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步入学堂
公元185年,这三国时期的神州大地因为刚刚经历了黄巾之乱,各方势力都处于休养生息状态,百姓们也度过了较为安宁的一年。
陈佑禹在此一年里,建筑的小区已打好地基,开始地面建筑。因为那个时代没有这方面的施工经验,甚至有些设计还要经过尝试,因此进度较为缓慢。
而高产水稻这边,则是迎来了一个小突破。那个时代的水稻多为一年一熟,南方地区较好的土地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陈佑禹的高产水稻,已经做到了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成熟以后的产量虽然还没提升,但是总体成果已经算是不错了。
转眼来到了公元186年开年,陈佑禹虽然只有四岁,但是由于每天习武锻炼和有玉真子一堆健身养生小知识的原因,休格已像7、8岁的小孩。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吃多了早熟。
陈阳看着已经有些成长起来的小佑禹,决定让他去乡里的学堂读书。
(历史小知识:汉代的教育分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办的官学又分两种,一是大学性质的太学,一是特殊性质的学校,比如“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地方办的官学,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县、道、邑、侯国)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文中因方便各位读者大大们阅读,直接称学堂。)
陈佑禹也欣喜答应,正好可以看看汉朝的学校是怎么样的。
今天他欢快地踏在上学的路上,因为他长高了,去哪里都方便,再也不用书童背了。而陈喜还是陪在他旁边一起上学,照顾他学习所需。
到了乡里的学堂,虽然看起来有点陈旧,但是有一股书香气息。正堂也像电视里的一样,挂着一幅孔夫子的画像。
正当陈佑禹打量学堂的时候,身后响起一个声音:“前面的狗,别挡道!快点滚开!”佑禹回身一看,一个约13、4岁的少年,旁边跟着几个小跟班。冲他喊的应该是站在最前面,长的有点贼眉鼠眼的一个家伙。
陈喜上前道:“我们家少爷也是过来读书的,以后大家都是同窗,希望以后多多关照。”
当时能够上得起学的孩子,家里多数都是在社会有一定身份地位。于是贼眉鼠眼的跟班便问:“你们是谁家的啊?”
陈喜上前答:“我家少爷是陈阳员外家的公子。”另一个跟班向他们低声几句,少年不屑地说道:“原来只是一个以前祖上当过官的乡绅财主。”
这时贼眉鼠眼跟班抬头挺胸的说:“我们公子李俞,可是如今并州董卓董大人,麾下猛将李傕李校尉的远房亲戚。不是你们一个财主可以得罪得起的!我叫王三,你们可以叫我三爷。”
李俞连看都不看陈佑禹,就要往前走。王三也过来要推开他们。可是陈佑禹,是玉真子亲手教导的弟子,岂是他能推得了?而且别说是李傕的远亲,就是董卓来了他也未必会怕。因为他知道,董卓已经蹦达不了多久了。他最恨的也是这种仗势欺人,霸凌百姓的人。
于是抓住王三的手一扣,扭得王三直喊疼。然后说道:“不应该是你来当他的跟班,应该由你八弟来,王八鲤鱼正好凑一家。”
陈佑禹说完,头也不回地进学堂。完全不理身后叫嚣的一群人。
就在众人进去不久,一个儒生模样的人也走了出来。自我介绍道:“在下李居,李夫子。是你们的老师,希望往后大家认真学习,争取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汉朝时是举贤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干,人品端正的人担任官职。所以大家对老师都比较尊敬,毕竟他的评价,日后对大家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李俞他们也不当场为难佑禹。
李居也开始讲课,多数是佑禹之前已经学过的,不过陈佑禹还是认真听讲。李居讲完,开始提问,他早就听说过陈佑禹的聪颖。正好借机考考他,于是问他几个关于儒学典故的问题。
陈佑禹自然是对答如流,同时还表述自己的见解。李居听得连连点头称好的同时,看着佑禹的眼神充满着欣赏。李俞这些看在眼里,对陈佑禹更加记恨。
于是,李俞开始想如何找机会好好教训陈佑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