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讲聊斋 > 第40章 叶生

第40章 叶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鬼不知道自己是鬼,这种故事套路,古已有之!在美国的一些恐怖电影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套路,那就是鬼不知道自己是鬼。电影中的主人公,总是会经历种种诡异的事情,以为自己见鬼了,但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个鬼。比如:在《灵异第六感》中,布鲁斯·威利最后终于明白,自己才是鬼;在《小岛惊魂》中,妮可·基德曼最后终于明白,自己一家人都是鬼;在《乘客》中,安妮·海瑟薇最后终于明白,自己身边所有人都是鬼。这些电影,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套路的观众来说,感觉十分新奇,以致对此类电影的评价颇高。比如:《灵异第六感》,上映于1999年,豆瓣评分为89分;《小岛惊魂》,上映于2001年,豆瓣评分为81分;《乘客》,上映于2008年,可能由于这种故事套路,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让观众很容易猜到最后结局,评分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也达到66分,稳过了及格线。此类电影之所以能轻易获得高评价,无疑是由于诡异的故事情节,但其实,这种鬼不知道自己是鬼的故事套路,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比如说《聊斋志异》中的《叶生》,就是这样一则小故事。

    《聊斋》中这一个思之极恐的故事,惊悚程度不亚于《画皮》。很多朋友喜欢读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往往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甚至还是很多小伙伴当年的噩梦,因此书中的恶鬼、幽灵往往吓得我们不敢一个人入睡。今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一篇《聊斋》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同时相比《画皮》、《婴宁》、《梦狼》也不是那么脍炙人口,然而这篇“讲鬼”的故事却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而且与《画皮》、《尸变》、《抽肠》中的恶鬼以及血腥场面不同,该故事属于让人越想越害怕的那种,惊悚程度不亚于《聊斋》中的任何一篇。

    故事名叫《叶生》,讲的是淮阳地区一个姓叶的书生,文采很好,却始终没有科举成功,因此郁郁不得志。这一年,有位姓丁的官员担任淮阳县令,他非常赏识叶生,在了解到对方的情况,特地在县衙腾出一间屋子供叶生读书,并且负担了相关学习费用。此外,丁大人还把叶生引荐给负责考试、教育的学使,在丁大人的帮助下,叶生三年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完毕,叶生还将试卷抄了一遍给丁大人看,丁大人看后拍案叫绝,认为写得帅呆了。然而,造化弄人,尽管叶生文章很好,无奈发榜后仍然名落孙山。这次没能考中,对叶生打击很大,同时他觉得对不起丁大人,因此很快病倒了,而且越病越重。恰在此时,丁大人受同僚诬陷被贬回乡,但他没有忘记叶生,希望叶生能与之通往,可惜叶生已经病得无法下床,只得作罢。说来也巧,就在丁大人收拾行装即将出发之际,叶生的病突然大有好转,可以拄着拐杖下床行走,丁大人十分高兴,最后真的带着叶生走了。叶生去往丁大人故乡后,担任丁大人儿子的家庭教师,为了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叶生将生平所学全部传授给丁公子,加之丁公子聪慧过人,几年后参加科举一下子中了进士,叶生为此也非常欣慰,表示自己虽然无缘皇榜,但能够教出丁公子也算证明了实力。此时,丁大人和丁公子认为,叶生既然能够教出一个进士,为什么不再试试呢?起初,叶生已经心灰意冷,但在丁大人、丁公子的一再鼓励下,最终还是决定一试,结果这下真的证明了自己,高中举人,所有人都为他高兴。大获成功后,丁大人建议叶生回家看看,毕竟离家已经多年,并且还有那么一句老话——“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于是叶生乘坐马车高高兴兴回乡,不久到了家门口,见自家门户破落、萧条,十分伤感,于是快步进了院子,见妻子从屋内走出,见到叶生后吓得坐在了地上,叶生很纳闷,对妻子说:“我离家虽然几年了,但你不认识我了吗?我已经高中举人了。”哪知叶生妻子说:“你不要来吓我们,你已经过世好多年了,因为家里贫穷没钱下葬,棺木一直停在屋里,如今孩子长大了,好不容易攒够了钱,今天就准备下葬。”叶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几年前自己没有考中就一病不起死了,他来到屋内停放灵柩的地方,用原著中的话就是:“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就是一下子消失了,只剩下地上一堆衣服和惊恐万状的妻子。

