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红薯丰收
附近聚集来不少看热闹的人。
村里不是没有别人认识红薯这东西。
但他们的印象里,红薯只适合种在南疆,不耐寒,到了大周朝地界内产量就会降低,粮种不好保存到第二年播种。
而且,红薯非常不耐饥,并对胃不好,容易泛酸,加上这本来是南疆百年前发现的产物,大周朝的人不善种植红薯,亩产不高,种植红薯不划算,而没在大周朝推广开。
但如果红薯的产量如此之高,不耐饥和泛酸的缺点,就不再是缺点了。
今年,永宁府干旱,若没有赈灾粮,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有红薯充饥,哪怕不好吃,吃完后会泛酸烧心,也好过挨饿吧。
当即,就有爱好看热闹的村民,跑去县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县令。
宴时就在场。
听说这件事后,杜县令和宴时就放下手里的活,带着一群衙役和皂吏们和工具快速赶来石榴村,看到贺家收的红薯,宴时和杜县令震惊不已。
贺家这时,又挖了不少红薯出来。
但这还不能确定红薯的亩产量。
宴时找贺老爷子确定种在贺家地里剩下没挖的红薯跟已经挖出来的这些红薯,是先后种下去的后,就连忙带着人过去,帮贺家这三亩地里剩下的红薯给挖了出来。
这么大的阵仗,贺秋荻自然听说了。
红薯是她要求种的,这个热闹,她自然得过来看。
“秋荻,你来啦。”
宴时本来在指挥皂吏在挖剩下的红薯,眼睛余光瞥到秋荻往红薯地这边走过来,就连忙过来迎接秋荻。
“嗯。”
秋荻走到宴时面前,又看向忙碌的红薯地,“我听说,贺家挖出半亩红薯后,产量就高得惊人,把你们给惊动过来了。”
宴时陪着秋荻朝红薯地走去。
“的确很让人震惊啊。”
红薯地附近,有供人休息喝茶的凉棚,已经有侍卫给宴时准备好座位和茶水。
宴时把秋荻带过去。
贺秋荻说:“我最早种下去的红薯,前阵子就已经能吃了。我和三郎他们吃过不少烤红薯呢。本来还想给你送过去一些,但最近你一直忙着指导宁远县秋收的事,我就没去打扰了。”
宴时有些期待:“那今天把红薯收上来后,再一起烤着吃,可好?”
秋荻明朗的笑着:“好。我做烤红薯的手艺,还算不错的。”
除了杜县令和宴时带过来的人之外,石榴村也有别的青壮想要去帮忙挖红薯,但被宴时拒绝了。
看宴时拒绝村民帮忙,贺秋荻已经猜到他想做什么。
他是想先控制住红薯的品种,保证明年官府有足够多的红薯播种。
听说,贺家还种十五亩和玉米套种的红薯,宴时就连忙安排人去把这十五亩地给围了起来。
这十五亩地,是李家卖给贺家的。
种植时间,要比贺家这三亩地里的红薯的时间晚十来天,宴时跟贺老爷子商量过后,便决定再过半个月收玉米和套种的红薯。
本来,贺家打算收完先播种的五十亩地,休息十来天,再收剩下的二十亩地的。
李家地来得晚,播种晚,收获也晚。
就是没有李家的地的时候,贺家的五十亩地,都是间隔时间来播种的,这样收割庄稼的时候,就比较好安排,分配时间。
有四五十个人帮忙。
很快,三亩地的红薯都被挖了出来。
这片地里,围满了人。
杜县令去指挥皂吏们给收获上来的红薯称重。
称重倒是很快。
没多久,皂吏的领班,一脸兴奋的过来禀报:“回杜大人,宴大人,这三亩地挖出来的红薯,足足有五十担。”
三亩地就收获五十担粮食,这是什么概念!
这可是大大大丰收啊!
难怪,南疆那边总是洪水肆虐,山林居多,却很少闹饥荒,原来是靠红薯抵御饥饿呢。
在风调雨顺的时候,红薯是被大周朝南方人看不起的最底层的粗粮。
北方,没有官府推行大规模种植,加上红薯不耐寒,这就导致百姓对红薯了解不多。
可这两年,西北方闹旱灾,哪里还顾得上粗粮不粗粮的。
确定完红薯的产量后,宴时就做主,花四百两银子,跟贺家买下四十担红薯,给贺家留十担。
不难猜到,明年。
官府会选择合适的地方,大面积种植红薯。
贺家卖不卖红薯。
这个决定,交给了贺老爷子。
贺怀章怕贺老爷子就这么傻乎乎的把这么大的功劳卖出去,就直接对宴时说:“宴大人,推广红薯的种植,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我们贺家自然义不容辞。但下官有句话想问宴大人,倘若这明年种植红薯后,产量稳定,推广到整个大周朝,那就可以大大的缓解粮食饥荒。那么,贺家算不算对朝廷立了大功呢?”
宴时瞥了贺怀章一眼。
最后目光落在贺秋荻身上。
他说:“据我所知,这红薯是七娘子要求种植的,是七娘子无意中买来的红薯母种,是贺老爷子主导种植,他们父女俩的功劳缺一不可。我可以再次担保,若是红薯能稳定高产,大大缓解大周的粮食饥荒,一定会替贺老爷子和贺家七娘子的功劳上报朝廷,让朝廷下令嘉奖。”
贺怀章一愣。
他本来是想给贺老爷子谋功名,却没想,宴时三言两语就捎带上贺秋荻。
阿爹是一家之主,若他做出对朝廷,对大邺有功劳的事,于他有利。
至于贺秋荻……
一定是宴时在给她抬身份。
哼,倒是看她看得重。
偏偏这红薯的粮种,就是贺秋荻带回来,要求阿爹阿娘播种的,据说就连最初的育苗和扦插,都是贺秋荻弄的。
贺怀章想到自己才是贺家的长子嫡孙,只要贺老爷子的功劳没落下,就少不了他的好处。
他只好说:“大人英明,贺家全凭大人做主。”
没人反对后,贺家就卖了四十担红薯给官府,得到四百两银子。
杜县令让人把红薯带回县衙,很快就让人送过来银子。
四百两银子,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金翠花不禁感叹道:“如果二嫂知道这事,不知道该做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