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谁是卖国贼?
吴应熊接过国书后,
原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神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则是满脸掩饰不住的失望之情。
他心中暗自叹息:
为何命运如此不公?本王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无忧无虑的废物王爷而已啊!
如果继续当政,那每日里不仅要遭受那群可恶的大臣们无休止地盘问折磨,
甚至有时还会被逼至绝境,令其生不如死;
更为恼人的是还要处理那堆积如山、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
根本无暇顾及属于自己的私人时光。
站在一旁的使者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挥挥手示意其他人全部退下,只留下吴应熊和自己二人独处一室。
待众人离去之后,使者从怀中掏出一封由秦风亲自送来的密信,
并将其中所记载的计划逐一向吴应熊详细道来。
听完使者所言,吴应熊顿感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仿佛重新找回了人生的希望曙光一般。
对于秦风提出的种种构想及策略安排,他更是深表赞同且极力支持。
紧接着,使者俯身在吴应熊耳畔压低声音轻语道:
&34;依在下之见,您应当先这样去做接着再那样行事如此一来,大事必成无疑!&34;
吴应熊频频点头称是,表示一定会谨遵使者教诲并依计行事。
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人或事都无法阻挡自己成为废物王爷!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皇宫厚重的云层洒下微弱光芒,
吴应熊身着锦服,威严地站在朝堂之上。
他目光坚定而冷峻地扫过群臣,然后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宣布道:
&34;如今正值国丧之际,举国哀悼。
诸位臣工应当奋起振作,矢志为先皇报仇雪恨!
此前所提及与北方相关之事暂且搁置不论,不知众卿对此可有异议?&34;
话音刚落,朝堂内一片哗然。
那些曾随吴三桂南征北战、生死与共的将领们纷纷面露惊愕之色,
其中一位年迈将军跨步而出,高声质问:
&34;太子殿下啊!您怎能如此轻易违背先皇临终前的遗诏呢?
与北方实现统一乃是先皇的遗愿,此刻先帝尚未安息,殿下却要弃之不顾,
这岂不是令臣民心寒,叫天下人如何看待殿下您啊!&34;
他的话语如同惊雷般在殿内回荡,引得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表示对吴应熊决定的不满和担忧。
与此同时,另一群文臣们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
泪水如决堤般涌出,满脸悲痛欲绝,仿佛自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一般。
他们声泪俱下地高呼:
“殿下啊!!!
这些可恶的武夫心怀不轨,妄图将先皇遗留下来的大好河山轻易送人,
简直就是叛国求荣、忤逆不忠的行径啊!
如今先皇已然驾崩,我们作为臣子理当齐心协力,
共同努力打理好大周这片广袤无垠的疆土才对,
怎能存有背叛主公、舍弃江山社稷之心呢?
像这样野心勃勃、居心叵测之人,
恳请殿下严惩不贷,立即将其斩首示众,
以此来警示他人,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文武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此刻变得混乱不堪,简直与嘈杂喧闹的菜市场毫无二致!
最终,吴应熊当机立断地下令道:
“将那些主张与北方统一的武将们先行羁押起来,不得再对此事妄加议论!
眼下最为要紧的事务乃是为先皇举办一场隆重的国葬仪式。
然而,由于先皇的遗体尚停留在越南境内,无法及时运回,
故只能建造一座衣冠冢以供祭奠之用。”
而那些力挺大周独立的文臣们,
则在下朝后纷纷聚拢一堂,举行盛大的聚会。
宴席之上,杯盏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轻歌曼舞,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美丽动人的舞姬们穿梭于这群平素口口声声自称为儒家子弟、满口圣贤之道的官员身边,
做出种种淫秽不堪的举动。
这些所谓的读书之人早已将礼义廉耻抛诸脑后,只顾纵情享乐。
他们一面沉浸于纸醉金迷之中,一面谈着
“就凭那群没有脑子的武夫,也想和我们斗,哈哈哈哈,真的是不知死活,
嘶,慢点慢点,老夫快顶不住了!”
然而,在吴周民间,人们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异常激烈,甚至掀起了一股有组织的向北迁移潮。
毕竟,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南北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形成天壤之别。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岂是区区一道分界线所能阻挡得了?
只是此次北方针对这些迁徙者的政策却与往昔大相径庭。
以往,但凡有人前来,皆会得到妥善安排,不仅如此,
还会询问他们在南方是否有相识的亲友,以便一同接来。
然而此次,人民军竟然在分界线上布下了一道异常严密的防线!
面对这些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不仅没有放行,反而进行了苦口婆心地劝说,
声称这一切都是吴周的那些官员恳请人民政府所为,
其目的无非就是要阻止老百姓逃离此地。
听闻此言,众百姓顿时怒火中烧,义愤填膺地怒吼道:
“他们整日里吃喝玩乐、纸醉金迷,何曾顾及过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生死存亡?
如今连安稳日子都不肯让我们过上!
既然如此,那咱们也绝不能让他们好过!
兄弟们,跟我回去,将那群狗官碎尸万段!”
原本满心欢喜、充满期待的迁徙百姓们,
此刻心情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满心期待到失望至极,再到最后被激怒得咬牙切齿。
这种愤怒的情绪如星火燎原般在人群之中迅速传播开来,
并迅速汇聚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
转眼间,这支庞大的队伍便如同潮水一般,
气势磅礴地朝着吴周各地的官府径直冲撞而去!
在这浩荡的人群当中,许多二十来岁、留着利落寸头、讲着地道陕西方言的年轻小伙子们,
也毫不犹豫地与其他百姓一同奋不顾身地冲向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