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括苍山
晨曦才露,东面的天边刚刚染上一片鱼肚白色,可是那屏障似地屹立在东方的高山峻岭,却显得更黑暗,平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一骑得得得,从大道转过来,在一座小丘旁停住,此时虽值秋深之际,但江南地方并未太冷,丘上青草丰茂,马上人并不下马,却松松地缓缓,任白马低头吃草。
曙光迷蒙中,却可照的清楚马上之人一身火红衣裳,如云秀发软垂及肩,眼如秋水之明,眉如新月之弯,纤巧的红唇上面,衬着一个挺直适度的鼻子,组成一种艳绝超俗的美,让人不敢仰视,却又舍不得不看她。
她侧坐在雕鞍上,鞍边挂着一柄宝剑,形式古雅,镶嵌上好贵重的红宝石,剑穗也是红色,在清冷的晨风中不住的微微摇晃,她的双眉微微颦眉,生像在一抹远山上笼罩的淡淡云雾。
山丘后面传来奇异的声响,这位红衣美女并不惊慌,只诧异的投以一瞥,咬着红唇微忖,便抖缰转过去,在那边一块平坦的草地上,两个乡下姑娘正在向天跪拜,她注意到那两个姑娘身上衣服陈旧粗劣,于是暗自想道。
“莫非他们家中贫穷,或有什么人得了重病,没有钱请大夫诊治,故此大清早跑到这里来祈祷上苍吗?”乡村的人,事实上往往来自一套,她看着她们的背影,突然泛起一个寂寞的微笑,周围的树木青草,都像是为了她这个微笑而悲怜在风中簌簌摇抖。
她微咳一声,那两个姑娘刚好磕完头站起身,回头一看,顿时因她这种绝世容光而愣住,马是白的,衣服是红的,人的肌肤嫩白,宛如在飘渺的梦境中,突然出现了一位仙子,乘着天马,从云间冉冉降落在他们面前。
那两位姑娘长得并不相像,眉目间都露出敦厚之色,站在左边年纪稍大的姑娘轻轻问道:“你可是天上的仙子?”语气很轻,生怕害怕稍大声便会把这幅景象震散消失。
“她一定是位仙子,芸姐,她就住在那座山顶。”另一个用较为肯定的语气说。
白马上的红衣少女嫣然一笑,轻轻道:“你们有什么灾难么?”声音清脆的犹如刚出谷的黄莺。
她们一听人家没有否认,扑通两声过后,都跪倒在地先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那个被叫做芸姐回答说:“仙子,我们的灾难太大了,求求你大施法力把兰妹妹救回来……”
红衣少女问道,“兰妹妹吗?她怎么了?”说着话时,手已探入袋中,拎着一块银子,准备掏出来给她们。
芸姐恭敬地垂下眼皮说:“兰妹妹到那仙山去了三天三夜,那仙山不知是不是仙子住的?我们都很担心,仙子你可见到兰妹妹?”
红衣少女为之一愣,暗道:这事可不是银子能解决的,口中轻哦了一声,说:“原来你们是为了兰妹妹的平安祈祷神明?”
眼见两个姑娘齐齐点头,便又说:“你们把情形详细跟我说一下,我不是住在这座山上的。”
芸姐吃惊抬眼看她,那意思仿佛像她这样温柔的仙子,如果住在此山,那就大可放心,可偏偏不是,这就是她们担忧起来。
“我不是什么仙子,只是普通的凡人,不过和凡人又有点不同,我姓虞名姝,你们叫我虞姑娘就成了。”
这回两个姑娘都用难以置信的眼光只看着她,另外那个姑娘说:“虞姑娘,世上有你这么美丽的人吗?”
虞姝微笑一下,笑容中不觉流露出幽怨之色,她飘身下马,就像风中的落花飞叶般轻灵,三个人都在草地上坐着,虞姝说:“告诉我是怎么一回事?”
芸姐服从的说:“我和她还有兰妹妹都是那边一个名叫上村村庄的人,同村的女伴中我们三个最要好,结为姐妹,我们家里都很穷,可是穷并不要紧,只有兰妹妹最悲惨,因为她家有个后娘……”
虞姝啊了一声,突然对那兰妹妹异常同情起来,没有亲娘的苦楚滋味,她此生已经尝够了,因此对于同病者更觉相怜。
“兰妹妹五岁的时候死了亲娘,十年来熬尽诸般苦楚,我们这两个姐妹只有可怜她的份,一点别的办法也没有,三日之前,兰妹妹忽然含泪跑来找我们,说是有只野狗打碎了一只碗,可是那可恶的后娘一定不会放过她,尤其是中午时她父亲要出门,那时候非被她后娘打死不可,故此她告诉我们说,要到那座云雾掩住的山顶去寻找仙人,纵然会被毒蛇猛兽咬死,但总比后娘打死好得多。”
“那是括苍山啊!”虞姝轻轻说,心中突然掠过一个念头,并没有做声。
“我们想尽法子凑了一包干粮给兰妹妹,就在这里分手,她走得很快,一直向山上走去,兰妹妹一向都是这样,做什么事,我们都得听她的话,但她总是对的,永远不会出错,她现在去了三天三夜了,我越想越害怕。”
“怕?怕什么呀?”虞姝问。
“怕山上的毒蛇猛兽啊!”
“括苍山虽是天下有名的灵山之一,但没有什么猛兽,蛇当然有的,你们既然害怕为什么又让她去呢?”
另一个姑娘突然大声的说,就像抗议她的斥责:“兰妹妹一向是这样的呀,我们又没有别的办法。”
芸姐白她一眼说:“等我来说,虞姑娘你不知道,这是因为十年来,那座常年被云雾遮掩住的山峰,每逢风清月白之时,便有仙乐飘送下来,据那些听过的人说,仙乐真是好听的不得了,能把人给迷住,直到仙乐奏完,那些人才像从梦中醒来……”
“哦,你们只是听人说过,自己没听过?”
她们一齐惶惑的摇头,芸姐立刻补充道,“我们上村里的男人,有时候到山上打猎,总要去个三两天,夜晚住在山上,差不多都从曾经听过仙乐,虞姑娘你别不信,那是真有这么回事。他们都很赌咒说亲耳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