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父母的异常第章 家底
“怎么了,小陈,你这是要调走?”这时,一旁的张大爷关切的问道。
“可能吧,不过,还没最终确定,挺突然的。张大爷,这次电话多少钱,我给您。”陈安摇摇头,一脸意外的回复道。
“这次你刚好在宿舍,接电话及时,电话没挂掉,对方付费。你只交下传呼费就行,3分钱。”张大爷,摇摇头不慌不忙的说道。
张大爷是名老兵,战场上受过伤,退役后被安排了在这里做了一名宿舍管理员,平时负责宿舍楼的安全保卫、住宿纪律、防火、防盗等工作,厂里安装公共电话后,又兼职了电话传呼工作。
张大爷身上有些积年伤病,陈安会些推拿针灸手法,为了练习,这两年经常给张大爷进行推拿调理,减轻伤痛,关系自然要比别人亲密些,电话不挂断这种便利,自然不用多说。
不然电话挂断,就要重新排队,费用是小事儿,如果回拨电话,对方占线或者已经离开,是个麻烦事。
所以,这个年代一般电话联系,基本都会约定个时间打,工作时间一般就打办公室电话,休息时间就打宿舍楼电话。不然就让人帮忙传呼,约定时间回拨电话。
陈安道谢后,又和张大爷聊了一会儿,这才回宿舍。
宿舍里,陈安坐在桌前,看着窗外小路边的绿植,怔怔的出神,他在考虑今天的这个电话。
陈安觉得父亲今天这个电话有些异常。
有什么任务是家里人都不能问?
还有,既然担心弟弟妹妹,那为什么两人一起都去外地?
如果短期的,为什么要自己回去?
如果长期的,为什么不把弟弟妹妹随迁过去?
还有为什么又突然交代家底?难道他们预感到了会有不测?
而且,现在想来,2月份父亲调任红星轧钢厂,也是有些莫名其妙,毕竟轧钢厂的规模和级别都比不上石景钢铁厂。
“智子,你怎么看?”
遇事不决问智子,陈安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
“这种情况,你父母不是被绑架,就是参与了保密项目。还能替你安排工作,很明显不是绑架。那就很可能是参与了国家的秘密项目,对外进行保密很正常;而为了保密做一些掩饰工作也很正常。”智子不假思索道。
“那就好,我还以为会有什么意外呢。我父亲理工出身,参加秘密项目我不意外,但是我母亲就是医生,她能参加什么项目?”陈安松了一口气,然后又疑惑道。
“那就不得而知了。总归不会是,你母亲放心不下,自己申请要去的吧!”
“那不能够!!保密条例也不会允许的!!”陈安斩钉截铁道。
不过,陈安心中还是莫名的闪现一句话,“父母是真爱,孩子只是意外”。
不再考虑这些,陈安开始盘算起父亲刚刚透露的家底。
据父亲所说,
陈家现在的资产大致分布在三个地方,分别是四九城、沈州、滨海省。
首先,四九城
父母这十几年来在四九城买了五套房子。父母的意思是,四个孩子以后每人一套,自己留一套养老。五套都是一进的小型三合院或四合院,品相较好,产权也明晰,都在房管部门做了产权变更登记和在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五套房子,有三套都租出去了,一套租给了附近的街道办办公使用,两套租给了沈州援建管理局四九城办事处办公和招待使用。
虽然是经租,租金按指导价,不高,但是房子不能空置,不然会加快破败,当然现在也不允许空置。
还有两套,一套是之前在石景钢铁厂附近的家,刚搬家不久,还空置着。最后一套是在调去轧钢厂后,之久前买的,现在的新家,刚搬过去不久。
新家地址居然是南锣鼓巷95号附1院,一个小型三合院。
南锣鼓巷95号??!!
剧情中的四合院?满院“禽兽”?
陈安一阵头大,父母怎么选这里了?
陈安是知道家里有房子的,石景钢厂附近的房子,陈安早就知道是父母买的。
但是,陈安没想到父母还会买其他房子!
好家伙,一出手就是五套!还是四合院!
