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到达四九城,红星轧钢厂现在2500余人
四九城·6月8日
“哐当哐当”随着车轮与铁轨的碰撞,老式的绿皮火车在轨道上缓缓前行,它发出的是那特有的、充满年代感的轰隆声。
尽管火车的速度不算快,但那声音却如同历史的回声,在铁道线上回荡。
上午8点,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脸上,陈安靠窗坐在铺位上,目光愣愣地凝视着窗外飞逝的景色,仿佛那飞速后退的树木、田野和房屋都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四九城,但陈安的思绪还停留在出发前父亲陈海打到研究院的电话中。
电话中,父亲的语气有些急切,他告诉陈安,由于任务出发时间临时有变动,他们无法按计划见面,家里的事情就交给了他,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父亲还简单介绍了红星轧钢厂的情况,但是还没等陈安多说什么,就把电话挂断了。
红星轧钢厂是四九城钢铁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全厂拥有2500余名职工,厂区面积广阔,达15万余平方米,
生产线齐全,大小轧钢生产线3套、维修设备、热处理设备各1套。
去年,轧钢厂的钢材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3万吨,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产品包括线材、棒材、带钢、型钢4大类,建筑钢材、矿用钢材、合金钢材、弹簧钢材、铆罗钢材、工具钢材、铜包钢材、舰艇用钢材等十余种。
在谈到轧钢厂的人事情况时,父亲陈海特别提到了几位关键人物。
厂领导厂党委书记姚江河、厂长杨国昌、副厂长李有福、郑云峰,
以及重要科室负责人党委办主任冯青山、总务科长宋海洋、生产科长马胜利、设备科长曾磊、技术科长黄红波等等。
当然,俗话说“人一上百,形形色色”“人中无派,千奇百怪”。
轧钢厂这个拥有2500多人的大型生产单位,其内部的人事和利益关系自然也是错综复杂,远非单纯是科研机构的研究院能比的。
姚书记、杨厂长、李副厂长各自有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支持者,而郑副厂长则相对中立。
这些派系之间的争斗与合作,构成了轧钢厂独特的政治生态。
厂党委书记姚江河,是一位老党员,部队转业干部,行政11级副厅级待遇,在红星轧钢厂任职属于高配,兼任厂工会主席。
他已经五十多岁,资格老,为人正派,眼里容不得沙子,主抓党建和组织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劳资科、保卫科,地位超然,在厂里拥有极高的威望。
厂长杨国昌则是老解放区工厂干部出身,正值壮年,他主抓生产经营活动,是轧钢厂的实干家,分管生产科、计财科、供销科,行政13级正处级待遇。
副厂长李有福是政工干部出身,背景深厚,为人阴险狡诈又贪财好色,但又处事灵活,八面玲珑,见风使舵,分管总务科、后勤科,行政14级副处级待遇。
副厂长郑云峰是2年前从市第一轧钢厂调入的,分管设备科,行政14级副处级待遇,与陈安父亲陈海一样,都是近两年调入,专注于技术工作,在轧钢厂属于中立派。
陈安的心情颇为复杂,埋怨父母什么任务这么着急,一天的时间都等不及,就这么着急忙慌的把弟弟妹妹两个孩子丢在家里。
陈安有些担忧家中的弟弟妹妹,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独自面对四合院里那些所谓的“道德禽兽”,令人忧心。
这些邻居的底细,父母并不清楚,他们若是趁家中无大人之际闹出什么幺蛾子,那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妹妹林惜,她并不是陈安的亲妹妹,而是父亲之前一个战友的女儿。
两年前,因为家中变故,她被父亲带回家中,如今已经14岁了,年纪尚小,陈安担心她会受到四合院那些人的欺负。
“滴———”一声长笛响起,老旧的绿皮火车终于缓缓进站了。
等到火车停稳之后,陈安提起行李和藤箱,准备下车。为了防止意外,他早已将藤箱中的名贵药材收入了储物空间中。
尽管是卧铺车厢,但炎热的天气和车厢内的异味让陈安整夜难以入眠。此刻走出火车站,他才感觉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
站在火车站外,陈安放眼望去,他这几年很少回四九城,城市的变化可以说得上是翻天覆地。
四周的建筑焕然一新,显然是经过了大量的城市改造工作。道路拓宽了,新建了不少居民区,整个城市都焕发着新的生机。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变化中,四九城依然保留着它的特色。一些围墙上仍然写着各种各样的标语,充满了红色气息与年代感。
这就是六十年代的四九城,独特而充满魅力。
哔哔,一辆吉普车停在了陈安面前。他仔细一看,却是一辆本该在三年后才定型生产的北京吉普车212。
在这个已经发生变异的影视世界里,这样的情景陈安早已司空见惯,如果哪天有人拿着台大哥大,陈安也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从驾驶室下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他走到陈安面前问道:“同志,您好,请问你是沈州来的陈安同志吗?”
“我是陈安,您是?”陈安疑惑地问道。
“您好,我是红星轧钢厂总务科驾驶员张岩。
您今天刚调到四九城,李副厂长怕您不熟悉路况,特意安排我开车过来接您到厂里。
能让我看下您的证件吗?”张岩解释道。
“当然可以,这是我的证件。张同志,你工作可真谨慎细致。”陈安应了一声,将证件递给了张岩。
张岩仔细检查了证件后,微笑着将证件还给了陈安:“没问题了。我帮你把行李放车上吧。”
“不用了,我自己来。”陈安婉拒了张岩的好意,先把行李放到车后排,然后从副驾驶方向上了吉普车。
随即,张岩启动吉普车,驶向红星轧钢厂。
“这是一辆北京吉普车212?它是什么时候开始量产的?”陈安坐在副驾驶上,好奇地询问。
“您也对这车感兴趣啊?”张岩笑着回应,
“北京212已经量产三年了,是京城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前年产量就达到了5000辆,去年更是生产了1万辆。
听说今年他们还在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呢。
这车之所以能进咱们厂,是因为去年厂里的钢材产量达到13万吨,突破了部委要求的年产10万吨的指标,
部里奖励了4辆车辆购买指标,厂里才得以购入。每台车花了2万元呢,虽然价格不菲,但绝对物有所值。”
张岩继续兴奋地介绍道:“北京212采用了可拆卸软顶设计,这种设计使得它在多种环境下都能保持出色的性能。
同时,它还采用了前后硬轴钢板弹簧悬架,轴距短且离地间隙高,具有非常优秀的越野能力。
原本它是作为指挥员乘用和武器运载平台的多用途军用越野车而研发的,但现在由于其实用性强,已经被许多单位选作公务车使用了。”
张岩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款车的喜爱和自豪,陈安也听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