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任重道远
春节还没过完。
李自成的家人就来到了京城。
这件事没有人下令,只是一种潜规则。
手握大权的文臣武将远离京城之后,家人必须安置在官府的眼皮底下。
这是变相的一种为人质的做法。
本以为草根出身的李自成不懂此道,没想到她竟然如此上道。
李自成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挑选之后,带领了十万将士北上去了嘉峪关。
侯爷本该是一品,但是朱由检却封了他四品的武将官职。
王五虽是偏将勇将军,可是给的却是三品官职。
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既是考验李自成是否贪念权势,也是考验王五的驾驭能力。
“让锦衣卫照看着一点,别搞得我们的侯爷在前方奋战,家人却被其他人祸害了。”
朱由检看了一眼密报就丢在一旁。
三位夫人,一个未成年的女儿,一个还很幼小的儿子。至于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藏着子嗣并不关心。
只是有一点令他颇感搞笑。
堂堂侯爷的家人只有十名护卫,也是家臣护送着来到京城。
携带的银子不足万两……
这是多么害怕朱由检眼红啊!打死他都不信李自成只有这么点银两。
不过灭了张献忠,明面上招降了李自成之后,收获是真的惊人。
先说人才,李定国这是一位地阶修为的将才。
至于他的军师张献策朱由检却看不上,一个类似吴用的书生,只能好一些阴险毒辣的小计策。
这种人上不得台面,没有重用的资格。
但是李自成的老兵营却有四位地阶修为的人,这是一笔财富!
锦衣卫那么多事,地阶修为的才多少。百人而已。
朱由检以前最强的护卫是谁?影子。
他也才地阶。一百影子卫队当初也不到一半人地阶。
所以每一个修为到地阶的人都是宝贵的财富。
然后就是银两,未招降之前就为朝廷贡献了近三千五两银子,两百万石粮食。
最后一波疯狂之后,又为朝廷弄了五千万两银子,三百万石粮食。
这个数字只有朱由检不以为然,富甲天下的江南不足一个小目标的银子?
只是形势逼迫,如今不得不提前出手罢了。
“这么说,朕的宝船暂时不需要担心银两问题了?而且还有富余?”
朱由检在御花园接见了孙传庭。
查抄的粮草财物,户部是一定要关注的。
朱由检也不反对户部接受,规矩很重要。
“回陛下,是的。只是卢像升上奏需要截留八百万两银子用于恢复生产。您看?”
呵,看来卢像升还在和朕玩套路呢。
地方官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都希望手中握着大把的银子。有银子方便办事啊!
可惜他遇上了朱由检。
“留一百万两给他,除了黑衣卫需要建造宝船的银两外,都给朕运回京城。”
“另外告诉他,至于江南如何恢复生产之事让他另想办法。不过田地不允许买卖。”
战乱过后,大量的土地空置。如果卢像升买卖田地虽然能很快积攒一大把银子。可是这样做却后患无穷。
如果有一天,朝廷再次无力控制地方了。
当地的士绅只需要逼迫一次民变,死一批人。空出来的土地就很轻易的变更成他们的了。
这样的事,朱由检准备慢慢的杜绝。只要大明朝存在一天,就不许土地买卖。
“李自成的家人来了,你照看一下。那是一位侯爷的家人。”
瞥了一眼孙传庭,转移了话题。
如今京城还在议论那是反贼的家人。
反贼这个字眼很不好听。
“陛下,臣不明白您为何会招安反贼并且封侯呢?如果将来……”
朱由检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原来你们是如此想到,和京城内无知的老百姓没多大差别啊。
你见过流离失所的百姓,你见过易子而食得流民,可是你什么时候见过天生想要造反的人?
不错,李自成是在你赈灾陕西之后才造反。可是孙爱卿,你了解过他造反的原因吗?
缺衣少食,还被不入品的衙役威胁,甚至……”
朱由检摇了摇头,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时代的错误!
“朕不担心有人造反,朕担心的是有人造反之后不知道这件事,也担心不知道别人为何造反。”
走了几步,朱由检感觉不吐不快。
“有人造反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法度出了问题,我们的子民没有失去血性。边关欠饷银数百万之巨,有逃兵更多的将士是在坚守。你可曾想过这是为何?”
