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不会善罢甘休
朱瞻墉讪讪一笑:“让爹娘挂念了。”
朱高炽瞥了一眼朱瞻墉身旁的三位妻室,笑道:“也是,你这一病,尽享齐人之福,日子过得倒舒坦。”
朱高炽此言,孙若微与铁氏姐妹皆面泛微红。
张氏见状,狠狠瞪了朱高炽一眼,冷笑:“儿子才三个妻室,比你这老子有原则多了,如今你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日日更换,可换十年,只是不知你这二百多斤的身子,受得住否?”
朱高炽闻言,顿时尴尬,不悦地看向张氏:“在儿子和儿媳面前,就不能给我留点颜面?我现在好歹也是大明的皇帝。”
张氏哼了一声,不再言语。
朱瞻墉看着自己的爹娘,略感好笑。
父亲好色,此事毋庸置疑。
在太子府时,身旁妃嫔便不少。
但要说父亲后宫有三千佳丽,定是不可能。
先帝新丧,后宫必然重排座次,先帝的妃嫔必有特殊处置。
待父亲稳定局面后,朝廷自会选秀女,充实后宫嫔妃。
不过顶多数十人,甚至不超过百人。
所谓“三千”,“九”、“三”等数字,皆为虚词,形容众多。
尤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联姻颇多。
两国联姻,女方同姓国家再选几位女子作为“媵”,故一王乃至贵族的后宫确实较多。
后代君王为求子嗣,有几十位后妃亦属可能。
据史书记载,后宫佳丽千人。
此数字象征着。
皇帝身边确有不少仰慕者。
而这些仰慕者并非有名分,而是包含了整个后宫的所有女性。
皇帝的后宫女性,在大明后世确有过三千,甚至五千之众。
但此时远未如此之多。
无论是太宗皇帝,还是先帝,皆非好色之徒。
父亲虽好色,奈何张氏管束甚严。
若父亲真想扩充后宫三千佳丽,恐怕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张氏。
朱瞻墉看着常拌嘴的父母,心中感到一丝暖意。
随后他看向朱高炽问道:“父皇,您刚登基,朝堂局势如何了?”
自朱瞻墉病后,便未曾上朝。
虽朝中大小事务,他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消息,但对父亲的态度至关重要。
朱高炽微微一笑:“还能如何,便是如此,放心养病便是,朕执政也有二十多年了。”
张氏不屑道:“对你,执政二十多年,最后却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几个门生堵在御书房,你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我早就到了。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个阁老,也就敢在你面前胡言乱语,对我儿子有何不满,让他们直接找我啊,不行的话,当着儿子的面在朝堂上说啊!背后嚼舌根,哼,亏他们还自诩饱读诗书之人。”
朱高炽对张氏狠狠瞪了一眼,不满道:“你这婆娘心思怎么这么多,他们在与我商议国政,都是为了大明好,就算涉及儿子,也无妨,当着儿子面你说这些作甚?”
张氏见朱高炽略有愠怒,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张氏与朱高炽夫妻多年,深知朱高炽脾性。
琐事朱高炽从不与她计较,但一旦涉及朝政,朱高炽绝不妥协。
朱瞻墉闻言微笑道:“爹,三位阁老在您面前诉苦了?”
朱高炽微微摇头道:“不算诉苦,只是说出心中所想,关键问题还在你即将推行的新政上。”
朱瞻墉闻声,微微颔首,旋即对身旁的孙若微言道:“若微,双亲远道而来,晌午自是要在府邸用膳,你带娘亲与芸儿、芯儿,先行筹备午宴,我与父皇有事相商。”
孙若微闻言,温顺地点头应允。
铁氏姐妹与张氏皆默然无异议。夫君们正在商议国之大事,她们这些为人妻者,只需尽好本分便足矣。
待张氏、孙若微及铁氏姐妹离去后,朱瞻墉望向老父,开口道:“父皇,三杨此举,莫非欲迫使你就范?”
朱高炽无奈地叹气道:“他们有他们的立场,我岂能因立场不合,便无端责罚于他们?”
朱瞻墉淡笑道:“责罚无须,他们不过为大明尽忠而已。当面直言,正显其为大明忠臣,只是他们眼界狭窄,仅见眼前微危。”
“他们未能明了,若此政令得以成功,将为大明带来何等翻天覆地之变。”
朱高炽凝视儿子,轻声道:“你应与他们阐明,他们绝非顽固之人。”
朱瞻墉不屑道:“无此必要,他们不迂腐,却甚固执。父皇,你看吧,他们定不会善罢甘休!”
朱瞻墉之言令朱高炽微皱眉头。
“此事你打算如何处置?此新政必将在大明激起巨浪,尤其对朝中文官而言,反对之声必然强烈。若无他们支持,新政推行将举步维艰。”
“你须知,大明各省份官员,文官居多。无其助力,即便新政勉强在朝堂通过,最终在地方上也将寸步难行。”
朱瞻墉淡然笑道:“无妨,我从未指望朝中文官为新政开道。我已从南京调集一批官员,他们将专司新政推行。”
朱高炽微微点头,此事朱瞻墉曾提及,但他的眉头仍未舒展。
“如此一来,你将彻底与朝廷官员对立。你在南京培养的官员再多,又能覆盖整个大明几何?”
“若无切实有效的对策,难道你还想让满朝文官皆辞职不成?”
朱瞻墉微笑道:“父皇何必焦急,他们会辞职吗?辞职呵,那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你以为大明文官皆如三杨般宁折不屈?”
“辞官后,他们便无官员待遇,无此待遇,他们如何养活家中老小?”
朱高炽皱眉道:“便是三杨,我们也承受不起。三杨我培养多年,你说我易乎?”
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皆由朱高炽一手栽培,寻常政务皆交由三杨处理,唯有三杨无法解决之事,方会真正呈至朱高炽面前。
朱高炽培养三杨多年,说到底,是为了日后能偷得清闲。
朱瞻墉笑道:“父皇放心,我不会对三杨下手。无论如何,三位阁老为我大明付出多年,兔死狗烹之事,我朱瞻墉断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