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3章 服装厂招工
“你们这儿的工人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万峰又领着他到江军的屋子前。
看到屋里那么多的人万峰就没领楚国义进去,而是继续向集市里面走。
“关于布匹的事情……”
“你好!”栾凤落落大方和楚国义打了个招呼。
两个人在集市的两个区里转悠个遍。
楚国义点头同意,他也想看看峰凤服装厂究竟是什么样。
“你们的生意真好,规模越来越大了。”
这都是钱呀!
“那好我现在就送你回去。”
屋子里连个柜台都没有,除了正面,其余三面墙只挂着十几样一些五颜六色的样品。
“我会扎鞋垫,这行吗?”一个姑娘怯生生地问。
“敏姐带她们去做一件小东西,如果合格就给她们登记,发工作证。”
万峰带着楚国义来到了自己的家。
“你们这一个小屋租一个多少钱?”
“你去找夏秋隆,你就提我的名字,说我让他带你到纺织印染厂去拿布匹,不用布票!别急着回去,既然来了就到我的服装厂去看看吧。”
“还没有了?”
“你们这是?”
这一班的工人要缝纫工三十人,裁剪工八人,加上来回跑腿的两人,一共招收四十人。
楚国义成衣铺里的工人一个月才赚十几块钱。
“你!进去!”又一个姑娘进去了。
“你忙你的,我只是随便看看。”
“我决定在你们这里租一个摊子,我做好了衣服就拿到这里销售。”峰凤服装厂的规模和生产景象极大地鼓舞了楚国义的积极性,他现在恨不得肋下生翅飞回去。
报名来的人有七八十个,刷掉的人将近一半儿。
“你……”
“算!你也进来。”
“这是我峰凤服装厂的另一个厂长,我媳妇!”万峰和楚国义走到门前把栾凤介绍给楚国义。
“她们是记件,一个小组一件衣服赚固定的加工费,平均一个月五十块吧。”
接下来大多都是当初那群卖鞋的,他们租的几乎都是最小的屋子,但每一家里面都有不少顾客。
楚国义的眼里射出羡慕的光芒。
“布匹不是问题,你去找夏秋隆,夏秋隆认识吧?”
再没有会缝纫机活儿的人,剩下的人都是没接触过缝纫机的。
“你看到集市的规模了?我可以告诉你,你若是在这里租个屋子挂出自己的牌子,一天卖一百件衣服都不用睁眼睛,不过你就六台机器一天根本不可能生产出一百件衣服。”
毕竟农村不是谁家都有缝纫机的。
万峰用摩托把楚国义送到了勇士公社车站,送上了客车。
姑娘点头。
“姐妹们,这里有做过服装活的没有?如果有做过的我们会优先录取。”栾凤手里拿着一个本子问。
比如这个人负责连前后片,她把前后片连上就转给下一个人,而她则继续连下一件服装的前后片。
“不是我们的生意好,是来拿货的人太多了,以前我们一天的出货量完全能应付,但是现在集市一开,许多外地的客户都来了,产量就供不应求了,我们现在就一班人在工作,实在忙不开了,前两天我在附近的集市上贴了招人广告,今天是录取的日子。”
万峰这么一解释楚国义更糊涂了,这样就能加快工作效率?
下一步就到了考验栾凤的眼力的时候了,文化模样什么的都被栾凤统统放弃。
那么剩下的就是眼缘了。
“这间屋子是我们峰凤服装厂租下的做门市的,但是从租下来就挂了一些样品,因为我们没有多余的产品拿来出售、因此只挂了这些样品。”
楚国义心中的火苗被点燃了,他现在恨不得插翅飞回家里做出自己的服装拿来销售。
屋子里也有几个人在观看这些样品,其中也有提问的,那个姑娘在一一解答。
“这么多呀。”
“想不到你们洼后这小小的地方,竟然能发展成这样,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楚国义感叹到。
万峰领着楚国义在集市里转悠,不停地给他介绍这里的一切,然后走进了一间里面只有一个清闲姑娘的屋子。
万峰和楚国义在车间里转悠,楚国义被峰凤服装厂的工作方式弄迷惑了,他发现这里的工人做衣服并不是完整地做一件,而是只做一个部分。
“这位是红崖一个和我们当初起家时候一样的楚国义大哥,我带他来看看咱们的工厂。”
“我也解释不清原理,你回家自己比划比划就知道了。”
“招人,在招二班倒的工人。”
“那就是会蹬缝纫机了呗?”
模样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当然比她漂亮的她可不会招,万一把小混蛋勾引走了咋整,不过看了半天也没看到比她好看的。
“最小的一个一年六十,最大的一年一百二,你若是想租我建议你暂时就租个小的,等发展起来再租大的。”
楚国义点头,六台机器若是专门做裤子倒是能做出一百件,衣服就别指望了。
“你!我要了,到院子里去。”栾凤指着一个姑娘说道,那姑娘立刻眉花眼笑了,乐颠颠地跑进了院子。
走进车间楚国义有点被震撼了,整个车间里超过三十台的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女工们穿着统一的白色长围裙,头上都戴着白色的帽子。
她自己中学都没毕业因此她对学历没什么要求。
老远就看见院子外面的空地上聚集了几十个年轻姑娘,栾凤和江敏正站在门口似乎在说着什么。
打完招呼,万峰就拉着楚国义进了车间。
“你们这是什么生产方式?”
江敏就带着那几个姑娘进了车间。
人群里有人举起了手,不太多大概五六个的样子。
“流水线作业,就是一个人只做服装的一个部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加快工作效率。”
“夏秋隆倒是听说过,只是没什么交情。”
江军的屋子里售卖的是服装和鞋,里面十六平方的屋子里最少也有十多个人,江军一家男女老少四口几乎都在这里忙活。
他在这里看到了众多行色匆匆的来自外地的商贩,这些商贩背着大包小包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