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胡四娘
《聊斋》唯一的凡人女君子,与鬼魅狐妖平分秋色
很多人认为,《聊斋志异》的故事离不开鬼狐花妖题材。但是,在《聊斋志异》中,也不乏世情小说内容,并且其精彩和深度,不逊于花妖鬼狐题材。在这其中,《胡四娘》算其中典型内容。《胡四娘》的故事可以这样简单概括:胡四娘,是家中的妾生下来的女儿,因此注定地位偏低,而有术士给胡家子女占卜的时候,称胡四娘为大贵之人。但是胡老爷却选择将胡四娘嫁给了一个穷秀才程生。程生是以入赘的身份成为胡家女婿,从这不难看出程生的家境何等贫寒。也因此,胡四娘成为家族讥笑的对象。但随着程生得到贵人帮助,有了朝廷的功名以后,胡家上下对胡四娘的各种谄媚也随之而来。胡四娘夫妇发迹以后,对之前的恩人给予尽力回报,并对胡家人进行了恰当、不失分寸的嘲讽。
蒲松龄在创作《胡四娘》的故事里,用了两条线索来带动故事的全局发展。一条是胡四娘的行为主线,另一条则是程生的身份变化主线。胡四娘和程生的身份地位变化,从而引发了胡家内部天渊之别的态度,通过胡家人对胡四娘夫妇的态度变化,可以感受到封建社会下的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起初程生卑微的时候,胡家上下,甚至仆人都敢挖苦“姑爷”,可想而知胡四娘夫妇的地位。而程生在外的际遇,改变了胡四娘的地位,由此,以胡四娘为视角的胡家人开始表现出各种丑态。而让人感到称奇的,则是胡四娘的态度和行为,不论是起初被胡家人看不起,还是被胡家人恭维,胡四娘都不为所动。而《胡四娘》的故事,就是在程生的动和胡四娘的静这两条线索。
在《胡四娘》的故事开始,蒲松龄就为胡四娘的命运打下了伏笔:胡四娘将会是一个贵人。而蒲松龄在刻画胡四娘的形象方面,侧重向读者展现胡四娘“贵者自贵”这一特点。所谓“贵者自贵”具体体现在胡四娘对外界评价的态度上:当胡四娘不如意、受到家人嘲讽甚至下人挖苦、调侃的时候,对于这些现象,胡四娘丝毫不予理会。这种心境之所以被认为高贵,是因为古语有所谓的“大人不记小人过”,或者说皓月不会自贬身价和萤虫争个高下一样。而随着胡四娘的丈夫程生有了功名,胡四娘成为名至实归的贵人以后,对于身边人的恭维、吹捧,胡四娘和以往一样,依旧保持丝毫不予理会的态度——换而言之,胡四娘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地位提升,而感到欣喜若狂。这种不为获得好处而让心境受到干扰的现象,是贵人心境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对于贵人来说,再大的好处,都动摇不了自己的心态。
对于蒲松龄来说,胡四娘或许是蒲松龄心目中的“女君子”形象。蒲松龄作为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下成长的旧知识分子,对于蒲松龄来说,其理想的世界以及心目中的豪杰,大多是以儒家的“大丈夫”、“君子”的标准来衡量。而胡四娘的形象,恰好符合儒家的“女君子”形象。胡四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贫贱而感到自卑,也不会因为自己真成为了贵人就变得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并且,胡四娘在身份变化前后保持一致的态度,也展现了何为宠辱不惊、何为不卑不亢。并且,胡四娘还是一个有眼界、懂内敛的女子。在贫贱时候,她不理会胡家人的歧视,是因为她知道在实力不济的时候,让自己强大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她选择对胡家人的排挤一笑置之;当胡家人恭维自己的时候,她没有迷失,因为她知道,胡家人这是“只敬衣衫不敬人”。这一点,其实须眉男子又有几人能做。
蒲松龄选择塑造胡四娘这个形象,其实也是表达了蒲松龄对儒家理想社会、儒家豪杰的一种期盼。所谓“礼失求诸野”。在蒲松龄生活的明清社会,整个上层社会充满腐朽,世态炎凉的现象也渗透明清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明清官场,保持儒家的理想精神来应对周围,会显得格格不入最终遭到排挤:比如明朝的海瑞就是其中的典范。蒲松龄在对明清社会的失望之余,于是寄希望于民间,由此,产生了胡四娘这样的儒家女君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