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老人2
一段难忘的经历,封存在老人的记忆里。
那是一九三八年,十四岁的小岳同志,小小年纪就参加了抗日队伍,在山东入了伍,这支队伍正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一一五师,后来又随队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这支队伍的人,由于这场著名战役,走到哪里都受到格外的尊敬。后来,他又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解放以后,他退伍进了工厂。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曾经的光辉历史以及因他祖上都是贫农出身,才幸而没有受到迫害。他很同情工厂里遭到迫害的朋友及他们的家人,虽然他阻挡不了这种轰轰烈烈的革命步伐,却也不愿助纣为虐,而是尽一切可能帮助受到迫害的家庭,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即使他有纯纯的红色基因,那时还是屡次遭到了质疑,幸好,大的灾难终究没有落到他的头上,他更加谨慎小心地过日子,才得以维持自己在工厂里的车间主任的职务,可怜的是他和妻子四十多岁都没有孩子,但多年来,却艰辛地抚养了多个朋友还有战友的孩子,这里有的是自然灾害时过继给他们的,有的是文革中养不下去了的。夫妻俩每天只为着膝下一大群孩子吃饱饭而奔波操劳,家里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艰难度日,孩子们终究没有饿死一个,都长大了,为这养育之恩,也都亲切地称呼他们爸爸、妈妈。直到文革以后,他从企业换岗进了党政机关,后又到了局长级,生活条件才总算有所改善。
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一个一个成家立业,离他夫妻俩而去,有的离他们不远,便常回家看看,有的奔赴远方,书信渐渐变得稀少,甚至断了音讯,而夫妻俩始终挂念着和念叨着这些孩子,因为早把他们当成亲生的一样看待。在岳老七十八岁时, 妻子离他而去,走时十分地安详,临终前只是惦念着孩子们。直到步入新世纪,孩子们拉起了微信群,他们相继联系并找到了那些年由岳爸爸抚养长大的多个兄弟姐妹,又有人教会了岳老使用智能手机,每到新年,孩子们会和他视频连线,为他送去祝福和红包,让他这个孤寡老人倍感温暖,他总是对着手机屏幕,说“你们都好啊?”、“好好的就行”这些朴素的话。这些,让岳老欣慰地感到,他又能和孩子们团聚了,于是总一个人怀念起当年的日子。
知道了岳爸爸感染了瘟疫,群里炸开了锅,都想来照顾他,却由于隔离要求,没有办法,只能在手机里多多了解他的情况,并送上温暖的问候。孩子们不需商量就达成了一致,由一位住在同一城市的代表代替他们照顾岳老,而这个当年的孩子正是王师傅。他多次带着大包小裹的东西给岳老送去,岳老却总不要,说他一个人又怎么能吃得完呢?他拿了几根香蕉和苹果便算是收下了。可王师傅下次还是会带来很多东西,要岳老挑着吃也好啊,这毕竟是儿女们的心意。
九十多岁的岳老虽然年迈体衰,但是疫情没能要了他的命,这可能因为他的乐观和坚强,也可能是上天的眷顾,不舍得收走这个善良老人的命,让他在这个繁荣世界里再多活些时日。
出院的那天,王师傅挽着他的胳膊,送他出院。院门口早已有一辆宝马小轿车正满心欢喜地等待接老人上车。王师傅把岳老交给了开轿车的人,让他小心驾驶,开轿车的说:“放心吧,这段时间辛苦你了!”王师傅点点头,目送小轿车离开。小轿车的司机把车开得很稳,看到老人尽管在医院隔离了很久,如今能够彻底康复,并且精神矍铄,他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同为岳老抚养长大的孩子,可他却看不起王师傅,尽管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他们很少联系,他总嫌王师傅过于老实本分,换句话说有点乡下人的愚昧和愚蠢。而王师傅呢,对他这位昔日的兄弟,也不爱做理睬,谁让他如今混得比他好呢,他跟人家过分亲近和拉近乎,倒显得像是巴结,他不愿做那样的人。
开轿车的人,回转头问岳老:“爸,去我家吧,我家备好了饭菜,就等着给您接风洗尘了。”
岳老看着窗外,说:“还是回我那里,我想回自己家。”
“嗯——好的。”
车子开进了一所老式小区,这恐怕也是这条街上最古老的小区了,四周没有栅栏,也没有遍地的鲜花和绿植,不过小区环境还算干净,小区里三三两两的老年人,俨然一所老年公寓的样子。小区内过道十分狭窄,司机把车开得很慢,生怕剐蹭到墙壁,更怕惊吓到老人。终于,他把车停在了一条小巷尽头的角落里。他下车把岳老扶下,继而又扶他走上老旧的楼梯。
“这小区太老了,楼梯昏暗又没电梯,你说你老怎么不同意去我那里住呢?”
岳老没有回答他,只是摇了摇头。
即使在这个年纪,他依然坚持自己一个人住,洗衣、做饭全靠自己。一方面,他一个人住觉得自在,另一方面,他不愿打扰到孩子们各自的家庭。最重要的,他不愿搬离这座小区,是因为这小区里,这老屋里,到处都有逝去的老伴儿的影子,有他的念想。
他总是一个人端坐在那张褪色的旧藤椅上,每天一坐就是两三个钟头,他就只是呆呆地坐着,也许时而会思考到或是回忆到些什么,他只觉得老伴旁边的钟表,有时走得很慢,有时又走得太快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