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你们这些个成年人的声音掺和在里面干什么?
“王局长,不是说关系到国家荣誉吗?”
孙校长挂断电话后半天没缓过神来,问向旁边的领导:
“朗诵课文跟国家荣誉什么关系?”
“我也不清楚,浙省教育厅十万火急下来的口头通知,说是教育部领导要求,一定要配合好苏成。”
孙连进还是不理解,“刚刚苏成在电话里说,只是”
“孙校长,你不用管那么多!”杭市教育局这位年轻局长打断孙连进的话,“总之一句话,全力配合!”
孙校长点点头,连忙答应着。
说起来这可是这位局长上任以来,第一次到杭城实验中学。
没想到,第一次来就是带着华国教育部的任务。
自己可得配合好了。
办好了,说不定自己还能往上走走
一个小时后。
苏成准时来到杭城实验中学。
受到王局长和孙校长的热烈欢迎。
“苏成老师,久闻大名,虽然都是在杭城,我却只能在屏幕上瞻仰你的风采。”
王局长拉着苏成的手,热情的说,“今天可见到真人了,比荧幕上更加英俊!”
苏成尴尬的答应着。
虽然这种场合已经经历了很多,但还是不习惯。
王局长继续说道,“浙省教育厅的孙厅长今天有会,晚一点才能赶过来。”
苏成愣住了。
市教育局一把手来也就罢了。
毕竟自己找的是华国教育部的领导。
怎么省厅的领导也要来?
那位被自己称作“魏老”的,位置这么高吗?
不过就录个伴奏而已,不用这么大阵仗。
“王局长,孙校长。”苏成认真的说,“省领导就别来了,就诵读几句课文,顺利的话,几分钟就可以了。”
孙连进听苏成这么说,心里默默嘀咕。
几分钟?
这么快吗?
不过,就为了几分钟,费这么大劲?!
都找到华国教育部去了!
杭城实验中学演播厅。
一百名孩子已经就位。
每人抱着一本初中一年级的课本。
正在热火朝天的复习《少年华夏说》。
看到众领导拥簇着苏成进来。
教导主任用手压了压,演播厅立即安静了下来。
孙校长走上前,对学生们说,“今天的任务,大家都知道了吧?”
说着拿过离他最近孩子手中的书,指着课文说道,“《少年华夏说》,这篇文章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要求是全文背诵。”
“今天也不要求背诵,大家齐声朗读下来就行。”
苏成听校长这么说,接了一句,“不用全文,就其中几句。”
校长看苏成说完,又面对学生说道,“对!大家听苏老师指挥,好好配合。”
然后语气突然一变,严肃的说:
“谁不听话,在那调皮捣蛋,明天叫家长!”
苏成嘴巴一抽。
特喵的,这些当老师的就没别的本事了吗?
有点小事就找家长。
苏成想起了一个小学生的段子:
‘有什么事冲我来,吓唬我爸妈算什么本事!’
见现场气氛有点冷,苏成接过孙校长手里的书,“同学们不用紧张,我们就齐声读这一段就行了。”
说着朗声念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这是《少年华夏说》中最出名的一句,也是歌曲中伴奏最前面的部分。
苏成说这几句话时用了发声技巧,还有情感共鸣。
把刚刚因为孙连进的训斥,造成的紧张气氛消除掉。
《少年华夏说》这首歌表现的就是少年郎的朝气。
怎么能让孩子们有害怕、恐惧的情绪呢?
这一幕被杭城教育局的王局长看在了眼里。
心里忍不住赞叹。
厉害!
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说完后学生们一下子从紧张的情绪中挣脱出来。
然后紧接着读的那段课文,把梁起超《少年华夏说》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完美演绎出来。
不怪教育部领导能亲自打电话叮嘱。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王局长是知道教育部公开征集流行歌曲,用作学生爱国教育这件事的。
当时他还很不理解。
流行歌曲又不是没听过!
都是些情情爱爱的内容。
怎么能用作爱国教育呢?
直到听了网友推荐前十的歌。
每首都是那么振奋人心。
尤其是眼前这位苏成的歌,慷慨激昂,催人奋进。
听完激情澎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几乎要喷涌而出。
这时苏成看现场学生们的情绪没那么紧张了。
开口说道,“同学们,大家跟着我念!”
“少年智则国智”
苏成拥有【神级情感投入】,亲身感受到文章中的豪迈与激昂。
随着苏成的朗诵,现场所有人开始心潮澎湃起来。
有种一起跟着朗诵的冲动。
满满的民族自豪感洋溢而出。
苏成四句读完,开始从头重复第二遍。
这时已经有学生开始跟着苏成读了起来。
从零星几人,到所有学生。
从小声跟念,到大声诵读。
然后,现场所有人都一起大声慷慨激昂的背诵。
苏成已经停了下来,所有人还在一遍一遍的朗读。
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
甚至宋校长和王局长都在忘情的跟着学生,一起读着这篇初中一年级的课文。
苏成无奈的摇摇头。
这样可不行。
这首歌是要展现少年的壮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决心,要把少年郎的意气风发表达出来。
你们这些个成年人的声音掺和在里面干什么?!
一听就不够年轻,不够阳光嘛!
苏成拍了拍手。
朗读声逐渐停了下来。
苏成见大家都看向自己,笑着说:
“大家读的非常好,就是这种感觉。”
“只是有一点点小瑕疵,小问题。”
孙校长插嘴问道,“苏成老师,哪里有问题呢?”
他觉得刚刚非常好,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了!
苏成走到门口,打开演播厅的大门。
“音响老师,把收音设备打开,谢谢!”
“在场的,除了学生。”
“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