关头,假节钺持有者可行使皇帝之权,无需奏请天子,即可对二千石以下官员施行裁决。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魏晋时期,假节钺的权威已然凌驾于其他“三节”之上,不仅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更可对持节官员(包括假节、持节、使持节)行使生杀大权。这种权威与手握尚方宝剑的威严相媲美,唯有皇帝亲自选定的杰出将领方能执掌。同时,在历史上,“假节钺”与“假黄钺”在权力上几无二致,皆象征着极高的权威与地位。

    在隋唐时期,一种更为高级的制度逐渐崭露头角,这便是节度使制度,它可谓是假节制度的进阶形态。然而,随着宋朝以后文治主义的盛行,对武力的抑制和文化的推崇,使得原本显赫一时的持节现象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提及假节钺的杰出将领,我们不禁将视线投向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与魏晋。只有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才能寻觅到那些拥有此等殊荣的将领们的身影。

    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十位英勇非凡的将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震四方的气势,荣获了假节钺的殊荣。这些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是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卓越的统帅能力,成为了时代的传奇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后世传颂,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典范。

    在曹操执掌曹魏的时期,仅有一名将领被授予了“假节钺”的殊荣,这是对他非凡能力和卓越贡献的肯定。

    【1、于禁】

    在众多被授予假节钺荣誉的将领中,于禁无疑是颇具特色的一位。尽管五子良将的序列并未有官方的正式排名,然而,在这五位杰出的将领中,唯有于禁获得了假节钺的特别授权,这一殊荣足以突显其与众不同之处。

    在《三国志·于禁传》的篇章中,详细描绘了曹操对于禁的高度信任和嘉奖。曹操将灵任命为于禁的部下督,此举引起了众人的震惊和钦佩,显示出曹操对于禁及其部下的极高评价和深深敬畏。随后,于禁被晋升为左将军,并授予假节钺的殊荣,更是赐予了他五百户的封邑,以及其子嗣的列侯爵位,这样的荣耀和恩宠,无不彰显了曹操对于禁的极度信任和器重。

    因此,在曹操麾下的众多武将中,于禁无疑位居五子良将之首,更是曹操集团中非曹姓武将的佼佼者。当于禁被授予假节钺的殊荣时,这一荣誉不仅超越了其他五子良将,连曹操家族中的大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也未能获此殊荣。

    然而,在面临关羽的猛攻时,于禁的表现令人深感失望,他并未展现出一位大将应有的坚韧与气节。相反,他选择了沉默地投降,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曹操深厚信任的背叛。就连曹操本人也难以置信,他昔日赋予的第一个享有高度权威的将领,竟在生死关头展现出如此怯懦的品性。

    于禁的遭遇实在令人叹息。在关羽离世之后,他作为蜀军的俘虏,被迫踏上去往东吴的旅途,仿佛成为了一位不受欢迎的“宾客”。在东吴的日子里,他时常遭遇东吴大臣虞翻的冷眼与讥讽。当他与孙权并肩骑马,虞翻竟挥舞鞭子,将他驱至队伍的后方。而在听到悲伤的曲调时,于禁心中涌现的哀愁使他泪水盈眶,然而这真挚的情感在虞翻看来不过是虚假的做作,他愤怒地斥责于禁,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与轻蔑。

    在曹吴两国的和解之后,于禁的归国之路却充满了羞辱。曹丕以冷酷的方式让于禁再次回忆起他的屈辱,他下令在墙上描绘出于禁曾经乞降的屈辱画面,以之作为于禁祭奠曹操时的背景。更令人痛心的是,即使于禁离世,他仍未能获得曹魏太庙的接纳,反而被赐予了一个恶名——厉,成为他一生的污点。这真是一场悲剧,一次失误导致了他永恒的遗憾。

    在曹魏政权的晚期,六位显赫的人物被授予了假节钺的崇高荣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