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亲情无可替代
下午接通了父亲的电话,主人和父亲聊了很久。
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一些家常。主人基本上一周左右就给父亲打一次电话,这已是常年的习惯了。
父亲居住在大连,离大连工作的兄长不远。父亲有了兄长的照顾,也就省心了不少,因为小主还小,逢年过节也不
能去父亲哪里看望,每周打一次电话聊聊家常就成了尽孝的唯一手段了。
上周电话时,是家里的阿姨接的,说是父亲在住院,需要一周的时间,甚是担心。过后住院的父亲来电话解释,所
谓住院就是去医院注射丹参疏通血管,悬着的心才放下。
父亲已是八十三岁高龄的人了,五年前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物。但是精神很好,还在小区外的
半山坡上开了几小块菜地,种了些大葱,小白菜,萝卜之类的应季蔬菜。
多次电话里劝说,不要鼓弄那些菜地了,尽量多休息。父亲总说:多活动活动对身体好。
主人深知,父亲劳累了一生,若是真让他什么都不做,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那肯定会憋出新的病来。
父亲退休前是一家国营矿业的老总,有着丰富的探矿和采矿经验。退休后一些私企的老板一直邀请他出山做合伙
人。
这也是父亲一直以来的梦想,想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一回真正的老板。
没曾想因为母亲的突然发病,把父亲彻底的和母亲的病床栓到了一起,母亲去世后,兄长担心父亲没人照顾,执意
让父亲搬到了大连居住。一是大连的气候好。二是旁边有个儿子好照应。
从母亲病重到离世,主人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儿子不如生女儿管用。母亲辛苦一生养育了三个儿子,到头来能在病床
上陪伴的只有自己的老伴。要是生的是女儿的话,病床上肯定能得到更加细心的照顾了。
母亲患病期间,主人正在日本留学。放弃学业回来照顾母亲,母亲也不会同意。
兄长和弟弟都有各自的工作,也不可能每天都在医院陪伴,儿媳妇毕竟不是自己生的,又不是自己的亲妈,怎么会
实心实意地在医院陪护呢。
母亲去世那年,正是主人留学回国后的那一年,那年的六月份回国后安顿好沈阳的工作便匆匆回到了母亲身边,当
时母亲正在做放一周一次的放射治疗。感本人觉精神状态非常好,想着不久就会痊愈。一周后便又回到了沈阳,九
月中旬母亲去世了。
永远的离开了主人。
是不是母亲,看到了国外回来的儿子,那颗牵挂的心终于放下来安心地走了。
母亲的离世,让主人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子欲孝,亲不待”呀!
半年后,父亲有一次给主人打电话,征求主人的意见。
一个山东老乡看到父亲一个人独自生活,便想给父亲撮合一个老伴。那位阿姨的老伴也是癌症去世的,说来也巧,
住院时和母亲都是一个病房,都相互认识。
兄长同意,兄嫂不同意,弟弟和弟媳也极力反对,反对的原因也说不出。父亲很为难便有了征求主人意见的电话。
主人一听,这不是好事吗?老人就怕孤独,有人能天天陪在老爸身边照顾,这不是我们的福分吗。我们又不能天天
和老爸在一起。你们凭什么反对呢。
再说了,老爸又没有什么遗产,你们还怕别人抢吗。反对,无外乎,怕别人说闲话罢了。自己日子怎么办是自己的
事,和别人相干吗!
父亲如今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还很健在,无疑身边的那位阿姨起了重大作用。
每次主人和父亲通电话时,总是不忘对哪位阿姨问寒问暖的,一是表示对长辈的尊重,二是感谢对父亲的多年照
顾。
主人和父亲的电话,无外乎两个话题,一个是自己单位的那些破事,和父亲聊聊并不是指望父亲能给解决什么,只
是好让父亲觉得儿子们还需要我。二是父亲说说以前的那些朋友、同事的近况。父亲的同事和朋友,健在的已经没
有几位了。随着年事的增高,那些曾经的友情也渐行渐远。
弘一法师讲,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我们总是孩子,父母走我们也就活成了父母。这就是亲情,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