    说到此,估计各位汗毛都竖起来了,因为叶生几年前身死后,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魂魄所为,可以想象一下,叶生变成了鬼,跟着丁大人去了故乡,又在辅导丁公子读书,这一切绝对思之极恐,估计最害怕的还是丁大人父子,几年间是在与鬼魂打交道却全然不知,举个例子,如果你身边有一位挚友,彼此无话不谈,突然有一天从别人那里得知,这位挚友几年前那就死了,你会作何感想?

    《叶生》是《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方面的一篇优秀作品。小说情节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真实地再现了明清以来读书人的生存状态。小说以更凝重的笔触,深入到叶生屡试不第的痛苦心灵。叶生虽“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久困名场,好不容易遇到知己丁乘鹤,虽预试夺魁,但乡试落榜,这在他已十分痛苦的心灵上,又蒙上了有愧于知己的阴影,终于痛上加痛,饮痛身亡。小说上述的生动描写,具有令人心酸的艺术感染力。而这篇小说主人公的背景正是作者蒲松龄一生的真实写照,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去世。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小说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植根于蒲松龄本人的生活遭遇和深切的生活体验之中的。小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悲苦和辛酸,是一篇写得十分痛切的血泪文字。小说之所以要如此生动而曲折地展示叶生的才学过人,这是作者巧借叶生的文章盖世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借叶生的家中一贫如洗喻指自己困顿长屋的清苦处境。借叶生中举吐出艮期以来积压在自己胸腔内的怨气。以自己的切肤之痛来写叶生的遭遇,这正是此篇悲怆感人的情感因素。

    正如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冯镇峦在点评这篇文章时说的:“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

    至于蒲松龄为什么把叶生的家乡写在淮阳,这其中原因可能有多种猜测,或许是因为淮阳名落孙山、怀才不遇的才子太多,令作者深感遗憾;或许是在淮阳做官的异乡名人灿若繁星、璀璨夺目,令作者心生羡慕;或许因为淮阳这座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城市,令作者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总而言之,在小曼看来,无论如何蒲松龄都不会为精心设计的自传体故事,而选取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所以,蒲松龄写《叶生》这篇故事时,与淮阳冥冥之中有种不同寻常的缘分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是什么原因让他与淮阳结缘,还有待大家去推敲和考证。

    说到这里,这里面还从侧面体现了朋友相交的动人故事。世间多因利益而聚集的朋友,多酒肉朋友,知己往往可遇不可求。而肉身已死,魂魄跟着知己,朝夕相处的,此境界,比伯牙和钟子期的交往更深一层。叶生文章辞赋写的非常好,在县城的文人里出类拔萃。丁县长在仕途上对叶生的帮助,就已经超过了一个普通朋友的情谊。之后在叶生生病周后丁县长派人送了上百副药,叶生的病情一点不见好转。不久,丁县长和上级领导闹了矛盾,被免职了。之后,他又和丁公回老家,亲自教育丁公的儿子。三年后,丁公的儿子考中举人。直到他回家找到妻子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过世多年了。这位叶生在死后也不忘记朋友的嘱托,多年来悉心教导朋友的儿子。直到学业有成,报答完朋友的恩情,才回家探望自己的家人。叶生得知自己过世后很悲伤地在走进屋子,见到自己的棺材。突然,衣服全掉落到地上,人消失了。妻子悲痛失声,抱着衣服大哭。

    天下有丁公和叶生者,算是朋友真心相交的楷模了。魂魄陪着朋友三四年,竟不知自己已死。“魂从知己,竟忘死耶?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在那个等级森严,人情冷漠的封建社会,这样真挚的友情,让人羡慕,让人唏嘘,让人落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