这要过个四五十年,一套最少得5000万往上!
但是,这个风险也是挺大的。
要知道,经过社会改造,各行各业都公私合伙经营了。
改造完成后,私房如果租赁都转成经租房了,还有部分直接转成了公房,私房现在虽然允许买卖,双方协商好价格就可以。
但是,这个年代城市没有多余人口,单位都分配住房,大伙也普遍没有太多资金,私房的交易量低的可怜。现实世界中也会在3年后禁止,9年后才重新开禁。
这时候,买入房产,是需要承担巨大的政策风险的。
这点,陈安也会有些担忧。不过这毕竟是影视世界,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到时形势可能会有所不一样。
就算如现实世界中一样被临时使用,过后也是会退还的。陈安有信心。
五套房子的价格,父亲也说了,交易价格在3000-6000元不等。
南锣鼓巷95号附1这套房子,原房主因为有亲戚在南洋发展的不错,要出售资产筹集资金去投奔亲戚,着急变卖,再加上困难时期刚结束,市场价格普遍不高,只花了3600元就成交。
保和堂四九城分号已经完成改造,母亲、师叔还是药铺医师。
沈州方面
祖宅一套,沈州祖宅是一套三进的大宅院,一进院是临街的铺面及库房、宿舍,二进院是正房、厢房,三进院后罩楼,有二层。目前院子,由师伯日常照料。师伯家就在隔壁,是一套独立的两进宅院。
一进院租给了沈州保和堂使用。保和堂是姥爷开的中药铺,姥爷过世后,由大舅、师伯、母亲、师叔接手,大舅、母亲、师叔入关支援后,师伯接手。现在已经改造,师伯现在是药铺医师。
滨海省方面
农场一座,耕地1500亩,山林4500亩。
那是东北刚刚战争胜利时的政策,当时滨海刚设省,需要移民实边,鼓励人口迁移,而且内三省要加快国有农场建设,特殊时期出台了特殊政策,内三省1亩地平均可置换滨海荒地10亩(可开垦),山林30亩。
父母将位于沈州郊县老家陈家村的200亩良田,除了分给族亲50亩外,其余全部置换成了滨海省土地,共1500亩荒地,4500亩山林,移民了部分同乡做工开垦荒地。
如今已经建设成农场,土地所有权改为土地使用权(长期),托管于国家农场。
但是开垦荒地前十年基本都是纯投入,开荒成本、生地亏损、人工费等等,父母把入关前家底和保和堂分配到的收益都投了进去;
也就这五六年才能做到收支平衡,托管于国家农场,粮食统购议购。
托管后,每年产出扣除税负成本后,五成归己。这部分收益,除了少部分自用,以及接济父母双方亲族、父亲战友以及大哥战友外,剩下的也全部捐出了。
现金方面倒是不多,父亲是4级总工程师,工资207元/月,母亲是7级主治医师,工资1255元/月,每月共3325元,一家6口,月日常花费130元左右,一年结余平均按2000元计算,15年共30000元。
五套房子购买金额约2万元,房屋租金抵消房屋修葺费用,现金还有1万元。
盘点完成,陈安又是一阵懵。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陈安从来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这么一份沉甸甸的家底。
陈安觉得自己人设中,不仅仅只有学霸、学二代、厂二代、世家子弟,现在还要加上富二代的名头。
父母保密工作做得可以呀。
不过也是,现在这个年代,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闷声做事才是王道。
这时,陈安才后知后觉的感觉到,当时父母为什么强硬的让大哥和自己到沈州上大学了,毕业后也要尽量留在东北,或服役,或工作。
现在自己回去,也是先让自己加入援建队伍。
他们可能是依靠过去的丰富经验判断,这些经历和身份,在特殊时期会是一道护身符和强大后盾。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保护方式吧。
至于陈安自己的存款,早就盘点过了,存款890元。
见习期平均每月结余20元,6个月120元,
转正后平均每月结余40元,8个月320元,
升级后平均每月结余45元,8个月360元;
节约奖、综合奖、技术奖、年终金等奖金,前年285元,去年895元,结余90元,
存款一共8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