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航海往事
慕容天成与慕容星河祭拜了祖祠内的众位先祖后,两人就一起走入了祖祠右侧的一扇小门,别看这门不大,但是里面却别有洞天,这是慕容家族的藏史楼。
一进其中,就能看见三面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书籍古册,有龟甲、竹简、金器、布块,丝绸,当然了还有纸质书籍,这是历朝历代根据当时的书写条件记录的史实,其中不乏一些秘史,蕴含着无数的历史真相。
慕容天成走到右侧的书架处,飞身一跃,登上一块距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岩壁凸起处,从边上明代区中,抽出了四本《永乐西洋海记》,之后便招呼慕容星河坐到了石室正中央的石桌旁,这石桌也是历代慕容家族先祖查阅史实,钻研思考的地方。
慕容天成翻开了《永乐西洋海记》的第三卷,只见上面记载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内官监郑和第四次奉使忽鲁谟斯等国。原来,郑和应在永乐十年成行,但却奉旨驻军长乐县十洋街,修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年),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直到冬季才堪堪启航。
慕容天成看了会,发现还没到重点,就又往后翻了几十页,爷俩借着油灯昏黄的光线,见到书上写到:今天是出航的第二十三天,天气还算晴朗,海上不时有海鸥环绕,我们这次航行计划由太仓港出发,路经占城、苏门答腊、柯枝、古里、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到达东非,而后返航。航行至今,一切皆如常,使团航行至南海南端、占城东部,计划三日后到达交趾进行修整补给。
这日下午,临近傍晚,海上忽然天色渐暗,一会儿时间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息而至,我所在的舰船名为龙威号,身为龙威号的舰长,我立刻让下属找来观星师,经过询问后得知天象并未有任何异常,至于风雨大作的原因还是不得而知,我只能派舵手把控好方向,突然一道粗大的闪电划过天际,伴随着一种动物怒吼的声音,或许是龙吟,粗大的闪电正好击中了郑公公主舰的船帆,顿时火光四溅,火势不断蔓延开来,船上的水手们大声高喊救火,但是在风雷声下还是略显不足。
这时却见一条几十米长形似龙尾的物体扬起几十米高,进而顺势甩下,击打在海面之上,掀起的巨浪朝主舰呼啸而去,将主舰近乎掀翻,船上的珍宝随之四散,这时有一颗珠子高高飞起,在雷电的包围下显得格外耀眼,它不断吸收着雷电的力量,之后就坠入了海底不知所踪,我知道,那颗珠子就是永乐大帝让郑公公带来寻找长生奥秘的宙灵珠。
我本想让人下海寻找,但是就在这时,天上降下万钧雷霆,所有人几乎昏死过去。等我们苏醒过来,已是三日之后,我们的船只被大浪席卷至岸边,而我们此时似乎已经到了交趾东部沿岸,郑公公命令众人清点人数与货物,发现出发时将近三万余人,现如今只剩二万出头,货物财物也损失近半,更糟糕的是永乐大帝赐下的宙灵珠也失落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经过几日的修整,郑公公派遣大量船只前往事发地点搜寻,但是搜寻将近一月有余,还是毫无收获,最终只能作罢,郑公公率领舰队回到交趾,上奏永乐大帝请罪。
看到这里,慕容天成与慕容星河对望了一眼,说道:“我们还是不能凭借史料确定宙灵珠遗失的具体位置,这次搜寻的范围还得继续扩大,有可能要进入越南海域,要国家进行交涉肯定是来不及的,也几乎不可能成功,这次我们只能偷偷行事,万事得万分小心,以免引起国际争端。”慕容星河听了后,也心事沉重地点点头。
随后,慕容星河与父亲走出了密室,回到书房,关上密室的通道,正巧遇见了坐在那里的爷爷。慕容无相见了这爷俩,笑着说道:“你们爷俩已经都了解好了吧,这次出行非同一般,一定要好好谋划,设备和人员都要备齐,准备多套方案,以防意外发生。”听到这话,慕容星河才恍然,原来爷爷早就知道了这一切,只是年纪大了,少了争胜之心,不想继续掺和。告诫完毕,爷爷又拎着他的鸟笼,慢步踱去了花园里。
慕容天成望了望慕容星河,说道:“臭小子,这几天好好准备准备,官方那边会把设备物资都准备好的,到时候我们就直接出发,你带点随身物品,但也别带太多,这几天功夫也别落下,还有,这次把轩辕成华和诸葛明灯一起带上,以防万一。”
慕容星河听了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轩辕成华与诸葛明灯是慕容星河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他们都同岁,也都是轩辕家族与诸葛家族的年轻一代,轩辕家族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也就是黄帝的后人,虽然中华民族也称为炎黄子孙,但是轩辕家族的血脉更为纯粹,也是轩辕黄帝主脉流传下来的后代,代表华夏正宗,那举世闻名的轩辕剑也是流传至今,其家族的功法以刚猛霸道著称,特别是龙象镇狱经传说更是练到极致,能身负九百九十九头龙象之力,举手投足间就能毁天灭地。
而诸葛明灯从他的姓氏就可以看出,他是诸葛家族的后代,诸葛家族以天命神算之术而闻名于世,虽也有攻伐之术,但并不擅长,可若要论窥天机之术,他们则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诸葛家族的镇族之术《天命算经》更是能联通阴阳,上达天庭,含有一丝因果意蕴,能洞悉世间万物,而诸葛明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之所以取名明灯,是因为他几乎算无遗策,像一盏明灯,为人们指引前路,尽管他自己抗议过无数次要改名,但是都被他爷爷一顿好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