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万钧
荆南,这个五代十国时期的小国,实际上颇具趣味。尽管名列十国之一,但其领土仅涵盖三州十七县,在周边各政权中是最微不足道的。论地位,它只是一个附属藩王的等级。立国将近六十年,却始终未曾称帝。
尽管地盘小、级别低,但在五代这段乱世中,荆南却是少有的长寿国家。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担任荆南节度使起,到北宋开宝元年(963年)投降为止,荆南政权存在了56年,仅次于吴越国。
荆南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并非单靠强力,毕竟一个小小的领地能经受多久的风雨?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地位至关重要,荆南对各方势力都有利,正如在五代时期,它天然地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的潜力所在。
因此,荆南的建立也源于这一原因。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夺唐朝自立为帝,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称帝梦想,但周边众多割据势力却令他极为头疼。尤其是在两淮之地的杨行密,成为了除了晋国李克用之外的另一大心腹大患。
后梁国土狭窄,南北长而不广,四面环绕着晋国、南吴和前蜀。尽管前蜀因地势险要而富足,不轻易出兵,但如今有杨行密号称雄主与晋国的李克用父子联手,南北夹击之势,后梁恐怕难以抵挡,若要与晋国决战,必须寻求人力牵制杨行密。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为牵制杨行密,朱温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一方面,他联合吴越和南楚,从东、西、
在唐朝末年,高季兴原本是个到处乞讨的乞丐。他认比自己年长六岁的朱温为爷爷,叫得朱温十分高兴。再加上高季兴确有一些才干,朱温于是毫无顾虑地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
南楚在拥有了荆南这样的缓冲区后,终于放下了顾虑。他们选择对待后梁称臣纳贡,以此来牵制杨吴,同时也不再阻挠与自己存在领土纠纷的南汉向后梁进贡。朱温这一策略算是明智之举。
高季兴虽然顺从,却只是对朱温顺从而已。在五代动荡的年代,人心易变,尤其是拥有领地后,他怎能局限于守护江陵城和周边几个县城的残余?因此,一有机会,高季兴便开始活动起来。
高季兴当然有他的优点,他喜欢放权,明白自己不擅长处理政务,因此将荆南的事务交给能干的手下,这样一来,荆南的实力逐渐恢复,也使得高季兴有了扩展疆域的能力。
乾化二年(912年),高季兴利用朱温诸子为争夺皇位而激烈斗争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归州和峡州。
当李存勖进攻后梁时,朱温这位不择手段的孙子以援助后梁为名,突然袭击了后梁的襄州。尽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高季兴打了一场败仗,但他毫不在意,反而任性地停止了对后梁的进贡。
遗憾的是,朱友贞已经没有时间去关心他了,因为李存勖即将攻入家门。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了后唐。高季兴抓住机会向李存勖表示臣服,至于他是否真心,只有他自己清楚。李存勖非常高兴,封他为南平王,这也算是给荆南一个国号。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他趁后唐灭前蜀之际,以从征为名前往蜀地趁火打劫,厚颜无耻地要求后唐分给他几个州。遭拒后,他竟杀戍兵占据这些州,而此时李存勖正忙于应对内部叛乱,无暇顾及,使得他轻易得手。
李嗣源继位后,不仅如此,还命令将前蜀的财宝运回中原。然而,在经过江陵时,遭到高季兴的抢劫,甚至导致押运官被杀。这件事激怒了李嗣源,当场他决定要派兵消灭荆南。
阎宇除了与黄皓交好外,与朝中其他大臣的关系亦颇为融洽。他善于交际,为人谦逊有礼,赢得了众多大臣的尊重和信赖,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据孙盛《异同记》所述,姜维多次北伐无果,刘禅接获建言,主张由阎宇替代姜维,此议由卫将军诸葛瞻及辅国大将军董厥提出。诸葛瞻乃诸葛亮之子,董厥则是诸葛亮的旧部。
瞻、厥等人见姜维好战而无功,国内疲惫不堪,遂建议后主召姜维回朝,改任益州刺史,剥夺其兵权。此事在蜀中长老间仍有流传,言瞻曾上表请阎宇代替姜维。
阎宇能在诸葛亮一派中获得支持,表明他在该派系中亦有一定人缘。相较之下,姜维因坚持北伐,与黄皓、诸葛瞻、董厥、樊建、谯周、张翼、廖化等关系紧张,人际疏远。
尽管姜维曾是曹魏降将,与朝中势力无缘,而阎宇出身荆州,与荆州士人大臣有联系,但论为人处世,阎宇却更胜一筹。姜维孤立无援,而阎宇则擅长交际,这一点在朝中显得尤为明显。
综合来看,阎宇虽非顶尖人才,领兵作战略逊姜维,但能力亦不俗,在蜀汉晚期堪称优秀人才。其依附黄皓,并未陷害忠良,只是处事圆滑,非大是大非。演义中对他的描绘过于贬低,实有不公。
马忠(-249年),字德信,本名狐笃,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至镇南大将军,封彭乡亭侯。[43]
马忠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家,后来才恢复马姓,改名为忠。初仕巴西郡为郡吏,东汉建安(196年~219年)末举孝廉,任汉昌县长。初与刘备交谈,其被称贤才。建兴元年(223年),任丞相府门下督。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领东路军入牂牁,后为牂牁太守。南中叛乱,马忠领一军讨平牂牁郡的叛夷。平定南中后,马忠抚恤郡民,很有威惠。建兴十一年(233年)任庲降都督,剿灭夷首刘胄叛乱,平定南土。蜀汉延熙五年(242年)还朝,加拜镇南大将军,后进封彭乡侯,延熙十二年(24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