朱由检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问题的由来就是翻看以前奏折的时候发现上报的逃兵。有缉拿处置了的,也有在悬赏的。
可是既然有人能逃,为何大部分人仍在坚守?
扪心问自己,缺衣少食的条件下,自己能坚守边疆吗?
“不说这个了,朕看了你关于商税的折子。只能说很一般!你把商人规模分成三等这件事就不对,如果朕今年只开了一间杂货铺,那么肯定是下等。但是如果明年朕关了杂货铺和别人合伙组建了大型马队之后是否要重新评估?
重新评估耗费的时间暂且不说,朕如果拿出中间全面差额税的一半收买评估的官员呢?
损失的是朝廷,肥了官员,肥了商人。长此以往又回到了朝廷无税可征收的尴尬境地。”
孙传庭羞愧的脸色通红,心中暗想,这东西臣不会啊!可惜不敢说出来,也不好意思说出来。
朱由检像是知道他在想什么一样。
“朕给你提点几句,你找人商议商议。
第一,开辟贸易区。除了无法迁移的商家之外通通安置到贸易区。
第二,商家只负责售卖,不负责收取银子。官府出人收取货物的银子,然后按照交易额纳税。
“第三,这样做肯定有人抵触,为了吸引他们可以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
这是异时空的商场,朱由检觉得可以试试。商税才是未来的主流税收。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才能挣几个银子?最后还要纳税。
最主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慢慢淡化士绅不纳税这个规定。
当田地不再是主要财源之后,有钱的士绅必定会把目光转移到经商上面来。
经商,必须纳税。免税免的的田赋,不是商。
这样也转移了社会矛盾。
但是有一点必须认真思量。如果有一天经商赚的银子远比种地划算之多。土地是不是会荒废?
朱由检摇了摇头,这个想法还太遥远。工业没有兴起的年代,农业还是主流。
就这样,大部分都是朱由检在说。孙传庭在听。
从江南的缴获到税收。到官员的问题,最后聊到了教育问题。
孙传庭不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如今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儒家思想都证明了是可行的。
“有宋一朝很是富有,可是却不是强国。不知孙爱卿如何看待,但是朕是这样认为的。西南有夏和大理,东走辽,北有草原诸多部落入侵,富裕的大宋却毫无办法。
不仅如此,且看当初有人写了一首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学的是什么狗屁劝学诗?大人知道是隐喻,小孩子只会想着黄金。充满铜臭味的劝学诗竟然被你们儒家之人推崇不易。”
朱由检毫不犹豫的指责他们心中的精粹。又用蔑视的口吻看不起他们一辈子所经受的思想,这让他很难受,想反驳却又不敢不知如何反驳。
其实这完全是点进了朱由检断章取义的陷阱之中。
“别不服,儒家讲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可是真的如此吗?
别告诉朕,穷不过三代是因为三代之内都穷死了,没有了后人自然穷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不过是作孽太多活不太久吧。哈哈哈……”
朱由检这会也被自己的想法逗笑了。
看着脸色越来越黑的孙传庭,朱由检勉强忍住了笑容。
“朕的意思是找人重新编撰启蒙典籍,要通俗易懂。不要让小孩子在最单纯的时候就误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近千年,可是有几人重视学习环境?”
想了想,朱由检最后还是忍住了把军政分开的事说出来。
政务阁和军机阁是未来朝堂的两个主体。
但是当下却不是良机。因为朝堂不靖,武将无法离开前线。
“邸报加大力度,加大幅度。除了主版面之外可以增加任何东西。例如诗词,小说。甚至你可以亲自开辟评说,评价某家酒楼,客栈的好坏。这样的评价当然是收费的,朕可以给你一个尺度,三成归户部,三成归个人,剩下的归朕。”
这是孙传庭再也忍不住,涨红了脸大声回道。
“如此有失颜面之事,恕臣做不到。”
说完躬身行了一礼,直接走人了。
朱由检愣住了,没想到孙传庭竟然为这件事发怒了。
有失颜面吗?
看来,果然是教育出了问题啊。
心中不怒,但是却不能表现出来。绷着脸一言不发的盯着远去的背影。
心中长叹一声,要改变大明如今的模样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